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格应用探讨

来源 :当代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3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修辞格在古典诗歌中应用极其重要, 语言深邃、语意丰富主要靠修辞来完成的,所以我们在品析作品时一定从揣摩修辞开始,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诗歌;修辞;语言;语境;审美
  古典诗歌语言深邃、语意丰富。语言表达上更是有许多特点,诸如省略、倒装、押韵等。古典诗歌语言深邃、语意丰富。语言表达上更是有许多特点,诸如省略、倒装、押韵等,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符合时代特点的合理评价。
  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其审美效果主要体现在可以使诗歌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同时,起到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审美艺术效果。古典诗歌中运用比喻,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以生动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万条“绿丝”随风飘拂。诗人面对大好的春光,心情十分舒畅。为了表现这美好的景色,选择了春天特有的“绿柳”,通过设问手法,提出这样美妙的“绿丝”是怎样来的?由此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把大自然中春风比喻为剪刀剪。这样描写,不但表现出诗人对春的喜爱之情,而且化虚为实,是诗歌的形象更生动,更为鲜明。
  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也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言表达收到特点鲜明、形象突出、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很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中的“伯乐”指代善于相马的人。因为“伯乐”是古代一位有名的相马者,这是以专用名称来代替一般名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十四日风雨大作》)中的“轮台”本是指今新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轮台县,在此指代北方边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望天门山》)中的“帆”本是船的一部分,但其借指“船”。
  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兴”一般用在诗的开头。“借物引怀”、“托物兴辞”、“触物超晴”都是前人对“兴”法的总结。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据前人统计,《诗经》中采用“兴”法的诗作有116篇,采用“兴”法共370处,占全部作品数的38%。“兴”用在诗章开端处居多,虽只是破题开头,但它却往往可以发挥寓意,联想、象征、起韵或烘托气氛、确定感情基调等多种作用。如《诗经?关雎》是一首爱情民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以河岸上水鸟成双成对和鸣偕行起兴,令人联想到爱情的温馨与和谐,引起下文男子对淑女的思慕与追求。
  色彩烘托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时,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体现,经烘托手法调色后的诗词更加含蓄、委婉,富有意境之美。色彩烘托指的是诗人在作品中把多种色彩并列在一起,相互映衬,使人感到鲜明、振奋、活跃,从而加强意境中的效果。如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另外还有对比,如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衬托,如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廓秋景,衬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互文,如杜甫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倒装,如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正确顺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等等。
其他文献
【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对写作教学进行了很多探索,并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法,即互动评改五步写作教学法。本文对此法从理论上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写作教学;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过程学习模式;教学步骤  1引言  写作是英语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输出性技能。写作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期刊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其培养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是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力。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以此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多样性的介入,课程走出作者与文本,走向体验与读者。从条框中解放出来的的课程也因其能真正完美的舞蹈而欲显深刻与生机。抛却传统,与创新意识接轨,课程会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课程的制定是一个宏观的要求,大范围,大方向地掌握了教什么以及为什
期刊
学生升入高中后,在学习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英语的词汇量巨增,语法难度增大,老师又几乎完全使用英语授课,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如何学习。而且学生英语水平相差较大,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班级,原来所学的英语语音、语调也有所差异,很难适应高中英语的学习。高一又是初高中的过渡阶段,容易造成两级分化。怎样才能使学生适应高中英语的学习?这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高一英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
期刊
叶老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其实这就道出了教的目的——让学生形成能力,能够自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必须重视的,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学生毕业后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他们不懂的科学发现和新技术,他们必须独立地学习。”文学家高尔基也深有感触地说“自学是世界上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可见自学能力是学生诸方面能力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那么改革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吊动学生学习
期刊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是我们教师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认识。  1科学、合理分组,创设良好合作氛围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传统的课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学生成长需要的第一个层面就是个体对自己生存状态的直接感受与体验,并且不断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对自我世界的“满意”状态。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为根本目的,在践行“一个孩子都不少,一个孩子都不掉队”的学校教育理想上,创设学生直接体验的途径,凸显学生实践感悟,激发自我超越的动力;创新班级管理建设的道路,促进教师
期刊
笔者的学校身处大山深处,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可是因为师资力量的短缺与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们的语言基础很不理想。按理说,面对青山绿水,春暖花开,孩子们是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大自然,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可是,孩子们却视而不见,大部分的时光被动画片与无意义的玩耍夺去了。  很多学者与专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短板已经研究得太过透彻了,只是那些“措施”与“策略”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太过高远,“硬件”与“软件”提
期刊
有人说:“教师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事业。”是的,因为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事业接班人的艰巨重任,我们是孩子们理想风帆的导航者,是美好心灵的缔造者,是智慧和技能的传播者。今天,我要用凝重的情感唱出我心中最美的颂歌——我爱我的教师职业,我更爱我的学生。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教坛十几载风雨,我备尝苦辣酸甜,也深深认识到: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要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岗敬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一直是一个难题,那么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1激发兴趣是前提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在写作中,应让学生写自己身边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在此基础上进行书面训练,学生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写作。  2好词佳句的积累是保障  针对小学生作
期刊
【摘要】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拓展学生写作视野,把课文教学有机地揉进写作训练中,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实现读写结合。课文资源和写作训练的整合,学生既有模仿又有创新,不仅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写作文的水平,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在作文实践中,会对课文的内容、结构、感情有进一步的理解,使课文的学习更得心应手,从而促进语文能力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课文;写作;教学;拓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