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何以踟蹰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e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表于2015年《我们的踟蹰》是弋舟最新城市爱情长篇小说。他秉持了一种近乎“自然主义”的原则,以复杂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现代城市人焦虑的生存、爱情状态。
  【关键词】:城市;互文性;爱情;踟蹰;长篇小说
  已经有多久,我们没有认认真真地谈论过爱情?在我们这个时代,讨论爱情,渐渐变成了讨论婚姻与婚外情、暧昧与记忆,以及这背后的人际关系、经济基础。这令作家弋舟不禁在他的新书《我们的踟蹰》中发出严肃的诘问:“在这个时代,几位各自经历了人间世态炎凉的沧桑男女,是否还有爱与被爱的可能?”[1]
  小说主要讲述了单亲妈妈李选、富商张立均和大学教授兼画家曾铖,这三个中年男女间的感情纠葛。小说的三个部分各自以三个主要角色的视角展开。第一部分来自于作家201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李选的踟蹰》。正如弋舟本人所说,“这原本是一部中篇小说,故事的框架也只有中篇小说的长度。但是后来我需要把它改写成一部长篇小说……”[2]。小说剩余两个部分,可以看做是第一个故事的延续,是丰富李选的两个追求者的前史,并揭露他们各自幽暗心理的真实演绎。通过这几个人的故事,小说表现了在极端物质化的年代,人们对情感的追求、渴望,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城市男女,在快捷便利的生活中匆忙的分分合合。电话、网络、便捷的交通使人们联系紧密,却无法获得心灵上的接近。弋舟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离这种匆忙。不过在匆忙了太久之后,踟蹰成了他们再次面对感情时的自我保护与束缚。正像小说中张立均的另一位情妇黄雅莉所说,“踟蹰是一种古典情调”。[3]在当下,大多数人早已忘了在爱情中踟蹰,这件复杂、纠结而充满意味的事变成了赤裸裸的、简单的现实。
  背负了太多而无力去改变,是“沧桑男女”们踟蹰的最大因果。曾经只存在在回忆中的人物,骤然出现在你的生活里,你对其感到亲近,却无法像少男少女一样奋不顾身。几十年的努力编织,使得城市中的你我疲惫而牢不可破,来自于心灵上天然的亲近,终究消磨不掉现实中的坎坷。在猜测、暗示、疑虑中,只需一次碰壁,便会分道扬镳。
  因而,根据文本的体现与弋舟的自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弋舟在开始构思这篇小说的时候,对于被印在了小说的首页的这句“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的再现、吸收和转换就采取了一种全局的、整体的态度。出自汉乐府诗《陌上桑》的诗句被化用进小说创作当中,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互文现象,即所谓的“互文性”。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法国学者朱丽娅·克里斯特娃。这里所提及的含义即“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陌上桑》里的秦罗敷,作为绝世美女的形象流传至今,历代都被人们所传颂。在作者弋舟看来,罗敷是一个懂得去利用这样的做法来展现女性魅力的人。弋舟借小说中的画家曾铖之口讲到:“罗敷给太守吹嘘她的男人,没准是在反过来勾引太守呢。”“女人只有无力面对男人诱惑的时候,才拿另一个男人给自己打气。”“还有一种可能,女人在试图勾起男人兴趣的时候,也会故意说起其他男人。”[4]这样的解读,不得不说是对于现有观点的解构,但在小说中的语境又是合理自洽的。
  在李选来看,曾铖这样的看法,虽然阴暗,却不无道理。她在曾铖理论的鼓励下,“恶狠狠”地回复了张立均的短信,去对莫须有的“她”大摇大摆地彰显自身的存在,或是自己背后存在着另一个男人的“冰山一角”,但这也是李选为数不多的肆意与跳脱。她与罗敷虽然面临着不同的境地,却在本质上与罗敷是同一类人。之所以表现的如此被动、失措,很可能是她所处的时代决定的。如果她不去依靠强者,不去隐藏起性格中肆意、直爽的一面,就可能无法很好地带大儿子。生活已经用一次失败的婚姻给了李选足够的教训,她不敢再去赌博,因为谁知道若她像罗敷一样直白,她的“太守”会不会就此被吓跑呢?毫无疑问,这个时代的李选,面临着比那个时代的罗敷更为芜杂的局面。
  小说在对《陌上桑》的互文中,有意进行着的整体的“再造”和“转换”,实际上是对原文本的外化和异化。比如原诗作中明快艳丽的色彩与小说沉郁压抑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样的反差带来一种话语内部的不稳定性,一种悲剧的张力。
  再如,李选作为主人公,弋舟刻意赋予她一个孤立无援的背景,一个单亲妈妈的身份。这使得作为罗敷在文本中的投影的李选,天然地在弱肉强食的现代城市中处于下风,在扮演着“使君”的男人面前,感受到了“物理性质”的落差。作者借由李选的视角目睹了现代生活中,人们在感情问题上的谨慎、叵测、踟蹰和幽暗,李选便不得不在精神和物质之间徘徊不定。不过,曾铖不是艺术化人生的代表,张立均也算不上资本专制时代的代言人,这部小说不是一个十足的新时代秦罗敷演义,倒是其呈现的那种当代人感情世界的空茫与不确定,伪装与逃避,显现出了属于弋舟本身的思考和价值。
  总的看来,小说所揭示的人物生存状态之所以如此令人焦虑,一方面与作者所选取的叙述方式息息相关。文本一以贯之的冷静、质朴仿佛与生俱来,善于把每个人的百转愁肠呈现出来,真实到仿佛昨日重现的一幕幕场景中,男男女女的有心无力也残酷的令人不忍直视。读罢让人感叹,这部小说注定不是供人们茶余饭后消遣之用的,要读它便要做好应对艰难人生的准备。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弋舟基于城市经验的对于小说创作的“超验性”的自觉。弋舟十分认同本雅明的一段话:“讲故事的人取材于自己亲历或道听途说的经验,然后把这种经验转化为听故事的经验。小说家则闭门独处,小说诞生于离群索居的个人。写小说意味着在人生呈现中把不可言传和交流之事推向极致。”[5]
  弋舟通过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对城市人的生存及情感状态的开掘是有意而为之的,他也成功地将当代复杂的情感现实诠释得入木三分。风声鹤唳的城市森林中,感情上一个细微的觸动就会导致人物的疑窦丛生,但虽然在脑海中演绎了千万种可能,他们仍旧是谨慎的,从过去到现在,一举一动都像是在迷雾中彷徨往复。“超验性”这一弋舟严格遵从的写作法则,决定了这部小说不会以情节取胜,但在明了到近乎直白的情节冲突背后,每个角色以其幽暗、庞杂的内心自成一国。小说中的人物也因此而立体,而生动,而冷暖自知。
  要透析这样曲折的心理状态,最好的描述莫过于作者借书中曾铖之口讲出的一段独白:“我们自以为已经被训练得理智而又冷静,面对任何心中向往的事物,往往摆出一副存疑的态度,然而谁都应该承认,即便我们如此显得像一只老狐狸了,世界也并没有给我们开辟出一条坦途。”[6]
  结语
  《我们的踟蹰》让我们在十几万字的篇幅中,分明经历了一次爱情对时代的审判。小说揪出了当下人们内心中的底片,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新拾起被曝光的情感记忆,那些是爱,是恨,是一闪念的妄想,还是不可思议的恶念,也随之在意识的角落中沉渣泛起。弋舟通过这则现代寓言,将我们生活中的“空气”剥离,用令人窒息的体验书写了一次仓皇的踟蹰。
  注释:
  [1]弋舟,《我们的踟蹰》,后记:我们何以爱的踟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9月
  [2]《中国新闻网》2015年10月31日报道“弋舟小说《我们的踟蹰》出版描写都市人情感困境”
  [3]弋舟,《我们的踟蹰》,第149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9月。
  [4]弋舟,《我们的踟蹰》,第29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9月。
  [5]格非,《树与石》,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6]弋舟,《我们的踟蹰》,第32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9月。
  参考文献:
  [1]弋舟,《站在城市的地平线上》,《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第四期。
  [2]叶淑媛,《审视生命的隐疾和悲感的人生——弋舟小说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10期。
  [3]行超,《弋舟长篇小说《我们的踟蹰》:让我们重谈“爱情”》,《文艺报》,2015年12月16日,第003版,文学评论。
其他文献
凌冽的冬总是带着恼人的傲气一下下敲打着我的膝,寒气从脚底钻进了心头,望着铜镜里皱褶的脸,平静的抹上一层胭脂,抿了抿嘴,费劲站直了我弯了二十载的背脊,我倚着门,今日,你终于回来了吗?  那年的灯节,终于可以出门探一探这世俗,斜阳映照着远方孤独的桥,近处人来车往,巷弄里文人骚客低头沉吟,花灯前闺秀捂嘴痴痴的笑,原来这便是元夕之美。  日头便带着斜阳沉沉坠下,黄昏竟然如此美丽,行走到柳旁,我不禁眯起眼,
期刊
“我们会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十二怒汉》【美】  拍摄于1957年的《十二怒汉》讲述了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男孩被指控杀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证人证言和物证似乎已经确凿。楼下的跛脚老人声
期刊
【摘要】:《围城》叙述了一个以方鸿渐为中心的爱情婚姻故事,故事中所描述的大量女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文中鲍小姐的堕落轻浮,苏文纨的高傲自负,唐晓芙则纯净脱俗,孙柔嘉的工于心计。分析发现受过良好教育且女性意识也在逐步复苏的她们,依旧摆脱不了依附于男人的命运。本文对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再现当时动荡的社会中女性的真实生活面貌,另一方面也对现代生活中的女性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形象分
期刊
【摘要】:作家萧红的影视作品非常少,目前以萧红为主角的电影只有两部,即2013年上映的《萧红》和2014年上映的《黄金时代》。本文从三个角度浅析了《黄金时代》这部电影,分别是:女性意识;间离效果与非线性时空;纪实性。  【关键词】:女性意识;间离效果;非线性;纪实  一、女性意识  在中国的传统叙事模式下,女性形象是在男性视角下建构而成的,一类是以男性为塑造标准的 “巾帼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等
期刊
【摘要】:本文拟对该篇与鲁迅《故乡》的互文性进行探讨,通过对“归乡模式”的变用,及“路”的意象的解读两个部分去探寻作家在关照国人生存、体悟人生之路上对鲁迅的内在的继承与发展——这是一个绝望与希望并存的探索之路。  【关键词】:古典爱情;归乡;生存之路  “归乡”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表征之一,也是现当代作家常使用的文学母题。在“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模式中,故乡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小说中承
期刊
【摘要】:中篇小说《镜花》以第一人称视角“我”讲述了苏邶燕和鄢丽的虚无空寂生活,从“花”和“镜”这两个部分来分析小说的题目与内容的丰富内涵,展现出当下女性繁华生活之后的虚假的爱情和空寂的内心。  【关键词】:花;镜;女性;爱情  《镜花》是阿袁2015年发表在《上海文学》的中篇小说,以大学老师“我”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我”应老教授的要求让其外甥女苏邶燕来旁听课程,后受邀参加她举办的大院妇女读
期刊
【摘要】:《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通过一个看似寻常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作者用细腻,冷静的笔触展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婚姻,爱情的幻象,更探讨了一个灵与肉、自由与道德相冲突的主题,展现了一位女性在经历爱情,背叛,死亡等磨砺之后走上精神救赎道路的故事。本文将从题目對主题的暗示、故事情节对主题的推动,中国元素对主题的烘托这三个方面对小说主题进行解
期刊
【摘要】:陈染的《私人生活》近似于自传,以女性角度书写了一段私人的生活体验,文本中涉及到相当一部分女性身体的描写,实质上是对传统女性身体的一种解放,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而企图追求的女性身体私人化,其最终目的是追求女性独立。  【关鍵词】:身体描写;解放;私人化  《私人生活》描写的是一个名叫倪拗拗的倔强而敏感的女孩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关于自身私人化的经历体验,“通过对女性个体成长历程的解密,突显主体独
期刊
【摘要】:在研究外国文学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吸收,有借鉴,也有对自身文化身份地位的反思。在现代文学这个多姿多彩的发展阶段,一定的自我文化身份问题的反思,可以让自己在研究他国文化的过程中不忘自己,不忘初心。在学习研究外国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本土文化在世界上的发展与影响,这对于促进世界文学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研究;文化身份  从新中国的建立到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中
期刊
【摘要】:对于日本人来说,上海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特别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打着“脱亚入欧”旗号的日本把上海视为踏出亚洲的玄关,于是大量日本人怀揣各自不同的企图纷纷涌入这座“魔都”,来感受它的魔力与神秘。当时号称“东方巴黎”的上海是一个与传统中国其他地区截然不同的充满现代魅力的城市,一个西方文明在亚洲交汇融合的舞台。井东宪笔下所描画的“激变上海”给读者留下截然别样的文学感受。本论试从井东宪的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