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向量与概率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l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构造适当的向量、概率模型,利用向量的内积公式、概率的加法公式及概率的性质来证明不等式.
  【关键词】向量;概率模型;内积;不等式
  不等式渗透在数学的各个分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不等式的证明蕴含了丰富的逻辑推理,证明过程千姿百态,证明方法灵活多样,对数学各部分知识的融会贯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一些不等式,单纯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公式,采用传统的证明方法来证明,有时比较困难.学习了向量及概率后,通过构造向量及概率模型,再利用向量的内积公式及概率的加法公式来证明,则显得比较容易.现通过几例说明其用法.
  一、用向量的数量积证不等式
  对于求证式中含有乘积的和及乘方的和时,可考虑构造适当的向量,利用向量数量积公式a•b=|a||b|cosθ≤|a||b|及其坐标表示的公式来证明.
  例1 设ai,bi∈R,i=1,2,3.求证:(a21+a22+a23)(b21+b22+b23)≥(a1b1+a2b2+a3b3)2,当且仅当b1a1=b2a2=b3a3时等号成立.
  证明 构造向量p=(a1,a2,a3),q=(b1,b2,b3),则
  |p|2=a21+a22+a23,|q|2=b21+b22+b23.
  ∵(p•q)2=(a1b1+a2b2+a3b3)2,
  而(p•q)2=|p|2|q|2cos2θ≤|p|2|q|2=(a21+a22+a23)(b21+b22+b23),
  即(a21+a22+a23)(b21+b22+b23)≥(a1b1+a2b2+a3b3)2成立.
  当b1a1=b2a2=b3a3时,p与q同向或反向,此时θ=0或π,
  ∴cosθ=±1,cos2θ=1,等号成立.
  例2 已知f(x)=1+x2,a≠b,求证:|f(a)-f(b)|<|a-b|.
  分析 要证的不等式等价于|1+a2-1+b2|2<|a-b|2,两边化简,得(1+a2)(1+b2)>1+ab,故可构造向量来证.
  证明 构造向量p=(1,a),q=(1,b),
  ∴|p|=1+a2,|q|=1+b2.
  则(p•q)=1+ab=|p||q|cosθ≤|p||q|=(1+a2)(1+b2).
  ∵a≠b,∴p≠q,
  ∴两向量夹角θ≠0,故等号不成立.
  即(1+a2)(1+b2)>1+ab,
  两边同乘-2后再加上a2+b2,整理可得
  (1+a2-1+b2)2<(a-b)2,
  即|1+a2-1+b2|2<|a-b|2.
  故|f(a)-f(b)|<|a-b|成立.
  二、利用概率的性质及加法公式证不等式
  对于一类涉及0与1的不等式,常可考虑构造概率模型利用概率性质0≤p(A)≤1及加法公式:
  p(A1+A2+A3+…+An)=∑ni=1p(Ai)-∑1≤i  例3 已知x,y,z∈(0,1),求证:x(1-y)+y(1-z)+z(1-x)<1.
  分析 求证式去括号后,即x+y+z-xy-yz-xz<1.
  证明 设A,B,C是相互独立的三个事件,且p(A)=x,p(B)=y,p(C)=z.
  由概率性质0≤p(A+B+C)≤1,得
  p(A+B+C)=p(A)+p(B)+p(C)-p(AB)-p(AC)-p(BC)+p(ABC)≤1.
  即x+y+z-xy-xz-yz+xyz≤1.
  ∵x,y,z∈(0,1),∴xyz>0,∴x+y+z-xy-xz-yz<1.
  即x(1-y)+y(1-z)+z(1-x)<1成立.
  例4 已知x∈0,π2,求证:4+sin2x1+2sinx+π4≥2.
  分析 原式即4+2sinxcosx1+sinx+cosx≥2,由条件知0≤sinx≤1,0≤cosx≤1,所以即需证2+sinxcosx≥1+sinx+cos,即需证1≥sinx+cosx-sinxcosx成立.显然利用概率模型来证极为简单.
  证明 设两独立事件A与B,且p(A)=sinx,p(B)=cosx,则p(A+B)=p(A)+p(B)-p(AB)=sinx+cosx-sinxcosx≤1,
  ∴2+sinxcosx≥1+sinx+cosx.
  ∵x∈0,π2,故sinx≥0,cosx≥0,即得4+2sinxcosx1+sinx+cosx≥2,
  ∴4+sin2x1+2sinx+π4≥2成立.
  例5 若x>1,求证:x3>x+1x-1.
  分析 ∵x>1,∴不能将x看做某些事件的概率,但易想到有0<1x<1,这时若将不等式两边同除x3,则可得1>1x2+1x4-1x3,该式基本具备可利用概率模型的条件.
  证明 设A,B是两个相互独立事件,
  ∵x>1,∴0<1x2<1,0<1x4<1.
  令p(A)=1x2,p(B)=1x4,则
  1>p(A+B)=p(A)+p(B)-p(AB)=1x2+1x4-1x6.
  ∵x>1,∴x6>x3,∴-1x6>-1x3.
  即1>1x2+1x4-1x3成立,∴x3>x+1x-1成立.
  以上几例都是常见的不等式证明题,虽然有的题用常规方法证明也不难,但通过利用构造向量方法或概率方法来证以后,不仅开阔了解题思路,同时也使一些有难度的证题变得容易了,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正>为残疾人提供的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明确提出要打造新型服务模式,增强服务
当今世界在各门科学日益数学化的趋势下,数学作为科学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数学教育一直遗忘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可谓背离了数学教育的目的.人们似乎认为数学教育仅仅与弘扬科学精神有关,而与人文精神没有多大联系.其实我们应该在认识数学文化的功能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策略以便让数学文化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数学文化属于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拥有广泛的超越数学自身意义的因素.具体
【摘要】 通过热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直观教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创设教学情景、设疑、解疑,激发学生兴趣;及时反馈的几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树立;创设;激发兴趣;反馈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起则“思”通,是指兴趣能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章将从情境问题设置、过程反思探究这两个方面探讨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发展;情境;反思    现在教育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其教学的核心都是“学生”,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对高中教育而言,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对其九年义务教育所
解数学题更多地应强调以最基本的理论和最基础的方法为主,这就是我们学习初等数学的宗旨.  2009年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第5题:设实数x,y,z大于或等于1,求证:(x2-2x+2)(y2-2y+2)(z2-2z+2)≤(xyz)2-2xyz+2.  文[1]的证法有新意,但未必简单,类似这样的做法很多,本题应该说太有规律了,如果题目改为n个变量,大家很快就会想到数学归纳法,三个变量的时候就为什么没人去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一直居高不下,居民储蓄的高增长,对我国经济建设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过高的储蓄,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从居民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