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效率、配置效率与中国的粮食生产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y_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资源投入更大约束的前提下,我国粮食增产的途径只能依靠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过往的研究都以宏观数据为基础,本文利用六省1079户农户5年粮食生产的数据进行微观视角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波动不仅是引起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主导因素,也是引起农户之间TFP差异及区域间农业TFP差异的关键因素。其中,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是导致配置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家庭禀赋因素、农业生产特征以及外部经济环境从不同的方面影响技术效率。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TFP) 技术效率 配置效率 粮食生产
  【作者简介】
  许庆,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问题研究”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能源经济学。
  主要著作:《农地制度、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不平等》(论文)、《规模经济、规模效益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论文)等。
  引言
  农业产出的增长有两个来源:一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二是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农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业增长的源泉是来源于要素投入的增加还是农业TFP的增长,从不同的时段看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无疑,农业要素投入的增加对我国农业产出的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农业发展不可能依赖要素投入的无限扩张,农业产出的增加只能依赖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在1978年~2005年的27年间,农业TFP年均增长率为3.3%,而同期中国农业产出年均增长率为6.44%,也就是说,农业产出增长中超过一半(51.24%)是农业TFP增长贡献的(周端明,2009)。
  正是基于对全要素生产率重要性的认识,很多文献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包括对我国农业增长与效率的测算及农业增长源泉的探析、农业TFP来源的研究、农业增长区域差异的比较及收敛性的研究、农业增长及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等方面。其中对于农业TFP增长的来源是技术进步推进、效率驱动抑或两者均有贡献,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又有哪些?大部分情况下,东部地区不仅TFP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效率也高于中西部地区,影响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原因何在?其结论尚存争议。因此,对于如何有效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就不能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从研究角度来看,已有研究大都以省级、市级等宏观或中观数据为基础,从农户微观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但由于加总、平均化的问题,不能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户的生产效率状况,正如弗兰克所言,平均农户之所以有效率,恰恰是因为农户实际上全都没有效率(弗兰克·艾利思,1992)。此外,利用宏观数据研究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对于同一个时间区间,其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舒尔茨(1987)在他的《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假说: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农业是“有效率但贫穷”的。在尚未形成有效的规模经营之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依然为千千万万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农业整体的要素生产率最终体现为农户家庭生产的要素生产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也展示了家庭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Wang et al.,1996)。因此,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研究,从农户的微观角度来研究更有意义。有部分文献从农户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数据较权威、样本数较多的仅覆盖一个省,具有较强的地域色彩;二是有些数据甚至只覆盖到一个县或者几个县,而且样本数很少;三是覆盖面相对较广的,研究对象却仅是油菜或奶牛生产户,等等。
  本文期望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面有一些新进展:一是在大样本农户粮食生产数据的基础上,从农业生产主体——农户的微观视角来考察和分析农业TFP及其构成的变动;二是对于现有研究中存有争议的问题能提供一些新证据。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将讨论全要素生产率、经济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阐述本文研究的假设条件;第二部分是计量模型和数据;第三部分是计量结果;最后是根据计量结果得出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经济效率及假设条件
  度量农业生产效率有很多指标,包括单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等。其中,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单要素生产率是通过对单个要素的生产率的衡量来考察农业生产效率,某种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其他要素投入的增加来获得。而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是产出增长中扣除要素投入增加的部分,一个经济单元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被分解为两部分:要素投入量的增长率和全要素增长率(吴方卫等,2000)。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一个企业、行业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投入和总产出之比(顾海、孟令杰,2002)。全要素生产率包含效率改善、规模效应、要素质量提高、专业化分工、组织创新和制度变迁等方面的内容(李谷成,2009)。在实际的研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可分解为技术进步率、规模报酬收益、技术效率改善和配置效率改善。
  其中,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同时实现的状态称为经济效率(弗兰克·艾利思,199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中除了要素投入增加之外的技术进步、要素投入增加所带来的规模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改善。舒尔茨关于农民家庭农业生产的效率仅仅关注了配置效率,忽视了技术效率。而目前对我国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几乎所有的重点均在技术效率,对于配置效率的研究或者是一笔带过,或者是干脆不涉及。
  技术效率指人们掌握和利用某一技术的程度(万广华、朱希刚,1994),实际产出与边界生产函数产出的比即为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指生产技术选定之后,投入和产出相应于相对价格的调整。农户进行生产决策时,不仅仅是在对各种投入要素进行选择,同时也是对产出结构进行选择,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农户的配置效率,但在我国,粮食生产具有区域性,例如江西、广东等地以种植水稻为主;河南、山东等地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而且通过轮作制度,玉米和小麦的种植不存在时间冲突。因此,本文中的配置效率,更多的是考察生产要素投入量相对于价格的调整。   新古典经济学有关效率的概念需要严格的假设条件,但在实践当中,这些假设条件不一定具备。本文借鉴弗兰克·艾利思(1992)的“追求利润型农民”假说,把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动机加到农民身上,但这里的利润最大化是有条件的利润最大化:(1)在与其他家庭目标的权衡之下的利润最大化;(2)使用相同的生产技术,但可能会面临资源约束;(3)虽不是完全竞争市场,但市场运行状况良好。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但我国的粮食价格制度相比其他农产品和商品更具特殊性,虽然在2004年我国才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但在1993年~2000年之间,农民对于粮食价格的自主性已较改革开放之前大大提高。特别是到了1995年,随着400亿公斤议购粮食任务的取消,开始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当年粮食定购价与市场价非常接近(陈锡文等,2009),我国农民粮食生产已较具自主性。因此,总体来说,市场运行状况良好的假设也是成立的。
  计量模型、数据来源及处理
  计量模型的选择和指标的设定。目前,主要有参数和非参数两种方法进行农业TFP及其构成的核算。非参数方法虽然不需要对投入产出的函数形式进行假定,排除了生产函数形式假设错误的可能性,但其假设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并不能对农户的配置效率进行考察,因此本文选择参数方法进行研究。参数方法需要对函数形式进行选择,本文选用对规模经济和要素替代弹性不施加任何限制条件(许庆等,2011)的超越对数(Translog)生产函数。
  第一,TFP分解模型。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定技术效率,将误差项分为不可控因素(v)和技术效率因素(u)两部分,函数形式为:
  (1)
  ,符合经典白噪声过程,主要包括测度误差及各种不可控的随机因素。ukt则测度技术效率,vkt与ukt相互独立。如果ukt=0,则TEkt=1,即该农户处于完全技术效率状态;如ukt>0,则TEkt<1,这种状态为技术非效率。按照Battese
其他文献
摘要 党的十八大在扩大差额选举、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从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差额选举是大势所趋。然而,目前我国差额选举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差额选举的重要意义,科学把握差额选举的发展方向,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差额选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摘要]在简要论述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森林建设发展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天津市未来的国际定位、绿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与社会效益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天津市进行城市森林建设的必要性。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使城市绿化不偏离规划方向。  [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绿化城市定位生态效益    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发展及研究现状    城市森林的提法最早源
摘要 历史上的所有霸权无不以雄厚的综合国力为根基。霸权追逐背后充满各种利益的争逐,但成本和义务的承担也不可少,霸权衰落是历史必然。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人猜疑会觊觎世界老大地位,对美国及周边国家构成威胁。这或是主观臆造,或是庸人自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时代潮流、世界历史经验教训、中国文化传统和国家根本利益的战略选择。中国无意也无必要争“老大”,中美也不会走向对抗。  关键词 霸权 中国威胁论 中
去年双十一,我给自己下单的礼物,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印的《契诃夫小说全集》。洋洋十卷,汝龙先生耗费一生心血完成的译本,自然是让我这样的契诃夫迷感恩戴德。然而《全集》也只是一个念想,至今也未读完,遑论还有上海译文社印的契诃夫戏剧集。我反复读来读去的,也只是汝龙先生1982年印的一个选本。这一册《契诃夫小说选》,经过五次印刷后,已达到十余万的印数,可证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盛世,契诃夫予发轫中的中国当代文
【作者简介】  杨庆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国际易学联合会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中国哲学、经学。  主要著作:《周易解读》、《周易与人生》、《孝:生生不息的爱心》等。  摘要 建构和谐世界,其本质是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问题。多元文明,意味着多元价值认同。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哲学基础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中以阴阳为核心的宇宙本源论、宇宙生化论和人本价值论而形成的一种智慧。这
【摘要】“共享经济”也称为合作消费, 信息物理共享经济(CPSE)不仅仅是“拼车”“汽车共享”“拼租住房”等“合作消费”, 而是指个体和群体利用“互联网 ”“合作生产”“合作消费”,共同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分享价值。“共享经济”的兴起,为大众创业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即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普通创业者通过互联网直接交易提供了渠道,而且还会不断降低原始投资成本,创新出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有效带动万
【作者简介】  黄有光,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访问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经济问题、福利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提创综合微观、宏观与全面均衡的综观分析。  主要著作:《福利经济学》、《经济与人生》、《经济与快乐》、《快乐之道:个人与社会如何增加快乐?》等。  摘要 经济高速发展而人们满意度相对低下,什么是今后中国应有的发展方向?笔者提出以环保负责的“快乐国家指数”替代国内生产总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之一。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对我国经济制度的一种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体制保障之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关混合所有制和混合经济的理论及实践,为我国提供了有力的借鉴。从我国现有国情出发,努力推进以公有为基础和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及
【摘要】为了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国领导人提出了以共赢主义为核心的新型国际治理理念和一整套具体措施。共赢主义的提出,将有助于营造适合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环境,并为国际交往格局的健康发展创造新机遇。  【关键词】共赢主义 国际格局 中国崛起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
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尤其对中国这样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发展不均衡的大国而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发展的大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区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区域差距扩大、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区域之间的利益磨擦和冲突加剧等问题也如影随形。区域发展不均衡成为困扰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