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不只好玩儿,还孕育着未来城市的模样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jian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宁区华阳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组织居民开展百米画卷绘祖国。

  社区公共空间=老年活动室;阿姨妈妈们只会唱歌、跳舞、做手工;街道居委安排什么居民就只能玩儿什么;老式里弄是跟不上趟儿的城市创新末端——如果上面这些想法你全中,那你和记者一样,需要走进现在的市民中心瞧一瞧看一看,相信我,刷新的认知不是一点点。
  市民中心、睦邻中心、市民驿站、同心家园……在上海市的各个区,市民中心有各自丰富多彩的名字,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社区居民的“大客厅”——这里很好玩儿,不分老少都喜欢;这里很有爱,棘手的事儿一到此地就迎刃而解;这里还很时髦,阿斯顿·马丁都“开”了进来;这里甚至有“未来感”,2035的上海市民生活是什么样,你现在就可以预见一二。

爱上社区的理由


  来到上海市长宁区安化路500号的华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时,记者正赶上当晚“申城爱乐”带来的一场交响演奏会。6点刚过,已有不少中老年观众到场,临近7点,刚下班的白领们也陆陆续续赶来——硕大的演奏厅很快座无虚席。
  “原来,社区文化中心并不是想象中的老年活动室。”不止記者被刷新了认知,每个初来乍到的人都有相似的感觉。社区里的文化中心,也已远远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群文活动。
  “年轻人从前可能没想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会和他们的生活有关联。许多人以为付费的活动比较高端,而将免费的活动和低质量画了等号。” 华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茅青告诉记者,“为了吸引年轻人到社区参加活动,我们设计了许多免费而品质又很高的公共文化活动——华阳好声音、白领读书荟、花漾交友季,都是以青年为主要对象的活动。”
  与华阳文化中心一墙之隔,是一个商务园区德必易园,为了方便白领们活动,早在2013年,中心就拆除了2楼与园区之间的铁门,铺设成一条全新的花园小路,一座“连心桥”横跨其中,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空中花园。午休时分,跨过连心桥,走进文化中心,白领们完全感觉不到园区与中心的阻隔,二者俨然已经融为一体。
  如今,每年有32万人次到访华阳文化中心,其中超过三成都是年轻白领。即使是老年人的活动项目,也与想象中的唱歌、跳舞、编织手工大相径庭。
  进入深秋,华阳街道辖区内的武夷路作为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之一,正以缤纷秋色迎来“2019武夷叶色·时光静雅”活动。行走在武夷路上,岁影叶映痕,斑斓的梧桐叶色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叶香、花香、书香,12种香气被提取定制成独属于武夷路的文创香水产品;梧桐落叶还被制作成叶雕作品,阳光下透出远山与驼铃;街角的朗读亭,欢迎每个人去留下他与武夷路的故事,吟诵他为武夷路写下的诗句……活动中,发布了由华阳路街道主编,由多位作家、记者记录的武夷路记忆散文集《静雅武夷——阳光一路漫芳华》,真可谓处处诗意,时时诗情。
  在文化中心古色古香的“华艺馆”,记者见到各色香料在橱窗中一字排开——香学宗师刘良佑教授关门弟子、中华传统香学研究专家吴清常来此地为市民演示香事香道艺术。由上海音乐学院王瑾教授创办的上海国际联盟合唱团,每回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出之前,都会来华阳彩排预演,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欣赏到一流的演出。据悉,这样的名家云集,与华阳文化中心多年来积极探索构建“社会化参与”的运作模式分不开,通过与长宁区文联、上海滑稽剧团、上海民乐团、上海国际联盟合唱团、申城爱乐交响管乐团等社会团体、专业院团保持密切联系,优质的演出从大剧院、音乐厅,直接搬到了华阳人的家门口。
  在申城爱乐的交响演奏会上,一位阿姨早早落座,全程津津有味地欣赏演出。她告诉记者,自己经常来,这里的演出质量不比售票剧院的差,上回的合唱也非常好听,都是歌剧选段,令人陶醉其中。
  茅青为记者总结了华阳文化活动的“三高”:“观众的欣赏层面高,数量要求高,品质要求高。”中心从早上8点半开到晚上8点半,365天无休,天天“白加黑”,周周“5 2”,每个月的课程和活动排片表不但公布在网站、公号上,还会提前送到2.0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21个居民区。高质量的活动吸引了各个年龄层次的社区居民,一时间近悦远来——老邻居们就算家搬到外区,也会千里迢迢赶回来。微信群里一放票,就是直接“秒杀”。
  现在中心最大的烦恼,不是没人来,而是课程和活动太热门,报名难。常常是秋季班的老生不愿意退,春季班的新生已经等着报名。为此,中心也想出了新的办法:扩充师资,将一些热门课程带去长宁老年大学分校开课。实际上,“走出去”也是承袭了中心的一贯做法——推动公共文化活动服务从三级向四级延伸,建设居民区、商务楼宇等“卫星式”阵地。
  华阳路街道毗邻中山公园商圈,华阳文化中心一路之隔就是一所小学,一墙之隔又是商业园区,可说是集商区、园区、学区、社区、历史风貌区、艺术文化街区于一身。吸引居民“走进来”和送文化“走出去”成了一体两翼——多年来,文化中心送文化进学校,上演适合儿童的魔术、皮影戏,让孩子们感受传统非遗;送文化进工地,有书本,也有午休时间的群文演出;送文化进敬老院,时装队、合唱团、戏曲队,将精气神与陪伴分享带给孤独的老年人;送文化进商圈,根据白领的喜好配送脱口秀、音乐茶话会,在KiNG88商圈打造“阅”空间,营造全社区雅致文化服务氛围,切实构筑起“社区10分钟公共文化圈”。
  在中心的支持和鼓励下,华阳21个居民区已经诞生了42支文化特色团队,每一支都能独当一面进行高水平的演出——最近,舞蹈团的成员们刚刚登上了大世界的舞台,盛况空前。
  每个月,华阳文化中心都要接待好几拨国际友人的参观——外国人都喜欢来华阳,因为这里“好玩”。青年汉学家来了,和居民们一起剪纸;非洲友人来了,敲起非洲鼓,和乐团一同演奏;中国的毛笔字、舞龙舞狮、二胡、戏服、旗袍……都让外国人兴致勃勃想要一试身手。“真羡慕社区百姓能有这么幸福的活动场所。”一位国际友人曾这么对茅青感叹,“阿姨们脸上洋溢着笑容,看上去漂亮又精神。”
2019年11月,申城爱乐交响乐团在长宁区华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表演。

  “北京基层文化建设研究会曾经统计全国各个城市公共文化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上海市的投入产出比是最高的。”茅青告诉《新民周刊》,“用群文工作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文化进入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是最真切的。祖国的强盛体现在文化软实力,而社区文化活动最贴近百姓,文化参与度越高,越能感受到生活在新时代的幸福和快乐。再说,唱唱跳跳的人多了,吵吵闹闹的就少了,大家生活得开心,社区自然和谐。”

社会组织指导,居民自治升级版


  地铁三号线新江湾镇站,出站走个几百米,就见到了闻名遐迩的文化花园社区睦邻中心。隶属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文化花园社区,0.23平方公里范围内,包括了5个小区将近8000位居民。走进睦邻中心,让记者印象格外深刻的是:居民在这里的“存在感”实在太强了——入口的健身器材,居民捐的;墙上的剪纸,墙外的绿植,居民亲手做的;空气净化器,居民送的……不仅硬件,这里从决策到管理,都充满了居民自治的影子,睦邻中心的主人,正是邻里百姓。
  从2004年的一个小小书法班,到文化花园社区学校,一直进化到今日的示范性睦邻中心,变化的过程与街道引进的第三方社会组织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有关。
  近年来,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始终坚持创新、培育、发展、共融的工作理念,引领和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有序、有效参与社区治理。2016年3月,街道成功引入屋里厢承接文化花园睦邻中心的运营,全新的管理模式探索正式开启。
上海财经大学留学生进社区与老年人一起包粽子。
杨浦区文化花园社区睦邻中心瓶子菜园爱心团队。

  屋里厢入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充分调查居民需求——如今,每年2次的需求调研被固定下来,除此之外,还有不定期的短平快式调研,居民也可随时在睦邻中心的留言本上写下最新的需求。在睦邻中心负责人邵佳看来,只有按照居民需求去定制的服务内容,才能真正让居民满意:“我们从一开始就在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下设立了‘百脑汇’议事堂,每月第二周的周四,文化花园居民区党总支、文化花园居委会、文化花园业委会、屋里厢社会组织以及社区居民、共建单位都会派出成员参加,每个议题都需要多数人员通过方能执行。”
  当年的书法班、文化花园社区学校为睦邻中心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十多位骨干成员成了睦邻中心的第一批志愿者——事实上,屋里厢派驻到睦邻中心的只有1名社工和4名场地管理员,而中心每天的开放时间长达9个小时,双休日也“开门营业”,显然只靠5名专业人士是远远不够的,社工带领居民,居民充分自治,才是破题之解。
  而屋里厢的能量,集中体现在他们的“专业度”。邵佳告诉记者:“社区活动的种类太多了:亲子、助残、助老、群文、法律援助,很多都需要专业的教育证、律师证,不是社工可以包揽的,我们的作用是找到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文化花园社区睦邻中心的活动每年都在变化——从一开始的中老年为主,到开发出适合亲子教育的课程,吸引孩子和年轻父母的驻足;再到亲子活动饱和,继续开发适合白领的瑜伽班,适合青少年的木工、3D打印、科普课程。随着活动项目的开拓,年轻人慢慢发现:睦邻中心可不是老年活动室,居民对活动项目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从一开始希望免费,到愿意以公益价采购专业组织的服务,求免费变成了求质量。
  文化活动为社区带来非比寻常的凝聚力,而这份凝聚力恰好可以继续做第三件事——赋能自治。
  “通过引入活动,找到社区中的骨干居民,通过赋能给他们,在社区逐渐培养起一批有威望又有影响力的在地化接班人。这样一来,即便将来第三方组织退出了睦邻中心,仍然可以保持现有的运营状态,不会老师一走班级就解散。”据邵佳透露,文化花园的志愿者队伍如今已有约百人,大部分是退休居民,其中很多人都是党员,每个人都热情四溢,对志愿者工作尽心尽责:“综合文化活动室天天都有活动,党员带头,志愿者们采取轮班制,每天6人,每周7天,哪里需要帮忙了,就去哪里帮忙,维护活动室的秩序。有的志愿者自身有着一定的文化特长,还义务担任起活动室相关文化课程的老师。”
  “其实社区文化活动不只是能让居民们有个‘玩’的去处,也能化解社区矛盾。一些疑难杂症,比如说停车难、加装电梯等等,本来是需要多方出面才能解决的问题,经由文化活动、文艺团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就變得容易达成共识了。”

重新发现社区的非凡价值


  社区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迭代,那么未来的社区生活又会是怎样?在杨浦区四平路1028弄,记者见到了未来社区可能的雏形——“NICE 2035 创新空间”。
  此前,这条街曾因为阿斯顿·马丁实验室的入驻成为网红街,吸引无数时髦青年的目光。不止阿斯顿·马丁慧眼独具,NoCC时尚实验室、FabO中国数制工坊、食物实验室、Hiwork办公实验室等也已经落地,不久的将来,海尔定制也将入驻。NICE 2035不仅是一个环同济大学的校园墙外创新空间,也将被打造成“未来生活原型街”,想知道未来的上海市民生活什么样,来这里看看就是预见。
杨浦区“NICE2035 创新空间”被打造成“未来生活原型街”,想知道未来的上海市民生活什么样,来这里看看就是预见。

  为什么取名2035?一方面是契合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的复合社区概念;还因为,2035距今只有16年,未来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现在的每一个微更新、小改变,都将把我们引向不远的未来生活。
  “从2012年起,我就开始推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其所在的四平路街道的融合和互动。我们通过一个个项目,以及学院一系列‘开放化’‘透明化’的战略,逐渐把学院和社区之间有形和无形的围墙打开。”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告诉记者,“2015年,我们和四平路街道共同发起了NICE2035,全称是‘Neighborhood of Innovation,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owards 2035’,意为面向2035 年的‘创新、创意、创业’三创社区,NICE 更意味着美好生活。”
  一个由设计驱动的社区支持型社会创新实验,一次大学和社区之间的戏剧性化学反应——NICE2035不仅是同济大学“打破”校园围墙之举,更重要的是它看到了普通公众、平凡社区在城市营造中的非凡价值。
  “从前我们是小看社区了,其实社区有它无可取代的价值——社区有需求,有应用场景,更有行动者。以前从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的角度来看社区居民,基本上是把他们看成需要被照顾的对象。传统的逻辑是,城市居民在工作场所劳动,为社会、家庭和个人创造财富;回到家里,八小时以外,他们在社区里面主要的活动,是居住、生活、休闲、交往。如果这种两分法可以被挑战,那么在社区生活的居民,其作为城市创新者的角色可能在社区得到激发。社区里的居民藏龙卧虎,有非常了不起的创新力量。而社区也孕育着无限创新的可能性,哪里有问题,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下一个机遇。事实上许多大公司都诞生于社区:苹果、谷歌、亚马逊、惠普……他们在社区甚至是车库实现了0到1的突破,再到CBD从1发展到100。未来的城市空间,重要的不只是商业中心、CBD、5A写字楼这些被标签化的空间,更要看和市民发生紧密联系的空间。”
  四平路街道因为拥有同济大学而更加得天独厚,以亚洲一流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为例,40%的创新空间如今都在学院围墙外,融合进了社区。2015年NICE2035启动后的第一季“四平空间创生行动”(Open your space: Design Intervention in Siping Community,简称OYS),就从四平路街道里普通老公房的楼道开始,悄悄带来了改变。
  “第一季OYS的主题是为社区带来72变。”四平路街道宣文办主任李锡雄告诉记者,“我们用‘开放营造节’邀请居民、设计师、政府代表一起共话社区营造,共享设计、创意给社区带来的温暖与活力——72个空间创变,包括一系列公共空间升级改造和公共文化活动,为本地社区更新带来提升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
杨浦区同济新村578 号济远楼新旧对比。

  记者来到位于鞍山路218弄的“鞍顺苑”小区,原本脏乱昏暗的底层自行车库,变成了一个明亮的楼道小客厅,居民们会在此聚会聊天,共庆佳节。再往上走,老公房的楼道一点也不觉得旧,只因铺设了簇新的瓷砖。像这样的楼道微更新、楼道会客厅,在四平路街道已完成了超过180个门洞。“花很少的钱,用不多的时间,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从微小处入手改变城市面貌。”李锡雄告诉记者,“设计由居民和同济大学一起完成,对准了居民的实际需要,也激发了社区的活力。”
杨浦区阜新路口袋花园。

  从第一季的楼道微更新,到第二季、第三季OYS的街景创生、邻里再造、公共空间再升级,每年的微小改变,累积起来就是社区面貌的大换样。受益的不只是居民,还有学生。“科技中的设计,和社会创新中的设计,是学科发展的两翼,它们更像是一组太极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社会提供创意来源和行动者,科技提供研发成果和新知。这证实了我们的预测:社区非但不是城市创新的末端,还可以是新的策源地。”
  从2018年第四季开始,四平社区进一步把设计应用到重塑活力公共空间,从文化维度提升生活质量,在提升街道品质的同时,形成具有社区文化特征的“弹性社区”,让社区更有人情味儿。
  “比如说阜新路社区睦邻中心,原本是一家鞋子大卖场,如今游戏室、影音室、咖啡馆、健身地齐备,居民们都喜欢来。又比如说刚刚建成的阜新路口袋公园,原本只是一条绿化带,大家在商量做口袋公园的时候也曾产生分歧意见,担心建好了会不会没人来玩?事实证明是多虑了——天气晴好的时候,晚上十点多这里都人头攒动,是孩子们的游乐场,家长们的社交地,老人们的健身带。”李锡雄告诉《新民周刊》,“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共空间,不再是单纯的绿化空间,而是要为社交和活动提供场所。现在口袋公园中的六个花坛由社区学校、居民、社区企业分别认领,还和其他志愿者组成了OYS营造队。这个队伍成为更新点的守护人,对公共空间里的日常状态进行使用反馈,让社区更新不仅仅只有设计师的参与,而是由社区的每一个人共同参与社区营造。”
  “这是真正的人民城市人民管。所以我把NICE2035看成一个实验,四平路街道是我们的试验田,我们想探索一种治理结构的改变,把公共设施从原来的市容全包,政府一揽子计划,变成社区居民自己设计,自管自治。如果做得不成功,我们可以继续迭代改进,如果成功,就可以继续推广到更大的区域。”娄永琪表示,“美国硅谷,它就不只是一個科创中心,还是一种人文现象,是硅谷文化。上海打造全球科创中心,文化同样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新文化可以引领新科技。”
  2017 年开始,NICE 2035Living Line 原型街逐渐在四平路1028弄落成——不足200 米的街道上,一个面向2035年生活方式的“原型实验室”群落,集产品研发实验室、创新教育空间、实体原型店、众创中心、孵化器等多功能为一体。
  “花两三年时间慢慢打造,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不是政府驱动,也没有当作政绩工程,我们完全当这条街为一个实验室,有足够的耐心去下工夫。”娄永琪表示。
  据记者获悉,四平路1028弄的“放大版”实验也正在布局之中——西起密云路,东至四平路,总长将近1公里的赤峰路路段,即将成为下一个NICE2035的试验田。生活,工作,娱乐,养老,健康……一个复合空间,一个熔于一炉的生态系统,很有可能就是我们未来社区的模样。
其他文献
“上海教育体系最突出的方面在于其教师培养、支持和管理的方式。”世界银行高级教育专家、中国教育主管梁晓燕曾如此对《新民周刊》记者说,“教师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在上海,教师这一职业颇受人们尊敬,其原因不仅仅在于教师可获得合理、稳定的工资收入,还在于其教学有方,是真正的专业人士。”  一年前,世界银行发布《上海是如何做的》报告。这份由梁晓燕博士团队与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张民选教授团
波音公司CEO米伦伯格近日宣布辞职,多家外媒称米伦伯格走人系被公司炒鱿鱼。波音的一系列重大事故,是草菅人命的公司主管无视工程师的安全建议,赶工上架纰漏产品,盲目追求商业效益的结果。私“涉”公堂  美国把“干涉内政”触角伸向了欧洲国家,其中就包括制裁俄欧合作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北溪2号”。根据条款,美国政府将对任何参与和帮助俄罗斯国有天然气公司进行管道建设的欧洲公司实施制裁——持有的美国签证和财产将被
新年又至,又是祝福短信纷飞时。而我手机中,那些语句对仗、言辞花哨的群发短信已全然无存,唯独几条简单的“称谓 新年快乐”的原创短信,却一直珍存,经年未删。   四年前的新年,单位聚餐。一帮忙碌压抑一年的“笼中人”,趁着跨年酒宴,彻底放空、放松了自己。个个卸下面具,将心中的快乐与烦恼一吐为快。我作为新人,自是谦恭地敬酒、陪酒,往来之间已是醉意阑珊。宴罢,全体唱歌。嘈杂中,我掏出手机。天!一堆短信。心
今年是《鄉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规划》作为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必将能推动乡村振兴加速跑。上半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向优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被农业农村发展新变化吸引并投身其中,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潜力正逐步释放。目前,2800多万农民从事着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共享农业、农商直供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感知分类  师: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做好某件事,我们常常要将事物分类. 如生活委员在安排值日时会说男同学去做什么,女同学去做什么,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分类. 合理恰当的分类会使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事物怎样分类(展示一组图片):  生1:两棵树可分一类、苹果和香蕉可分一类、两束花可分一类,剩下的虎、狗、猫、鸡、鸭归为一类.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树都是木
大姐的公公向爹,印象中我们见过一面,大姐结婚时,我作为娘家代表上门,不过年龄太小了,什么也不记得了。  可是我一直记得向爹的几段轶事。他是村里最早的“上漂”,早年在上海拉黄包车,和我父亲也算同行。那个年代,他们没有读书,没有技术,只有靠出卖苦力养家糊口。上世纪50年代末,这样的人力车夫,按政策要被遣返回乡。向爹死守上海滩,他不愿回来,他知道,家里人口多,靠土里刨食,嘴也管不上。当年的留守,据说有过
一年之后,再去查湾。  十月底的天,午后的空气依然有些燥热。查湾被大片金黄的稻田包围着,一两个老人叼着香烟在乡村公路旁的农地里擦汗撸袖,收挖着红薯。  诗人海子家附近的那口池塘去年此时还有人在闲钓蓝天白云,如今,才一年过去,那湾清水已经干了许多,一片浑黄,我竟然没有把它认出来。海子纪念馆的大门紧锁。文化园弧形的诗墙多了一处悄悄涂抹的痕迹,两个错别字依然在秋阳里闪闪发光,有些刺眼。  村庄旁边的查湾
1月25日凌晨1点,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杂志发表来自上海科学家的论文,宣布世界首批两只来自体细胞的克隆猴成功诞生,迄今已分别健康存活了59天和51天。  继1997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动物多莉羊之后,生命科学家就开始尝试克隆其他动物,牛、猪、狗、兔都获得了成功,但在用体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猴子上,却折戟沉沙。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两位年轻科学家。用
一箭三星是风暴一号的第11次发射,也是它最后的辉煌。以后,国家对火箭的研制发射任务作了调整,上海不再研制风暴一号,其成熟的技术融入和延续到了上海后来研制的长征四号和长征二号丁等系列火箭中。2014年底,中国航天实现了长征系列火箭200
不管是哪个时代,时代热血和家国情怀永远是少年人心头的诗情,这种热血与情怀又将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温度传承给后时代的少年人,在新的时代交出新的答卷。    《无问西东》是个迟到的少年人,在路上耽搁了六年,直到电影主角们都人到中年结婚生子,方才姗姗来迟,不徐不疾地道一声:“来晚了,请各位多包涵。”  然而,他还是个少年人,稚嫩,明亮,自信,带着知识分子的风骨,满怀青年学生的理想。  这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