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沃滋的英译本《啸旨》及其啸史观念

来源 :铜仁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yz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啸旨》是我国唐代的一部记载啸术的专书。20世纪上半叶,《啸旨》同时开始进入中西方学者的视野,具有现代意义的《啸旨》以及长啸研究由此拉开序幕。1938年,英国学者艾德沃滋在其书中著录了《啸旨》,1957年,她又将《啸旨》译成英文发表。对于《啸旨》的研究,艾德沃滋持续了二十年,其研究结论与相关阐释充分反映了她的啸史观念。在1937年前后,艾德沃滋主要把啸视为特殊的吟诗技巧。至1957年,她对啸的理解和解释从“吟诗说”转为“口哨说”。她对于《啸旨》的讨论和对啸的阐发不仅颇具文化之卓识,而且富有学术之力量。事实
其他文献
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阐明了阳光意象群在余华小说中与生活的暴力、苦难、压迫和欲望相联系.提出了“阳光”不仅是小说中安静的“道具”,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种隐喻存在的;
期刊
周文焜在《陶集小引》中记载了蒋薰几件事情,包括任伏羌令、苏民困、被罢职、去羌游汾、评骘陶集等,这几件事情都属于蒋薰生平中的大事,对研究蒋薰其人、其诗文创作及其《陶
分析熊式一代表作《天桥》与叶君健代表作《山村》的自译策略,指出两人的自译活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熊式一在自译过程中能动地增加了许多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和内容,使译文呈现出“中国味”;叶君健则几乎不加任何改动将自己的英文原作译成汉语,在语言表达、词汇选择等方面呈现出“洋味”。阐述了文学形式是由来自内部与外部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博弈的结果;认为不同的自译策略既是译者个人的文化选择,又是在历史语境中生成的独特产物。
在分析弗雷泽、布留尔、列维-斯特劳斯理论的基础上,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下解读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从人类起源、进化及原型具有可遗传性的生物性假设出发,阐释荣格原型的普遍性和生物性的演变过程,找到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与文化表层下的深层结构之间的联系,为原型提供面向文学作品的普遍性阐释。
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老舍两部作品《离婚》和《四世同堂》的翻译过程中反映出的普遍性翻译策略为启示,从受众需求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实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在推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将受众的需求放在首位,阐述了适用于当今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普遍性翻译策略,对于提炼围绕受众的有效翻译策略,提升中国文化传播效力,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摘 要]物流类专业和经贸类专业是不少高职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在“双高计划”背景下,这两类专业必须要组建国际物流专业群以回应国际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重大变革。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指引,高职院校应该在已有人才培养实践的基础上,调研分析国际物流职业岗位群,然后进行课程内容重组与改革,把现代学徒制作为可行模式,积极探索和创新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国际物流;专业
阐述了满族萨满音乐的历史、现状及面临的发展困境,分析了“新世纪音乐”背景下,满族萨满音乐新的发展方向。认为满族萨满音乐可在“新世纪音乐”语境下与其融合,进而得到新的受众群体、走出困境。但与此同时,这种融合有可能会导致满族萨满音乐整体性的缺失,逐渐成为“新世纪音乐”语境下的一种文化符号。
美国的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和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形式上是两部集中体现中美两国之间制衡与反制衡博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但实质上二法案分别反映了中美两国在应对外来挑战,参与国际关系和构建国际秩序上的两种不同的秩序观,即以规则为基础的秩序观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秩序观。拜登政府上任以来,不断宣扬捍卫“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美国对华规锁的系统化、规则化转向已成愈来愈明晰的趋势。
教育的本质及其终极价值在于点亮人的智慧光芒,促进人的心灵成长,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圆满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来看,“双高”视域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