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幸福教育”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nyy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幸福观,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塑造他们的高尚品德,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让他们正确地理解幸福,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非凡。
  要构建“幸福教育”,就要先对“幸福”这个词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幸福”是一个行为目的的范畴,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为谋求和实现人生的一定目标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如丰衣足食的生活、美满甜蜜的爱情、获得成功的喜悦等等。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在现今教育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精神上的幸福感,使之健康成长,从而引导他们探求学习、高尚做人。
  幸福教育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的科学。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重要内容,它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及相应的行为。幸福教育正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培养辨别幸福是非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增强思想品德素质,认真地去体验做人与学习的幸福——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幸福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它可作为一种教育目标,可作为一种规范教育行为的准则,也可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或评价手段。
  我们要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没有“差生”概念,因为他们都正在成长之中,可塑性强,应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当优生的幸福感。学校要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原则:“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
  我们还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幸福教育非常强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应以改革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优化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多方位利用教学资源、设备,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质疑并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创造性学习的幸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我们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幸福教育的出发点是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使潜在的能力都能全面挖掘,从而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人格品质。
  同样,幸福教育的提出更有现实的依据:
  儿童的幸福观在现代学校校园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错位。学校开展的“幸福教育”,使我们要看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现象。不少学生认为幸福就是腰缠万贯,视名牌为幸福,视有好的家庭背景为幸福,视个人得利为幸福:在个人与集体之中,往往出现自私、冷漠,注重对物质的追求,不愿付出,更不懂创造,只图安逸享乐的情况;在家庭之中,幸福对他们来说是从天而降,无法体会辛苦打拼的艰难,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学校也缺乏此类教育……作为一个担负教育使命的教育工作者,当认真思考,并寻求纠正儿童幸福观的对策。
  当今校园的“富贵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孩子们进行“幸福观”教育的迫切性。在当今中小学校园里,尤其在条件好的学校中,在家过惯了“神仙”生活的孩子们,其幸福观、人生观、学习观、人才观都不能与时代的要求合拍。他们倚仗其父母鼓胀的腰包,便天生地宝贵起来了:校服不愿穿,因为不是名牌,校车不愿坐,因为不是小轿车;零食不能少带,因为家中堆积如山;作业不愿做,因为可以出钱请人帮;体育课怕累;文化课怕考;活动课伤点皮肤,双亲就“驾到”与教师“理论”;在车上没人让座;公物不知爱惜……这些现象让人看了揪心,我们应大声呼吁:“最富不能富孩子!”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意识到,学校到了再也不能回避“金钱与幸福”这个现象的时候了,必须做出认真严肃的回答和相应的对策。
  幸福教育要让受教育者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幸福。孩提时代应是“无忧无虑、烂漫、天真无邪、快乐自由、幸福”的。可是,看看现今的孩子,我们发现,他们可以说是家中最累的人:学校有专职教师,家中有家教,电视不能看,逛公园无时间,书包沉甸甸,分数是唯一命根。我们应从现实出发,把儿童的天性还给他们,把儿童学习与生活的幸福感还给他们,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幸福教育能为部分心灵缺乏的孩子找回温馨与幸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同时,由于独生子女增多,人们在住宅中不相往来,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孤独了孩子的心灵,剥夺了孩子的幸福。因此,我们应开辟“温暖工程”,弥补孩子内心的空白,使他们在学校中得到温暖,重拾心灵。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得比较积极,回答问题很踊跃,也很爱问问题;但也总有一部分同学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面对后一部分学生,我们就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一、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敢问,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使他们不因为怕自己答不好或答不上来而不敢回答问题,也不因为怕老师批评而不敢问问题。其次,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
期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向导。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寓知识于乐趣之中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愿与大家共勉:  一、以疑开始,设置悬念  疑是学问的开始,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想弄个明白。古语云:“学起于思,思
期刊
文言文教学融人文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是实现"人文素养与应试成绩双赢"的手段。但目前农村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兴趣、背诵能力、知识迁移等方面存在众多问题。教师注重讲解字词,学生注重抄录翻译,失去了原本文言文所蕴含的人文性与知识性。笔者将从师资培养、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提出对策,探讨一下提高农村中学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
期刊
中学文言文教学究竟要把握在什么样的位向上?对这个问题,必须提出明确的界释和可操作的要求,因为这是关涉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我们先看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界述。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班主任来说,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说到底就是师生关系的提升,因而班主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注重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本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原则,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过去的教育理念中,班主任是权威,对学生的教育居高临下,为了应试严格地“主导”着,从而使教学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期刊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
期刊
常听一些教师说:“当老师真累,当班主任更累。”回首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我的确感到当一名小学班主任的辛苦,这其中有苦也有甜,没什么经验可谈。下面是我对班主任实践工作的几点感悟,和大家交流一下:  感悟一:把赞美还给学生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
期刊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范进中举》是这部小说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社会衰退的世风。作者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挞,将其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来反映了世态炎凉。下面,笔者谈一下他的讽刺手法:  一、运用漫画式的夸张进行
期刊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学生面对语文课本中古代的文言文、诗词、曲赋等文学体裁时,在梳理字词、理解作品主旨和作者情感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较初中小学时有了大幅度降低。因此,一谈到古典诗词,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感叹读不懂、太深奥、难于理解,因而不愿去读、去体味,学习也由主动变成被动。在上课时,教师往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则是一脸的茫然。结果,考试做诗歌鉴赏题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