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or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所听、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能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又使他们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
  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切实加强对阅读能力的训练。这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讲至关重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能够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学一篇课文,在揭示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多数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写作难已成为学生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提出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积累素材,拓宽学生的写作思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于永正老师也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其原因是: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  回顾多年的语文教
期刊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初中语文教学应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有更好的收效呢?我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应如何去做呢?以我个人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实现“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  在教学活动中,
期刊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得比较积极,回答问题很踊跃,也很爱问问题;但也总有一部分同学沉默寡言,既不主动提问题,又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面对后一部分学生,我们就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一、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敢问,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使他们不因为怕自己答不好或答不上来而不敢回答问题,也不因为怕老师批评而不敢问问题。其次,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
期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向导。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寓知识于乐趣之中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愿与大家共勉:  一、以疑开始,设置悬念  疑是学问的开始,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想弄个明白。古语云:“学起于思,思
期刊
文言文教学融人文性与知识性于一体,是实现"人文素养与应试成绩双赢"的手段。但目前农村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兴趣、背诵能力、知识迁移等方面存在众多问题。教师注重讲解字词,学生注重抄录翻译,失去了原本文言文所蕴含的人文性与知识性。笔者将从师资培养、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提出对策,探讨一下提高农村中学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
期刊
中学文言文教学究竟要把握在什么样的位向上?对这个问题,必须提出明确的界释和可操作的要求,因为这是关涉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我们先看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界述。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班主任来说,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说到底就是师生关系的提升,因而班主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注重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本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原则,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过去的教育理念中,班主任是权威,对学生的教育居高临下,为了应试严格地“主导”着,从而使教学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