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草根乐班”业务运行与行规行话——基于苏北唢呐班分析

来源 :民族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eph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地道的乡村"草根乐班",苏北唢呐班自诞生以来,几百年生生不息、传承至今,必然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这可从其业务运行及行规行话方面管窥一斑.20世纪80年代之前,唢呐班业务运行方式以被动"允事"型为主,行规行话丰富多样,并颇被恪守和运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唢呐班业务运行方式以主动"扒事"型为主,行规行话渐被淡化甚至失传.纵观苏北唢呐班的生存之道可以发现,其业务运行遵循了"熟人社会"逻辑,其行规与行话则呈现出"高语境文化"特征,它们的变迁乃内因与外因共同使然.
其他文献
“反封建”和“反抗绝望”是解读《祝福》的两种通行思路,但从作为“真问题”的“祥林嫂之问”入手,或可另探新途.《祝福》的第二次“归乡书写”开始了鲁迅既批判传统,又批判
艺术与手工艺具有五种区分方式,即本体区分、目的区分、过程区分、语义区分和语境区分.从本体上说,以是否存在物质与形式之别进行区分;从目的上说,以是否以自身为目的进行区分;从过程上说,以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强调技艺进行区分;从语义上说,以是否具有语义性质进行区分;从语境上说,以所属世界的不同进行区分.它们分别是从形式、活动和意义角度进行的区分.两者区分的哲学根源在于身心二元论,社会根源在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化.
鲁迅晚年翻译高尔基作品《俄罗斯的童话》,认为书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俄罗斯国民性",对中国国民性也有医治作用.高尔基"俄罗斯童话"的文体源于俄国艺术政论文"小品文",鲁迅20世纪20年代初建立的童话文体观,受《俄罗斯的童话》的影响有所转变.本文考证、比较了高尔基原作和鲁迅译文曲折的发表过程,分析了《俄罗斯的童话》中的国民性问题与民族意识、政治意识的关系,阐述了鲁迅对"俄罗斯国民性"的解读、鲁迅与高尔基在社会批判与知识分子批判等方面的异同.
早期新诗的兴起,不仅是一种现代文类的生成,更设定了现代中国的"抒情"起源.新诗的抒情机制,对于有着情感化自我表达需求的五四青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随着"五四"的落潮,不仅情感化的主体生成方式失效,与之相应的抒情方法也失去意义.在相关的应对方案中,田汉等人不仅看到新诗对苦闷的抒发,还从苦闷中整合出一种新的抒情可能性.而周作人在对新诗展开系统批判的同时,又通过翻译与创作为早期新诗植入了一种象征化的抒情风格,在完成新诗抒情改造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情感世界的再造.
分行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形式标志,是现代诗歌取代连书型书写传统的古典诗歌最为直观的形态特征之一.现代诗歌分行的滥觞,接受了西方科学思潮与现代媒介传播的影响,借鉴了西方现代诗歌书面呈现形式,新式标点符号的使用,参与了现代诗歌分行的形式建构;分行与现代诗歌节奏的形成密切相关,诗行的变化是诗歌节奏变动的形象图谱;分行是现代诗歌视觉图像美感的主要呈现形态,拓展了诗歌艺术视觉感官空间;分行顺应了现代汉语主谓结构的叙事形态,是体现现代诗歌结构意义的重要手段,是现代自由体诗体建构的主要方式,是诗歌现代转型,走向形式
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教学为例,以创设物理情境为背景展开教学,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建构模型的意识,提高其建构模型的能力,促进其科
从说书人与书画家各自的群体气质来看,雅俗立判的文化分野使两者似乎并无相交的可能,但在传统礼教的调和下,彼此出现了聚合的空间.在说书人与书画家实现互动的过程中,权力关系与等级秩序成为双方关注的焦点.书画家以书画定义文化权力并借此维护日趋衰微的群体地位的尝试得以彰显,而说书人希望通过书画家的技术转让完成上位的努力却在对方捍卫文化身份的自觉下未能完全遂愿.同时,性别既是书画家在与说书人的往还中回溯文人情境的依赖手段,亦为女说书借用的性别策略.女说书们凭借所掌握的书画技能与特殊的身体符号将自己间接地导入了以书画家
王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作为个体的文学存在,他的作品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审美内容,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具备丰富而深刻的影响力.王蒙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他是文学史重点书写的对象,每一段文学史他都有标志性的作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标杆式作家,无论是表现题材、创作方法还是叙述技巧,他都与当代文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不仅用创作实践来证明自己与文学潮流的内在联系,还在理论上引导文学思潮的健康发展.王蒙素以风格多样化著称于文坛,
民族音乐学关于音乐与"路"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由"流域""通道""走廊"构成的"路"地理文化空间与音乐结构和象征意义生成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路"既是地理文化空间,又更多的是一种意义空间.强调从"路"内的田野音乐民族志个案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考察,走向"路"地理文化空间中的传统乐舞形态构建与象征意义的关系性、流动性研究.换言之,从定点的音乐民族志研究,走向"多点一线"、流动性、关系性的音乐地理文化空间研究.尤其思考音乐与"路"和时间、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或辩证关系,以及"流域""通道""走廊"中音乐的跨
金元之际,战争的破坏和文脉断裂的严重危机,促使一批士人自觉担负起了传承中原文脉、重建文化秩序的历史使命.元好问首先提出了"元气"命题,包涵着他对于天地山川元气、文学艺术元气、人才元气、国家元气的系统思考.此后郝经、王恽等人继续发挥,并在其中融入了新的元素,更加突出"元气"对于中原学术和文学传统传承重构的重要性.元朝统一后,南北文士又自觉将"中州元气"上升为"国家元气",为元代始终以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学传统为主导的格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