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慢性胃炎 中医药 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109-02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范畴。治疗易于反复,缠绵难愈,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疗效显著而副作用小。本文就近几年来CSG的国内中医药证治状况综述如下。
  1 湿热证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
  张琳等认为湿与热邪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邪。杨春波等研究发现,209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患者中浅表性胃炎居多,占67.94%。魏可法等临床观察15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发现湿热证者占77.78%。说明湿热证既可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又可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湿热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陈泽民等报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粘膜主要表现为溃疡、糜烂、充血、水肿。柴可夫对1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粘膜像进行了分析,发现脾胃湿热证的胃粘膜可见红肿、炎性剥脱及粘液斑。韩子岩等认为脾胃湿热证主要见于红斑渗出性、出血性、平坦糜烂性胃炎。周建中等把“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作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的参考标准。由此可见,慢性胃炎急性、活动性炎症脾胃湿热证多见,胃粘膜充血糜烂明显。
  2 湿热证与Hp感染的相关性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房静远等认为可把Hp作为广义邪气来认识,正气旺盛则可防御、驱除之,反之,Hp乘虚而入,并得以长期寄居。徐建国等认为Hp感染属“邪气”范畴,在发病中常见气滞、郁热和中虚气滞。危北海等 从慢性胃炎的证型演变规律看,肝胃不和是慢性胃炎的早期,肝郁日久阻闭,见血瘀之象,Hp的阳性率居中,正气不虚,邪气较盛,出现脾胃湿热交争,Hp的阳性率最高,病久见脾胃虚弱,或胃阴不足,正气已虚,邪亦不盛,Hp的阳性率低,胃络瘀血型是邪气滞留,正不胜邪,Hp的阳性率仅次于脾胃湿热型,因此中医辨证分型与Hp阳性有高度的相关性,按照Hp阳性率的高低,排列次序大致是脾胃湿热型(12例,阳性率91.6%)>胃络瘀血型(64例,阳性率83.35%)>肝胃不和型(25例,阳性率91.6%)>脾胃虚弱型(50例,阳性率48.10%)>胃阴不足型(9例,33.3%)。张琳等 依据中医三因致病原理,将1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肝气犯胃、气滞血瘀型(Ⅰ型),脾胃湿热兼血瘀型(Ⅱ型),脾虚湿盛、寒凝血瘀型(Ⅲ型)。Hp阳性检出率以Ⅱ型最高为78.4%,Ⅲ型次之为63.6%,Ⅰ型偏低为56.7%,Ⅰ型与Ⅱ型差异显著(P<0.01)。王长洪等对舌苔与Hp感染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Hp阳性患者中,黄苔者最多,达81.9%,中医证型中湿热型的Hp阳性率最高,达93.9%。由此可见,Hp阳性以实证、热证为主,虚证、寒证较少,Hp感染率以中医的脾胃湿热证型最高。说明湿热证与Hp感染密切相关。
  3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医药治疗
  危北海立清热化湿法治疗慢性胃炎湿热证,方用半夏泻心汤合藿朴夏苓汤加减。王静宇等拟三黄汤清热燥湿,荡涤胃肠湿热,治疗脾胃湿热蕴蒸,Hp阳性率较高的慢性胃炎150例,治疗组治愈98例,显效35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6%,Hp转阴率64.0%,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徐建国等 拟清幽汤清热理气除湿治疗慢性胃炎湿热证,结果发现该药有类阿托品样抗乙酰胆碱作用,可抑制Hp生长。李培君用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法治疗中焦湿热证,方拟黄连加味散加减。李锦川等治疗脾胃湿热证,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并用升麻与半夏合用,加以除胃脘部胀满之全栝楼。谢云桂 用平芍胃炎汤(苍术9g,厚朴9g,陈皮6g,白芍9g,黄连6g,公英12g,木香4g,甘草3g)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100例,总有效率93%。谭霞等 [18] 用自拟三焦化湿合剂(藿香18g,石菖蒲、白豆蔻、杏仁、苍术、黄芩各12g,当归、茯苓皮、滑石、赤芍、丹参各24g)治疗湿热型慢性胃炎48例,总有效率91.67%。
  4 中医药抗Hp的实验研究
  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研究有助于慢性胃炎的治疗:(1)经体外抑菌试验,朱生梁等发现幽门螺杆菌对中药黄连高度敏感,大黄、黄芩、五倍子、地锦草、地榆、甘草、厚朴、白芷、麦冬等中药对幽门螺杆菌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2)张琳等报道,田七、厚朴、党参对幽门螺杆菌敏感,乌梅、延胡索对幽门螺杆菌中度敏感,黄连、大黄、桂枝对幽门螺杆菌高度敏感。(3)许自诚发现虎杖对幽门螺杆菌高度敏感。(4)陈芝芸等研究发现黄连、黄芩对幽门螺杆菌有高度的抑菌作用,大黄、地榆、马鞭草有中度的抑菌作用,鹿衔草、旋复花、银花、连翘、丹参、石榴皮、黄柏、干姜、北秦皮、旱莲草、甘草、泽兰、白花蛇舌草、葛根、桑叶、仙鹤草、败酱草、当归、元胡、赤芍、广木香有轻度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5)陈波华等研究发现,在纸片法和试管法抑菌试验中,具有清热解毒功用的黄连、大黄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甚至超过某些抗生素;性味为酸味,有养阴生津功用的乌梅也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5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西医认为其发病为多种因素致胃黏膜损害因素与保护因素之间失衡所致。治疗上主要用抗HP、制酸、黏膜保护剂等。中医认为因饮食不节,烟酒刺激,郁怒优思,劳倦所伤,或脾胃素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寒、热、痰、湿、气、血互结所致。治疗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论治、专方加减、中西医结合及配合针灸推拿等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CSG的最主要病因,HP与慢性胃炎,尤其是活动性胃炎的关系密切。亦明确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所以延缓和阻断这一进程,是CSG治疗的目的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CSG疗效好,副作用少,对减少复发、阻断其向萎缩性胃炎发展有重要意义。存在的间题是①许多方药疗效判定没有建立在严谨科研设计之上,缺乏严格的分组对照观察,其结论可信度有所折扣。②临床疗效观察多而深入到组织、细胞和分子、基因等不同水平的多指标探索少,对中药发挥作用的机制的讨论较多地停留在现代中药药理及西医病理生理改变相结合之上,缺乏硬指标。总之,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春波,柯晓,李秀娟,等.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9,9(4):1-6.
  [2] 陈泽民,李道本,翁行善,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像微观辨证施治的体会—附300例临床分析.北京中医杂志,1990,(1):27-28.
  [3] 韩子岩,韩松岩,韩树颖.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悉尼内镜胃炎分类及Hp感染相关性研究.中医杂志,2001,42(9);556-557.
  [4] 周建中,陈泽民,危北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319.
  [5] 徐建国,张梅涧,单兆伟.“清幽汤”治疗幽门弯曲菌阳性的胃炎及溃疡病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91,32(7):35.
  [6] 危北海,刘晋生,罗小石,等.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的研究.中医杂志,1990,31(5):30.
  [7] 李长生,周祝,于红.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的X线征象.山东中 医学院学报,1994,18(1):30-32.
  [8] 王靜宇,王东芳,张立营,等.三黄汤治疗幽门螺旋菌相关性慢性胃炎.四川中医,1993,(11):27.
  [9] 李锦川,卫亚敏,郑宪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治疗350例临床分析.河南中医药学报,1996,11(5):46-47.
  [10] 谢云桂.平芍胃炎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00例总结.湖南中医杂志,1996,12(3):15-16.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074-02     随着科学不断发展,医药研究发生了深刻变化,GAP主要分为环境条件和中药材内在质量的变化,现总结综述如下:  1 环境条件是基础  GAP对优质药材生态环境同时要求绿色生长环境与药物道地性。除了大气、水、土壤等因素,产地应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地区,应尽量避
期刊
摘要:目的 评价北京市怀柔区《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终期取得的成效。方法 采取查阅病历、中心登记卡片、文件及各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怀柔区10年来完成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主要指标,并取得了较大成效。结论 《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对怀柔区结核病控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规划 预防/控制 评价 结核病  Huairou D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产前健康教育对促进自然分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母婴保健科进行产前检查并参加孕妈妈俱乐部培训的孕妇72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检查的孕妇72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分娩方式、母乳喂养。结果 两组在分娩方式及母乳喂养方面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强孕期产前健康教育可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方法。方法 选择符合WHO关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合并典型的周围神经病变和或植物神经病变的患者37例住院病人。该组病人均对甲钴胺及维生素B1治疗效果不佳,选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后症状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 肌注神经生长因子能更好地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消除焦虑情绪,改善生活质量,达到用药少、见效快,缩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6例宫颈中、重度糜烂患者进行LEEP刀宫颈环切治疗并跟踪观察。结果 126例宫颈中、重度糜烂经LEEP刀治疗,连续观察3个月,治愈118例(96.15%),有效8例(3.85%),总有效率100%,手术时间3~15分钟,平均8分钟,术中出血量5~20ml。结论 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无近期并发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093-03     上消化道出血是由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胆系疾病、食管胃肿瘤等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病症,发生率甚高,占内科就诊人数的10%~15%。目前,国内多采用西药治疗,其中有的疗效不稳定,有的价格昂贵,有的使用需要一定设备条件。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其中不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佳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堵塞的原因和减少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护理对策。方法 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136例留置PICC导管进行静脉输液、静脉高价营养及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8例留置PICC患者发生堵管,6例经处理后得到再通,2例无法再通而拔管。结果 PICC导管堵塞与护士操作不当、输注高浓度药物前后冲管及封管方法不正确、老年患者血液黏度异常有关。结论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107-0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 UC)是弥散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本研究通过美沙拉嗪与中药制剂——康复新液联合治疗UC患者,观察UC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柴连辛口服液中连翘苷的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Alltima C185µ 250mm×4.6mm色谱柱;乙腈:水(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8nm。结果 连翘苷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618µg-3.09µg,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7%,RSD=1.83%。  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8-0100-02     心率变异性(H RV)是指心率随机体状况和昼夜时间而规律性变化的程度。研究显示H RV可作为检测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功能的一项无创性指标,对了解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病等多种心血管病病情、评价药物疗效、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将对老年前期及老年高血压病与HRV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以了解老年高血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