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定位及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由于其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其第二外语的课程定位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创新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多国语言文化的兴趣、增强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以及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第二外语;定位;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4-0085-02
  一、背景
  第二外语课程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扮演的角色非常特殊,它不隶属于英语这个大范畴,却又是该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早在1978年颁布的《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就已要求各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初步掌握第二种外国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需求的增长,各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均在传统英语专业的基础上添加特色专业方向。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英语专业为例,其英语专业方向定位于英语(汽车贸易方向)。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基础和专业课程,还要學习汽车、贸易等领域的相关课程,课业相对繁重。在此基础上,还要再花时间学习第二门外语,显然精力不足。因而第二外语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表现为:课时少、历时短;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随着新鲜感的消失而大幅度下降、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单一等。此外,笔者对我校2013届部分英语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近90%的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的学习或工作中几乎不会或只是偶尔使用第二外语。这说明,第二外语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
  二、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定位
  因此,针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第二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首要的任务是对第二外语进行重新定位。课程的定位直接影响该课程教材的选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取以及评价体系的构成。正确的课程定位会对第二外语的教学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不同于传统外语类高校第二外语,后者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多国语言能力的外语类专门人才;而前者不应成为专注培养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速成班,而应成为外国语言文化的修养类课程。[1]第二外语的教学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产生对多国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
  三、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创新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活动和实际情境中,借助与他人的协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建构知识,将学习过程变成积极参与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过程。[2]
  (一)“三模块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构想
  “三模块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对地方高校第二外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三模块”是指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程的内容应不仅包括“基础知识模块”,还应该包括“跨文化交际模块”以及“自主学习实践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基础的语法知识和基础的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模块”应培养学生对外语广泛的兴趣、乐于感知多国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自主学习实践模块”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多维互动”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由教师教、学生被动听的单一知识传递方式,通过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境互动,给学生以“学”的主动权,使学生在行为上和思维上,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参与、主动实践,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能力。
  (二)“三模块 多维互动”的有机融合
  第二外语课程的“三模块”和“多维互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既表现在课堂教学层面,也反映在课外教学层面。
  “基础知识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基础语法现象和基础的语言交际句型。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等工具,对第二外语与英语在语音和语法等方面的异同进行分析,然后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通过PPT等方式向全体同学展示分析成果,最后进行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这样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交际句型的学习则可以利用角色演练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比如汽车销售场景,从而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该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语言知识,更应该拥有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对所接受文化信息进行理性评价的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第二外语课程,引导学生在中国文化、英语国家文化和第二外语目的语国家文化中穿梭体验,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该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对第二外语国家的一些文化现象,比如汽车文化,进行分析、讨论,深刻理解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自主学习实践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实践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活动,比如自己制定第二外语学习计划、总结第二外语学习心得、进行第二外语课外实践、预习归纳知识点、举一反三总结学习外语的普遍规律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四、构建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第二外语课程新评价体系
  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评价体系与之匹配。我校第二外语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由期末笔试和平时成绩构成,比例分别为70%和30%。期末笔试主要通过选择、填空、翻译等题型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方式片面强调了语法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考查;平时成绩也主要由考勤、课堂参与和作业三部分构成,不能对学生课堂和课下的所有学习活动进行充分的评价。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加大形成性考核权重,降低终结考试成绩比重。其次改革形成性考核中原本单一的评价主体,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班级评价相互结合起来,以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动态性、过程性。最后,课程终结性考试可以考虑从原来单一笔试改为笔试、口试相结合等方式,以体现外语口语笔头并重的特点。
  五、结语
  在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增强第二外语课堂的有效性、发挥第二外语教学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改变第二外语“鸡肋”的尴尬地位,关键是要对第二外语进行正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在第二外语学习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伏泉.高校外语专业第二外语的课程定位[J].外国语文,2012,(07).
  [2]张春莉.从建构主义观点论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研究,2002,(7).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提升水生动物医学专业实验课的质量,在《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实验》中进行改革探索,设计了“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异育银鲫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综合性大实验”的案例,巩固了学生对“科赫法则”的理解和运用。该实验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实验;科赫法则;综合性实验;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现状和当前面对就业压力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了满足当今现代化社会飞速发展需求,研究生培养的主导模式面临着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硕士转变的急迫任务,而如何平稳实现转型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考验。本文提出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探究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期望提升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实现实践
摘要:遗传学是我校生物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同济大学2014级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专业61名学生的遗传学课堂调查问卷分析,探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对策。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着手,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以期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目标。  关键词:遗传学;教学方法;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要:根据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自身发展特点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在本校的发展、教育部门的要求等,从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满足职业岗位(群)标准要求方面探讨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环境工程技术;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219-02  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  本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环境
摘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农业院校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企业和参与生产实践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本文主要阐述了高等农业院校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必要性以及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同时对校外基地建设提出几点认识与思考,以期为高等农业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
摘要:对近5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业硕士植物保护领域生源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跨专业考生为主要生源;而补修部分课程是解决跨专业考生在学习上存在问题的较好方式。本文分析了目前我校补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解决的思路,最后针对补修课程的设置提出了建议及思考。  关键词:跨专业生源;补修课;植物保护;地方院校;农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
摘要:本文以佛山南海区壹号养护汽车服务中心与我校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例,展现我校汽车专业在校企双制、工学结合共建实训基地的创新模式,展示我校在践行广东省关于“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推行校企双制办学指导意见的成果。  关键词:校企双制;一体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134-02  一、项目背景  201
摘要: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托于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目标定位、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提出独立学院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浅见,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4-0027
摘要:工业4.0时代是一个网络化、智能化的工业生产时代,这些巨变将彻底重构我们的生活,同时对高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殊性,本文提出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结合自身学科优势,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进行教学研究改革。以工业4.0时代为发展契机,充分利用企业及社会资源,重视实验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实验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的重视理论学习的教育模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旨在实现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产业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逐步展开,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客户服务专业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策略与保障。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客户服务;教学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