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蝶们的家址问题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E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只王蝶身体里都有一张地图,甚至
  不是地图,是看不见的意念
  在加拿大与墨西哥之間的往返中
  千千万的队伍,经历了鹏游蝶梦
  身体变成蛹,再化蝶,再飞翔的
  有形与幻化交错隔开的过程
  不迷路被说是生命中
  依靠着早就有的编码,也有的说
  它们再怎么变,也离不开太阳的导航
  我要问的是,一条虫子的故乡
  到底在南还是在北?
  遮天蔽日的迁徙,飞来飞去
  它们都有如神助,无论是单个的偏执
  还是勇作再次扑空的豹子
  可祖祖辈辈解决不了的问题依然是
  这也不是我的家那也不是我的家
其他文献
1981年9月,我怀抱一个诗歌梦跨进了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的校园,在课下热衷于搜寻“消极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倾向的作品阅读。找不到中译,我就直接借英文原版书来读,一旦读得来了兴致,也尝试着自己翻译一些。日积月累,我的笔记本中也攒下了不少诗歌的初译稿。记得当时翻译过的诗歌,除了文艺复兴时期和玄学派一些诗人的作品,最多的就是王尔德、华兹华斯和爱伦·坡的作品,各有三十来首。后来,偶有个别的翻译习作
期刊
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冷而燃烧成灰烬。  ——卡夫卡  人心难测,在可感知的实际行动中,才显露一个人的真实动机。想知道“我是谁”并不容易,除非确认自己不断发生着的行迹。从1981年至今的大量作品来看,张晓刚明显是一位“心理学艺术家”,难以名状的内心状态,是他长久以来表达的重心所在。在回看过去时,这位在1998年就被栗宪庭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缩影式艺术家”的人,自己也说:“对我来讲最
期刊
鹤鸣九皋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鹤鸣》像个迷语,猜了两千多年,不知道确切是什么意思。  《毛序》说:“《鹤鸣》,诲宣王也。”  《郑笺》:“诲,教也。”教宣王什么呢?  《郑笺》说:“教宣王求贤
期刊
我想每一个《山花》的作者都会在第一段第一句这么写,“××年,我在《山花》发表了作品《×××》,编辑是×××。  反正我是会这么写的,我甚至不用去翻资料。  “1998年五月,我在《山花》发表了小说《告别辛庄》,编辑是何锐老师。”  脱口而出,完全不需要经过头脑。  1997年,1998年,我在各个期刊发表了二三十个中短篇小说,可是我对《山花》的这一篇记忆特别深刻,有可能是因为范小青老师评论里的那句
期刊
黎紫书来自马来西亚怡保,是华语文学世界的重要作家,在中国大陆也享有一定知名度。上个世纪末她以《把她写进小说里》(1994)获得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小说首奖,自此崭露头角,之后创作不辍。《流俗地》是她继《告别的年代》(2010)后第二部长篇小说。十年磨一剑,黎紫书的变与不变,在《流俗地》中是否有所呈现?  《流俗地》的主角古银霞天生双目失明。她的父亲是出租车司机,因为这层关系,银霞得以进入租车公司担任
期刊
和所有的人一样,我喜欢下雪,每当窗外雪花飘舞我便十分高兴。我盼望,房顶白了,下面的街道白了,我盼望世界白成一片,不分彼此,并且积雪多日不化。外面冰天雪地,正好在家里围炉取暖,或者躺在被窝里看书睡觉。我也喜欢走出门去赏雪,要么扛着铁锹加入铲雪疏通道路的队伍。总之,和雪有关的一切我都喜欢,喜欢我这个纯洁柔软却有点儿冷酷的朋友。  对雪的感情和对雨的感情,在我这里有些不一样。一位诗人说过,一场雨是对另一
期刊
复调传记与“贴合式”翻译  ——《欧洲故土》译后记  最初为本书提供简介时,我写了下面这段文字:“《欧洲故土》‘用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观察合成一部传记’,是一部融个人史、他人史和时代史于一体的复合型自传。在书中,个人、他人与时代形成了奇妙的三重话语,深刻而巧妙地揭示了二十世纪前半期作者个人、欧洲与人类的总体处境。本书巨细兼备,巨可宏阔,细则入微,大体以时间为序,以独立又连续的板块式结构呈现了极其独特而
期刊
正如陈思和先生在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推出的《文学回忆录丛书》总序中所说:“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文学回忆录’意在为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文学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收录当代作家有关文学创作的回忆与反思,以及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选题。四十年的文学道路和人的历史,将在这里‘立此存照’,给当下一个见证,给未来一份信史,也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认知作家的好读本
期刊
我有偏见,有私下,并分不清  属于大恶,抑或伟大:  永远服从睡眠,头朝东,朝西,向南或向北  坚信脚趾丫相向的,就是日出的地方  总是避开呼叫自己的名字  早已掂量到,什么是内心最拗口的字眼  人世中我有公开的私仇  到死也不是合作的主,有毒且难缠  用命中养下一些石头  偷偷把汉语改成一个人的语言  最遥远的活偏偏又要最亲近地做  还嗅来嗅去,等待石头说话  这几句无法连缀无法顾盼自若的文字 
期刊
2020年是《山花》杂志创刊70周年。如果不是寂荡主编约写回忆文章,还真不知道《山花》已经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拜读了今年前两期叶辛、何士光两位前辈也是《山花》两位老主编的忆旧文章,对《山花》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为一代又一代办刊人叶辛、何士光、何锐、李寂荡主编创建和传承的“山花精神”所感动!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西南地区,在风雨兼程而又满怀激情的年代,有一本美丽大气的文学刊物,一直随着共和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