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山花浪漫时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owangzh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山花》杂志创刊70周年。如果不是寂荡主编约写回忆文章,还真不知道《山花》已经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拜读了今年前两期叶辛、何士光两位前辈也是《山花》两位老主编的忆旧文章,对《山花》的前世今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为一代又一代办刊人叶辛、何士光、何锐、李寂荡主编创建和传承的“山花精神”所感动!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西南地区,在风雨兼程而又满怀激情的年代,有一本美丽大气的文学刊物,一直随着共和国年轮的脉动而闪闪发光,在它的璀璨光芒下,荟聚着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小星星作家茁壮成长!
  一个地方有了一本著名的文学刊物,就相当于那个地方的文化有了灵魂。
  《山花》就是贵州文化的一个魂。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我在《山花》上发表作品的历史,从1995年第5 期的短篇小说《遭遇爱情》到2003年11期的短篇小说《洗脚》,缘分足足延续了八年时间,并且中间还跨了世纪!这八年间,我一共在《山花》上发表了11个短篇小说,其中《遭遇爱情》、《狗日的足球》(1996年第10 期)、《一个老外在中国》(2001年第10期)还成了代表作,一直在网上被广泛盗版流传。
  回想着那个新旧世纪正在交替的年代,那时候,贵州的茅台价格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炸裂,而一本《山花》却带动着贵阳纸贵!1995年《山花》改变办刊策略,面向青年,面向全国,它与《钟山》《作家》《大家》《作家报》一起推出的报刊“联网四重奏”,把我們这一批出生于60年代中后期的“新生代”作家:朱 文、徐坤、刁斗、东西、张梅、邱华栋、文浪、鲁羊、李冯、丁天、夏商、陈家桥、王海玲、李洱、李大卫、刘庆、吴晨骏、卫慧、金仁顺、胡性能、 叶弥、谢挺等(排名见黄发有:《〈钟山〉的特色》,来源:中国作家网2018年12月27日)聚集起来,成群结队明亮升起,一步步成为文坛耀眼明星。
  说到我跟《山花》的那八年的缘分,就不能不提到何锐老师。《山花》当时吸引全国年轻作家的三大法宝:联网四重奏,双稿酬,主编何锐老师。当然,重头是何锐老师。没有他,就没有前二者。
  第一次见到何锐老师大概是在1997年的夏天,好像是何锐老师特地来北京组稿,缘由我现在有点想不起来了,应该是何锐老师自费或者是编辑部报差旅费出来的,否则,如果是例行开点什么会的话,会有统一安排食宿,不至于住到安贞桥附近一个地下室招待所。我记得好像是华栋或者其他哪个青年作家通知我说何锐老师来京,晚上要约我们这拨青年作家吃饭。 到了晚上,手里捏着地址,左找右找,万万没想到,找到了安贞桥附近一个地下室招待所。屋子很小,何锐很高,高而且瘦,白面脸宽,脸颊一点肉都没有,总是用颧骨笑。一屋子的人,有华栋、李冯、田柯、李大卫、赵凝等等当时比较活跃的七八个在京作家,屋子没空调,只有一个小电扇蹲在地上咯吱咯吱摇着头叫,人人满脸油汗,一会儿就待不住了。
  众人赶紧浮到地面上来,在旁边一家小饭馆落座。点好了一大堆家常菜,何锐这时从拎兜里拿出两瓶茅台酒来——是真正的茅台酒,经过岁月濡染发酵过的。何锐说,这是他家藏的好酒,带给大家尝尝。众人一阵欢呼,都是二十八九岁、三十啷当岁的年纪,馋酒啸聚如狼似虎,全然顾不上礼数周全,一通风卷残云,大快朵颐,一会儿瓶子就见底了。何锐自己一口不喝,推说胃不舒服,只是笑眯眯看着大家,面皮上全是慈祥。我也没喝,感动,难受,喝不下去。从没见过这样的编辑,也从没见过这么老的主编,还千里迢迢,亲自出马,来约我们这些尚不成器的小屁孩子年轻人的稿,自己住地下室,却还要把茅台省下给我们喝。这怎么能喝得下去!这酒还怎么能往下咽啊!
  从那以后,只要是何锐老师打电话来要稿子,我必定是二话不说,必须得给。
  一般来讲,在杂志社里,主编亲任责编的还不多,而我在《山花》发表的所有小说的责编都是何锐。我想,他这么不嫌挨累一定要亲力亲为当责编的原因,绝对不是因为他对手下编辑不放心,而是要理解为,也只能理解为他是多么热爱这个职业!干编辑这个活是多么的上瘾!估计他跟所有的大编辑家一样,看到有潜力的新人就忍不住叫好,每编出一篇好稿子都视如己出,与有荣焉!
  我们那一拨年轻作家都有过被何锐亲自打电话约稿催稿的经历,大家的普遍反应是:何锐的话很难听懂,基本上一句都听不懂。接听他的电话是稍微有点痛苦的感觉。反正知道他肯定是来约稿催稿,索性就答应一声“好的”,这样何锐就不会再多说,“啪嗒”一声撂下电话。
  记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1995-1996)揭晓后,何锐给我打电话,说徐坤,遗憾啊,你的《遭遇爱情》就差一票得奖,在我们这发的,就差一票。明年继续努力啊!我的听力还算不错,他的话我是听懂了,嘴里说着“谢谢何锐老师”,放下电话,然后心里还老大不高兴,心说:这老头儿!可真是的!没得上你告诉我干啥呀!我又不知道你们杂志给我报奖了,我也不认识你,你打电话来倒是告诉我点好事呀!
  当然,他通告的信息传达出了另一层喜讯:作为一个才写小说两年的新人,我的作品已经引起杂志和评委们的关注了这是事实。
  在这种正能量信息的激励和鼓舞下,我一直愉快并且信心满满的写下去。果然,1997年7 月发表在《作家》杂志上的短篇小说《厨房》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何锐老师个人的品德,魅力,他的诗人气质,他的包容和宽怀,他不辞劳苦四处化缘的功力,他虚怀若谷团结兄弟杂志的魄力,都让《山花》在跨世纪的那几年时间里,在全国期刊杂志中独树一帜,靓丽耀眼。《山花》是先锋的,也是现实的,是青春的,也是沉郁的。它就是贵州蓊蓊郁郁大山里的山涧瀑布,飞腾直下,鎏金碎玉,一往无前,汩汩奔流。
  这种精神气质,在年轻的继任者李寂荡主编手里继续发扬光大着,已经有更年轻的一代80后、90后作家被团结在《山花》的周围。如今我作为一名《小说选刊》编辑,也时时刻刻关注着这家曾经扶助过我成长的杂志,转发过不少《山花》杂志的好小说。   这些年我经常去贵州,从黔西南到黔东南,从遵义到茅台厂,每次从贵阳路过时,我总是要驻足停留,深情地望一眼,总觉得有个亲戚住在这,有一处我从小到大成长的地方留在这里。这就是《山花》杂志社。每当想起它,我的心中就暖暖的,充满了莫名的感动。我对贵州的深山大川就愈发有了亲近感。
  最后,必须允许我附一个年表,将那些年我发表在《山花》上的作品罗列出来,以表达我对一家老牌文学杂志《山花》的深深谢忱!
  《遭遇爱情》(短篇), 《山花》1995年第5期
  “联网四重奏”作品:
  ①《遭遇虚无》(短篇),《山花》1996年第1期
  ②《竞选州长》(短篇),《作家》1996年第1期
  ③《无常》(短篇),《钟山》1996年第1期
  ④《花谢花飞飞满天》(短篇),《大家》1996年第1期
  《狗日的足球》(短篇),《山花》1996年第10期
  《做秀》(短篇), 《山花》1997年第11期
  《答案在风中飘荡》(短篇),《山花》1998年第3期
  《相聚梁山泊》(短篇),《山花》1998年第11期
  《我知道你今年夏天干了什么》(短篇),《山花》1999年第11期
  《蜘蛛的网》(短篇), 《山花》2000年第10期
  《一个老外在中国》(短篇),《山花》2001年第10期
  《起步,停车》(短篇),《山花》2002年第10期
  《洗腳》(短篇),《山花》2003年第11期
  2020年3 月22日  于北京以北
  作者简介:
  徐坤,女,1965年3月出生于沈阳。作家,文学博士。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从事小说、文学批评及舞台剧创作。已经发表各类文体作品500多万字。代表作有《先锋》《厨房》《狗日的足球》《午夜广场最后的探戈》《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爱你两周半》等。话剧《性情男女》2006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
  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长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以及《人民文学》《小说月报》等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30余次。长篇小说《野草根》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07年十大中文好书”。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法、俄、韩、日语、西班牙语。
其他文献
一  唉!  先是叹息,接着我说:孤独。但我的说辞不会被采信。孤独本身就是缺少旁证的。  如此,倒容易招致一种猜测:本文作者是在牢狱中写作的。凑着被窗棂切分、被树影搅浑的月光,用短到捏不牢的粉笔头,在微波荡漾的格子小池塘里捕捞词语;也许狱卒的管理严苛而无理,根本没给他留下书写工具,整篇文章都只是发烧的头脑所作的无谓的构思——一个失眠的夜晚,一张冷硬如石的板床,一个将自己像纸一样摊开的人在意识的井口
期刊
1981年9月,我怀抱一个诗歌梦跨进了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的校园,在课下热衷于搜寻“消极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倾向的作品阅读。找不到中译,我就直接借英文原版书来读,一旦读得来了兴致,也尝试着自己翻译一些。日积月累,我的笔记本中也攒下了不少诗歌的初译稿。记得当时翻译过的诗歌,除了文艺复兴时期和玄学派一些诗人的作品,最多的就是王尔德、华兹华斯和爱伦·坡的作品,各有三十来首。后来,偶有个别的翻译习作
期刊
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冷而燃烧成灰烬。  ——卡夫卡  人心难测,在可感知的实际行动中,才显露一个人的真实动机。想知道“我是谁”并不容易,除非确认自己不断发生着的行迹。从1981年至今的大量作品来看,张晓刚明显是一位“心理学艺术家”,难以名状的内心状态,是他长久以来表达的重心所在。在回看过去时,这位在1998年就被栗宪庭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缩影式艺术家”的人,自己也说:“对我来讲最
期刊
鹤鸣九皋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鹤鸣》像个迷语,猜了两千多年,不知道确切是什么意思。  《毛序》说:“《鹤鸣》,诲宣王也。”  《郑笺》:“诲,教也。”教宣王什么呢?  《郑笺》说:“教宣王求贤
期刊
我想每一个《山花》的作者都会在第一段第一句这么写,“××年,我在《山花》发表了作品《×××》,编辑是×××。  反正我是会这么写的,我甚至不用去翻资料。  “1998年五月,我在《山花》发表了小说《告别辛庄》,编辑是何锐老师。”  脱口而出,完全不需要经过头脑。  1997年,1998年,我在各个期刊发表了二三十个中短篇小说,可是我对《山花》的这一篇记忆特别深刻,有可能是因为范小青老师评论里的那句
期刊
黎紫书来自马来西亚怡保,是华语文学世界的重要作家,在中国大陆也享有一定知名度。上个世纪末她以《把她写进小说里》(1994)获得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小说首奖,自此崭露头角,之后创作不辍。《流俗地》是她继《告别的年代》(2010)后第二部长篇小说。十年磨一剑,黎紫书的变与不变,在《流俗地》中是否有所呈现?  《流俗地》的主角古银霞天生双目失明。她的父亲是出租车司机,因为这层关系,银霞得以进入租车公司担任
期刊
和所有的人一样,我喜欢下雪,每当窗外雪花飘舞我便十分高兴。我盼望,房顶白了,下面的街道白了,我盼望世界白成一片,不分彼此,并且积雪多日不化。外面冰天雪地,正好在家里围炉取暖,或者躺在被窝里看书睡觉。我也喜欢走出门去赏雪,要么扛着铁锹加入铲雪疏通道路的队伍。总之,和雪有关的一切我都喜欢,喜欢我这个纯洁柔软却有点儿冷酷的朋友。  对雪的感情和对雨的感情,在我这里有些不一样。一位诗人说过,一场雨是对另一
期刊
复调传记与“贴合式”翻译  ——《欧洲故土》译后记  最初为本书提供简介时,我写了下面这段文字:“《欧洲故土》‘用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观察合成一部传记’,是一部融个人史、他人史和时代史于一体的复合型自传。在书中,个人、他人与时代形成了奇妙的三重话语,深刻而巧妙地揭示了二十世纪前半期作者个人、欧洲与人类的总体处境。本书巨细兼备,巨可宏阔,细则入微,大体以时间为序,以独立又连续的板块式结构呈现了极其独特而
期刊
正如陈思和先生在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推出的《文学回忆录丛书》总序中所说:“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文学回忆录’意在为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文学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收录当代作家有关文学创作的回忆与反思,以及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对人生、社会和历史诸问题的思考。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选题。四十年的文学道路和人的历史,将在这里‘立此存照’,给当下一个见证,给未来一份信史,也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多维度认知作家的好读本
期刊
我有偏见,有私下,并分不清  属于大恶,抑或伟大:  永远服从睡眠,头朝东,朝西,向南或向北  坚信脚趾丫相向的,就是日出的地方  总是避开呼叫自己的名字  早已掂量到,什么是内心最拗口的字眼  人世中我有公开的私仇  到死也不是合作的主,有毒且难缠  用命中养下一些石头  偷偷把汉语改成一个人的语言  最遥远的活偏偏又要最亲近地做  还嗅来嗅去,等待石头说话  这几句无法连缀无法顾盼自若的文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