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佛教造像的圆融之美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337958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盛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达到了顶峰,退去了宗教的神秘面纱转化成为民族化、世俗化的风格,原本庄严的神像以最美的姿态走向了世俗人间,佛教造像所体现的宗教性,社会性,艺术性完美的融合到一体,展现出属于盛唐的圆融之美。
  关键词: 佛教造像 世俗 圆融 贵妃
  “圆融”一词起源佛教经典,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犹如水波,谓为圆融。它的含义若只诉说佛教就显得局限,赋予其社会性和艺术性才能将其义理完全诠释。作为佛教传播载体的造像艺术,在盛唐时期将宗教性,社会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展现了圆融之意。《华严经》把世界形容的无穷无尽,恢弘廊大,但以“法界”为总相,统摄万有,万有又各自独存,“圆融自在”,颇能表现盛唐时期国家博大雄浑和含容万象的气势。盛唐的政治思想比较宽松,使其在融合南北各民族文化方面比较积极,亦比较通达,容纳百家,并蓄兼收,创造出一种统一和谐的文化局面,为佛教造像形成圆融大气的艺术风格提供了社会大环境。由于佛教与人为善的人本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和谐,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李氏家族中不乏笃信佛教者,被誉为“弥勒佛转世”的武则天亦是,这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所谓上行下效世俗百姓也积极膜拜,佛教造像的社会性越来越凸显。杨贵妃作为唐代世俗审美的标准,这种审美所具有的社会性为贵妃的身影在雕塑中显现埋下伏笔。
  盛唐时期可以说是佛教造像的黄金时代,少了生硬的模仿痕迹,融入了传统中国雕塑的造型风格,创造出极为成熟的典型佛像样式。此时期已经摆脱了过于肃穆的气氛,开始由彼岸的单纯信仰向此岸的世俗写实过渡。雕塑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展开丰富想象,将佛教人物内心的神性借以世俗的外表表现,使其更易与人接近,以便佛教义理的真谛在现实生活中更广泛的传播。造型力求达到在神性与人性的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雍容、典雅之感。
  佛教造像虽有仪轨、量度的限制,但是在唐代这个人人礼佛的时代,为迎合大众审美佛教造像逐渐向世俗审美转化,作为世俗审美标准的贵妃之美必然也为佛教造像风格所用。从遗留画作看,唐代人物多以丰颐体肥为美,所以杨贵妃才如此得宠,画家周舫把带有世俗化倾向的人物引进了宗教绘画,创作了美丽端庄的“水月观音”。由画卷到造像这种新的造型风格的出现和流行,既是时代审美理想变革的反映,同时它又会反过来影响世俗的审美观念。唐代僧人道宣曾说:“造像梵相,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如今人夸宫娃似菩萨也”。这些记叙均说明唐代菩萨造像以人间美女为模特的历史事实,也正是这些记载说明盛唐的佛教造像其社会性和艺术性越来越凸显,这些造像如美丽的宫娃从神台走向了人间。通过菩萨的美貌,体现了其普度众生的内心慈祥,而作为世人心中的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是佛教形象在大唐盛世的世俗的化身也未可说。
  这时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更加趋向合理,肌理细腻,骨肉均匀。其中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如少女,上身袒露,束腰,重心则向一侧扭曲。这种姿态在塑造时极难把握,其生动妩媚之感丝毫不逊色于世俗美女。身上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璎珞刻画精致,珠粒也不再像隋代初唐时粗大而有沉重感,似能随风飘动。所谓“吴带当风”的绘画风格在造像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菩萨所着大裙,纹线流畅,裙上束一结,有的下垂如三角形,这些都是盛唐时最流行的衣着饰样。造像的每一处细节都显示了与世俗社会丝丝入扣的联系,由内及外透露出盛唐时期大众的审美取向,此时宗教审美与世俗审美互相影响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盛唐菩萨造像之美是符合中华民族普遍审美心理特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大胆的说要在这瑰丽多彩的造像贵妃魅影若隐若现的原因。盛唐所崇尚的丰腴之美只是整体审美意识的一个缩影,也是盛唐文化包容万象的细节表现,从整个文化来看是一种大气的圆融之美。如今敦煌彩塑,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大足石刻等等都有盛唐造像的经典遗迹,它们作为最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区别于其他艺术极具代表性。诞生于盛唐的造像之美,尤其是菩萨之美,将宗教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三者完美结合,不仅具有唐代的时代特点,更表现出跨时代的特征,至今仍然是一种美的典范。这种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佛教造像永留人间成为一种“永恒美”。这种美有着杨贵妃的影子,但却又是超越她的永恒的美,大唐的文化蕴涵其中,导向了后世女性美感的雕塑创作,使之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之美,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所以此圆融之美也是世界之美。
  【参考文献】
  [1]杜继文.佛教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南京:唐宋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3]金维诺.中国古代佛雕[M].天津:文物出版社,2006
  [4]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5]宗白华.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杨雄.敦煌彩塑的代表作——论莫高窟第45窟的艺术[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8]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  杜尚认为幽默能够为严肃的思维找到逃避的出口,他的艺术就是用嘲讽和幽默的态度加上持续不断的深刻思考来唤醒别人的思维定势。艺术家最重要的,便是用作品表达观点,而大多时候都在找方向和特点。其实都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找自己。杜尚用了10多年的世界,可说非常之快,这不仅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也更基于他的思想。他每一次的改变都如此深奥,当然便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追求。  关键词:时期;摆脱;超越;思维  马
期刊
摘要:侗族作为西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侗族村寨中的公共景观与空间环境具有完善和谐的艺术魅力,湖南通道的侗族村寨在其不断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丰富完善的公共景观体系。  芋头村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南,距县城9km。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全寨182户,该建筑群因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建筑沿山谷层层布局,很自然地与环境融为一体,
期刊
校氏祖坟位于河南省中牟县北的雁鸣湖镇,北距东漳村两公里,南距小店村一公里,东距校家岗遗址半公里。西距韩砦两公里,又称校家碑楼。相传校家祖坟占地数百亩,是座望星坟,从建坟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墓室数量不详。  据族人相传,道光23年(1843)黄河决口前,校氏先人(除校先觉少数人迁出外)均安眠于此。仅开封府志、中牟县志记载的人物就多达40余人。墓区北部现存有清朝年间的校秀书墓碑一通。1983年,校
期刊
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科技快速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在喧嚣的城市,随着一系列的都市问题的出现,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追求精神领域的享受。因此,一个良好的餐饮、休闲环境就显得相当重要,对于在当代社会中奔波的新新人类来说举足轻重。  关键词:地中海风格;茶餐厅设计;作用  一、地中海风格定义  地中海风格原是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行业也进入了空前活跃的发展时期。设计师们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时,巧妙地将中国传统设计因素和现代元素融合,进而形成一种新中式风格。  关键词:中式设计;现代元素;简约;新中式风格  新中式风格主要是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其装修风格不是徒有其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继承符号,而是传承情感、探寻意境。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审
期刊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艺术已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艺术形式。高品质的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高品质精神生活的渴望,这给设计艺术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更显其生命力。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于我们难以将它们分离。  关键词:艺术设计;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设计方式;人类生活  设计艺术包括服装服饰设计、建筑设计、环艺设计、平面设计、工业产品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大众对文化领域的需求大幅增加,交互设计作为一种参与性设计,其理念已成为设计创新的新趋势,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在强调物质体验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体验。交互性功能雕塑具有技术性、艺术性与互动性,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并通过科技的手段达到互动体验。在传统的雕塑中,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是单一而又单向的,是“被动的互动”,而交互性雕塑吸引审美客体的参与,作品形态、颜色等的转变由
期刊
摘要:  审美在变、表现形式在变、解读中国画的角度也应该随之改变。中国画一直延续谢赫的“六法论” ,并作为评判国画好坏的依据。当构成学引进中国绘画课堂时我们不难发现以构成学原理来解读中国画无疑是一件不错的选择。笔者认为在当今平构和色构更适合解读中国画。至,本文只以平构、色构来解读国画《高台民居》。  关键词:高台民居;平面构成;色彩构成  审美在变、表现形式在变、那么解读中国画的角度也应该随之改变
期刊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艺术特色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除了我们通常所关注的视觉形态,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审美方式之一,便是“读”。这种品读式的审美,不仅贯穿于园林的宏观和具体等多个层面,更是中国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重要审美方式。  关键词:审美方式;读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形态,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并自成体系的
期刊
摘要: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中历史最悠久的画体,它的形式特征之一是装饰性。从线条、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特征进行理性分析。分析了中国工笔人物画装饰性风格发展的核心动力,即“工”取其质,“美”取其饰的审美观,论证了装饰性特征在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工笔人物画;装饰性;线条;构图;色彩  工笔人物画可以说是我国绘画的始祖,是我国绘画体系中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