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策略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r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提高作文兴趣;二、加强观察能力培养;三、引导积累写作素材;四、指导写作方法;五、学会修改作文。
  关键词: 提高兴趣 培养能力 积累素材 修改作文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学生怕作文,老师叫头疼,这就是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重模仿、轻创作、重数量、轻质量。小学生作文时常常会感到:开头难、结尾难、过渡难。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粗浅地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是强调一个“乐”字,而“乐”建立在“趣”的基础上,有“趣”会“乐”、才会“美”。反之,无“趣”生“忧”,生“忧”则必“厌”。所谓心境愉悦,反应则灵敏,心情抑郁,反应则迟钝,就是这个道理。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童心。1.命题要揣一颗“童心”,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宁可低一点,不搞一刀切;2.指导要用一种“童调”,要把导师的架子放下来,要用商量口吻,商量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改,如何评等等;3.评改要借一双“童手”,学生只要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留心观察,分析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处景物,写起文章来自然会情若泉涌,滔滔不绝了。
  
  二、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刚开始作文的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会碰到“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的困难,如果单靠老师传授抽象的写作知识,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指向观察训练,自由观察训练和联系实例观察训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训练。
  1.指向观察训练,即教师根据训练的目的确定某处景物、事物或人物为对象指导观察。为此,我常常组织学生观察校园的花坛、树木、喷水池,到野外游览,并在游乐中给学生以观察方法的训练。
  2.自由观察训练,这种观察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是学生个体思维涌动最活跃的方式之一。联系教材实际,我从指导学生静物描写入手,掌握初步观察方法,比如观察一盆花、一株树,进而过渡到动态的观察描写,如写一个小动物,写天上的一片云,写一个活动场面等等。
  3.联系实例观察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观察情境,可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如教学《夏天》一文后,我要学生背诵相关段落,课外,我立即引导学生观察夏日炎热的气候,以及雷前雷后周围的景色变化,面对眼前真实的景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起课文中的句子。
  
  三、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儿童心理学表明:学生写作,首先必须拥有写作文的有关的材料、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语言表达——否则,一切都无法谈起。所以学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所谓“雄厚”就是广泛吸收积累之结果。那么,如何积累雄厚素材呢?我总结了过去的教学实践,主要有两种途径: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如何汇聚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春游活动、文体活动、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看电视、听广播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2.从书本中积累素材
  书本中的材料也是反映生活实际的,怎样积累书本的材料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我们,积累书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读、多背书面的优美词句,好的片段,优秀作文。以便积累遣词造句,选材与立意,层次与段落,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写作技巧。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
  
  四、加强指导,教给写作方法
  
  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每篇课文就是很好的范作,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注意人家是怎样开头、怎样搜集和组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怎样结尾的。
  第二、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在作文教学中,通常接触到的是记叙文体,所要学的内容又以人物、事件、环境为主。但人物、事件、环境这三者往往是互相糅和在一起的,又各有侧重的。所以必须让学生搞清楚每篇习作的侧重点,避免千篇一律。
  第三、要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教师要进行充分备课,讲清楚写作目的、要求,注意颉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乃至周围环境,切忌作文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简单几句要求一说了事。
  第四、帮助学生编制写作提纲。提纲是学生作文的构思过程。因为学生作文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语无伦次,空话连篇,从早上眼睛一睁写到晚上上床熄灯,一笔流水帐。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和整理材料过程,搞清哪些应详写,哪些应略写,哪些要先写,哪些要后写,只有这样,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
  
  五、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1.“默读”。每次写好了作文草稿,就用默读的方法,不出声地把文章读一遍,边读边找出错别字和用错了的标点,立即改正过来。
  2.“朗读”。一读发现有不通顺的,出现重复的,表达不到位的,一一进行修改,再读起来就觉得顺口多了。
  3.“对读”。作文写好后,念给家长、同学听,或者请同学看,请他们帮自己找找毛病。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所谓开放性的阅读,就是阅读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要采用多样化的阅读手段创设质疑情境,挖掘创造思维因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要引导
摘要: 学生作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独创性,即利用课文的“空白点”进行补充、改写;二是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多向性,即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学生作文思路;三是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系统性,着重从逆向思维角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思维能力 独创性 多向性 系统性    作文教学中只有创造出新的东西来,作文才有生命力。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缺乏的恰恰是这种“创新
为进一步研究犬瘟热病毒的防控与诊断,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设计合成了扩增CDV H基因、F基因和N基因的三对引物。采用RT-PCR分别扩增了狐源CDV泰安株(CDV-FOX-TA)的
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作文难教也是许多语文教师的普遍感觉。作文难写也是学生经常发出的感慨。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呢?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从低年级升到中年级学生一开始接触到写作文,就有点措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