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數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和创新意识;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缜密性,语言的连续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殊不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很容易被忽视。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出;怕出错,顾面子,沉默无语的现象。低段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随着年级的升高,自我意识增强,爱发言的孩子却越来越少。语言表达阻碍已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从一年级开始,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据了解,有较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大胆发言,怕说错了被人笑话。由此,我觉得要让学生自信地张口,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敢想敢说,大胆地说。
开始时,孩子们可能说得不太好,这时需要老师耐心引导,较长较难的问题可带着说,同一个问题让多个学生重复说,优秀生带着说,后进生跟着说,慢慢地,鼓动全班学生都有说的欲望,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二、加强数学语言训练
数学语言具有严密、简练、科学等特性,学生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才能构建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会做但不会说,有的学生明明意会得很好,但说出来却词不达意,没法子把意思表达清楚,甚至南辕北辙。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用语准确、表达完整、条理清楚的语言习惯。
(一)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的单位名称
数学课上,经常出现学生错用单位名称,尤其是解决问题时,还有学生不懂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名称。所以,我们要从学生一开始学习小学数学就教他们准确使用单位名称。如在一年级第一节课《数一数》看图叙述时,让学生结合数数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如9个女孩、10个男孩、6朵花、8棵树等。平时,看图说图意时,也应强调学生准确使用单位名称。
(二)训练学生把问题表述完整。
对事物完整的表述过程是对事物进一步的理解过程。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没有说完整话的意识,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几乎都习惯简单地说出答案。因此,无论在教学的哪一个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如,从最简单的1加1等于几?到比多比少的问题,再到图画应用题,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等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叙述的问题,都要突出训练表达的完整性。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提出问题“3比4怎样?”几乎所有学生都只简单地答“少”或“多”,这时就应及时让学生完整地说出“3比4少”、“4比3多”。培养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需要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个问题开始,否则等学生习惯了用简单的字、词回答问题,再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三)训练学生把事件说得有条理。
数学学习中,学生对事情的条理化叙述,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叙述的条理性尤为重要。如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 “原来有1只纸鹤,又拿来2只,一共有多少只?”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有条理地叙述图意,列式自然不成困难。又如在计算教学中,对于计算过程,也应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叙述,从而培养学会正确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四)训练学生准确地说数学名词术语。
学生在接受新概念时往往认识比较模糊,又由于一些方言习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出现表错语法,用错数学用语等。所以,教学中应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和不易理解的名词术语反复进行比较,认真区分。并对学生出现的有关错误及时更正。如“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扩大了”和“扩大到”,“缩小了”和“缩小到”等。
三、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数学语言
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不但要注意引导,还要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以使人人都有说的机会,日常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让学生锻炼。
(一)老师示范,学生跟着说
这在一学段的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个年龄的学生还不懂怎样准确使用数学语言,但儿童的模仿能力都很强,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然后让学生跟着说,随后也可适当指名让某个学生说,这样,让全班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稍差的学生也能树立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自言自语
例如,在教完“20以内进位加法”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算理,这样差生也有机会张开嘴,不仅使每个学生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学生的口头表达也得到了锻炼,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同桌互说
说给同桌听,这一形式最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开口说。如学习加法后,完成教科书中“做一做”的题目时,我让学生先把每幅图的意思说给同桌听,再独立填写算式。巡视时,我发现平常不敢举手发言的孩子也说得兴致勃勃,他们会说了,写起算式来也得心应手。
4、分组讨论。
课堂中,可适当地把学生安排成几人一个小组,指导他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可在他们讨论时给予帮助,告诉他们怎样展开讨论。分组讨论不仅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接力的形式说。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把这样的形式叫做“开火车”,即让一个学生说第一句,往后的学生接着说下面的。在口算题目、数数等教学中,这种形式最为适用。如学习数的顺序,我让学生“开火车”数数,每个学生数一个数,顺着数或倒着数,在这样的锻炼中,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了,同时也培养他们认真倾听的行为习惯。
四、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
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加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建立有效的数学课堂。
殊不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很容易被忽视。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出;怕出错,顾面子,沉默无语的现象。低段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随着年级的升高,自我意识增强,爱发言的孩子却越来越少。语言表达阻碍已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从一年级开始,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据了解,有较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大胆发言,怕说错了被人笑话。由此,我觉得要让学生自信地张口,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出一种欢快、愉悦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敢想敢说,大胆地说。
开始时,孩子们可能说得不太好,这时需要老师耐心引导,较长较难的问题可带着说,同一个问题让多个学生重复说,优秀生带着说,后进生跟着说,慢慢地,鼓动全班学生都有说的欲望,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使课堂氛围显得民主、和谐,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愿意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二、加强数学语言训练
数学语言具有严密、简练、科学等特性,学生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才能构建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会做但不会说,有的学生明明意会得很好,但说出来却词不达意,没法子把意思表达清楚,甚至南辕北辙。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用语准确、表达完整、条理清楚的语言习惯。
(一)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的单位名称
数学课上,经常出现学生错用单位名称,尤其是解决问题时,还有学生不懂怎样正确使用单位名称。所以,我们要从学生一开始学习小学数学就教他们准确使用单位名称。如在一年级第一节课《数一数》看图叙述时,让学生结合数数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如9个女孩、10个男孩、6朵花、8棵树等。平时,看图说图意时,也应强调学生准确使用单位名称。
(二)训练学生把问题表述完整。
对事物完整的表述过程是对事物进一步的理解过程。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没有说完整话的意识,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几乎都习惯简单地说出答案。因此,无论在教学的哪一个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如,从最简单的1加1等于几?到比多比少的问题,再到图画应用题,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等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叙述的问题,都要突出训练表达的完整性。如在教学《比一比》时,提出问题“3比4怎样?”几乎所有学生都只简单地答“少”或“多”,这时就应及时让学生完整地说出“3比4少”、“4比3多”。培养学生完整地叙述问题,需要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个问题开始,否则等学生习惯了用简单的字、词回答问题,再纠正就比较困难了。
(三)训练学生把事件说得有条理。
数学学习中,学生对事情的条理化叙述,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学中培养学生叙述的条理性尤为重要。如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 “原来有1只纸鹤,又拿来2只,一共有多少只?”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有条理地叙述图意,列式自然不成困难。又如在计算教学中,对于计算过程,也应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叙述,从而培养学会正确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四)训练学生准确地说数学名词术语。
学生在接受新概念时往往认识比较模糊,又由于一些方言习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出现表错语法,用错数学用语等。所以,教学中应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和不易理解的名词术语反复进行比较,认真区分。并对学生出现的有关错误及时更正。如“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扩大了”和“扩大到”,“缩小了”和“缩小到”等。
三、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数学语言
数学教学中,“说”的训练,不但要注意引导,还要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以使人人都有说的机会,日常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让学生锻炼。
(一)老师示范,学生跟着说
这在一学段的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个年龄的学生还不懂怎样准确使用数学语言,但儿童的模仿能力都很强,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然后让学生跟着说,随后也可适当指名让某个学生说,这样,让全班学生都得到了锻炼,稍差的学生也能树立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自言自语
例如,在教完“20以内进位加法”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算理,这样差生也有机会张开嘴,不仅使每个学生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学生的口头表达也得到了锻炼,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同桌互说
说给同桌听,这一形式最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开口说。如学习加法后,完成教科书中“做一做”的题目时,我让学生先把每幅图的意思说给同桌听,再独立填写算式。巡视时,我发现平常不敢举手发言的孩子也说得兴致勃勃,他们会说了,写起算式来也得心应手。
4、分组讨论。
课堂中,可适当地把学生安排成几人一个小组,指导他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可在他们讨论时给予帮助,告诉他们怎样展开讨论。分组讨论不仅能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接力的形式说。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把这样的形式叫做“开火车”,即让一个学生说第一句,往后的学生接着说下面的。在口算题目、数数等教学中,这种形式最为适用。如学习数的顺序,我让学生“开火车”数数,每个学生数一个数,顺着数或倒着数,在这样的锻炼中,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了,同时也培养他们认真倾听的行为习惯。
四、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
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加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建立有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