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一锅有温度的“心灵鸡汤”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sy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考纲规定,高中阶段除了完成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外,还包括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对于选修内容,特别是内容庞杂的《先秦诸子百家》,一些课堂放弃了精心的设计,而流于蜻蜓点水式的讲解。
  然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断然是马虎不得的,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又存在诸多困惑。例如到底是按照文言文的教法将重心放在积累字词上呢,还是真正把其当作文化论著重点研究思想呢?到底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只做大概了解呢,还是要深入研究具体探究呢?如果是后者,教学时间与内容的冲突如何解决?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二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任务,在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备课过程中,随着对传统文化了解的深入,我发现,要充分调动学生求真向善的积极性,最关键的是在学生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间搭建一个通道,使学生愿意亲近经典,探究经典,并能运用课本中先贤的智慧打通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困惑。以下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例,分析课堂所得以及课后所思。
  课前,我花了10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了预习小测,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较好。接下来,我试图从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理解本课主题——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的同时,也尝试煲一锅有温度的“心灵鸡汤”,学生能从中喝出思古的幽情,拓宽生命的维度。
  一、搭建学生参与的平台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至妙之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但不知何时起,朗读已悄然淡出了语文课堂,语文课堂的朗朗书声已逐渐稀落。
  其实,朗读有如一味兴奋剂,撞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研读文本前,我请一个同学为大家依次朗读课文的1-4节,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体会、理解。所以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本课论述的中心,也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将本课的选段分成关于“仁”的两个部分——仁的内核、行仁的方法来教学。
  另外,利用课文的矛盾,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将教学引向深入,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本课6、7节可以合并讲解,学生通过翻译,就能发觉这两节的矛盾处——仁既近又远,通过小组讨论,组员展示思考结果的教学环节,同学们明白了孔子是从一时和一生的角度去阐述行“仁”的途径的,实践仁一点儿也不玄妙,只要从“一日”“一事”着手,点点滴滴去实践仁,而做到这一点也正是最难的,所以,行“仁”之路也很艰辛。
  二、分享有料有趣的故事
  小故事激活大课堂。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享受着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能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拉近学生与课本知识、课堂教学的距离。
  在讲到孔子理想人格内核的第三个特征——爱人时,学生都觉得很好理解,可他们内心真正落实了去“爱人”决心了吗?在此,我准备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报道——《姐姐的一个吻唤醒沉睡数月的弟弟》,另一个是与孔子生活在不同时空的、但同样伟大的灵魂特蕾莎修女关于“爱”的论调和感悟——“我们当中极少数人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用崇高的爱去做平凡的事”。学生被这些鲜活而有力量的“爱”打动了,其中一个学生动容地说:“如果奇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一定就是爱!”可见,故事资源的价值充分利用,不但教学目标轻松达成,而且能使学生从故事中汲取了丰厚的精神力量。
  当然,语文课不是故事会,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主题活动特点和教学目的,适时适量的运用,切忌喧宾夺主。
  三、植入生活常见的困惑
  学以致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中国圣贤的“高大上”的教诲如何落入每个学生的心田,指导他们的生活实践,是我们每一位执教者不得不思量的问题。
  在讲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時,我对同学们将:“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意思也很好理解,可做起来简单吗?比如:你不睡下铺,想与人调换,别人不同意,你的心会起疙瘩吗?”因为这是他们生活中会面对的琐事,所以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参与到了课堂的讨论中来,通过身份的转换,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涵义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克服私欲,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作自己的生存价值和目标。
  另外,我和同学们一起还讨论了”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利用与被利用的现象?”人是先有大境界大胸怀才成功,还是成功后人就有了大胸怀大境界7,等命题,同学的参与度很高,我也很欣慰地看到“仁”的思想对同学积极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营造积极、温暖的课堂氛围,煲好一锅有温度的“心灵鸡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信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标星号的略读课文。搜索一下网上的课件,较常见的课堂设计如下:  1.你认为“信客”这种职业有哪些特点?2.文章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3.信客经历了百般挫折,为什么还要坚持那么久?4.作者为什么要为信客留下文字?  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体现了文章重点,但是实际操作未必顺利。一次,同年级某教师执教《信客》时也用到了类似的设计。第一个环节时课堂就出现了小插曲。“我
学生自初中接触文言文以来,几乎很少有人喜欢并主动阅读文言文,更有甚者如遇猛虎唯恐避之不及。文言文意味着没完没了的背诵、默写、翻译,总之一句话,学习文言文就意味着枯燥无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什么学生对历史先贤的智慧结晶抱有如此深厚的偏见呢?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生活基础,和一定的社会环境。时间的隔膜和考试的压力,使得学生对古文完全失去兴趣,硬着头皮强行背诵,积累枯燥的实词虚词,与新课标下语文学习的理
中学校园刊物种类繁多,但大多更新换代速度快,刊物层出不穷,但坚持下来的却为数不多。为何校园刊物大都如此?笔者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  一、校园刊物存在的问题  1.高中校园刊物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  一个学校是由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部分组成,一个学校建设的好坏不能仅以硬件优劣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还应考虑到软件的建设,即校园文化的建设。评价学校软环境的标准便也跟着定了下来,即用文学社团
笔者最近听了一堂作文指导课《张开你的第三只眼》,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立意,然后找到最佳立意。  执教者先以一个新颖的故事导入:法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林园,里面有茂盛的树林和草地。每到周末,总会有人来到她的林园,他们在树林中摘花,采蘑菇,有的甚至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餐,弄得林园一片狼藉。管家在林园的四周围上篱笆,后有又在林园周围竖起几块写着“私人林园,禁止进入”
所有亲人都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死去,这是主人公福贵面对的残酷人生,他们曾经承载了他对生活所有的热情和希望,却一个个在生活的苦难和无常里往生。面对残酷的命运,福贵异常坚定地保持了对生命的执着。那份执着既来源于他生命的张力,更是因为爱的救赎。其实何止是福贵,在苦难面前,小说中的很多人都“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也都因为爱和善良获得了生活的勇气。  一、生命的韧性  余华所经历过的年代
近几年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效课堂简单来讲,就是在最短的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积极性全面激发出来,并不断反思教学,及时改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  一、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语文学科不仅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
【摘要】从语言文字教学的理念、教材、教学模式等变迁的角度来看,以《〈语言文字应用〉(选修)》教材的编著为代表的语言文字教学领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便是“人文性”的回归。作为教师,其首要任务是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真正有平等、无权威意识的课堂,能促进学生主体的个人认知建构。  【关键词】教材编排 教学取向 对话交流 教学空间 教学模式    《〈语言文字应用〉(选修)》是按照高中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选修课教
高中阶段学生针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往往不从审题客体入手,武断地从审题主体(即考生本人思维)入手来确定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角度,导致作文审题立意“万能角度”的出现。而且不少老师对此也存模糊认识,有的虽然从感觉上觉得这种审题立意不大妥当,但却从理论的角度不知所云;甚至有的老师则完全认可这种角度,确实给学生作文审题立意思维带来极大混乱。对这类“多对象类”和“矛盾说法类”材料的审题从以下三个层面就能简单区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无师自通”。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以读为本”在语文教学中也已为大家所共识。作为生涩难懂的文言文,读,则显得更为重要,熟读和背诵能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深入了解、逐渐掌握,文章的主题也能深刻领会。  一、初读——循序渐进,奠定基础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准字音
一、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生活衔接,重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人生体验,丰富学生情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懂得生活才是学生作文的真正源头活水,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活的同时,要引导他们感悟生活,只有学生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