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名”,它所称谓的“实”不仅指事物(某地)本身,还表示一个国家对该事物(某地)的领属权,是国家领土主权归属表征的重要元素.因此,当一国侵占邻国或他国领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名”,它所称谓的“实”不仅指事物(某地)本身,还表示一个国家对该事物(某地)的领属权,是国家领土主权归属表征的重要元素.因此,当一国侵占邻国或他国领土时,一般都会用该国语言的地名去取代被占领国原来的地名,以掩饰占领者的侵略行径,从而达到以“名”乱“实”,以“名”代“实”的目的.这就是钓鱼岛出现别国名称,从而导致“名”“实”不符、“名”“实”相乱的真正原因.先秦诸子的“正名”理论主要从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视角来探讨语言的使用问题,对解决钓鱼岛的正名问题、维护国际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在追溯钓鱼岛之“实”和“名”的基础上,指出钓鱼岛正名的必要性,最后探讨怎样正名的问题.本研究表明,从先秦哲学视角透视言语社会实践是一条相当有意义的研究思路.对语言问题的自觉应当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其他文献
对于逻各斯的话语和逻辑,德里达延续了其一贯的态度,那就是通过指明差异和断裂的存在来反抗其内在的统一和完整性.Kh(o)ra是反抗力量的一个代表,它以第三类话语出现在逻各斯
按人类实践的逻辑,所有人类问题都可归于四个基本提问:对象为何物?对象谓何义?对象能何改?对象当何改?其中1、3属于真值问题,2、4属于价值问题。对问题的答案可谓知识,所以知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分析了“第二谬误推理”的谬误之处:(1)“我思是单纯的”这一命题,只在把“我思”理解为主观统觉的统一性的时候,该命题才是有效的。相反,如
在自为的伦理不得不借助于外在制度约束的时代,现代社会道德个体的生存异常艰难,其所面临的是一种与“伦理真实的消亡”相伴而生的多文化因素交织、多值域情景共在、多权变随
“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的争论不应聚焦于国人道德是否滑坡的评判,其展现出的正面意义——法治的深入和理性的彰显——正是社会进步的坚强基石。对于道德追求和道德要求的混
基于稳定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社会在相应的文化、社会、教育及伦理条件下形成的“道德建设”的理念,在现代化条件下遭遇挑战。适应多元、多变、多样现代文明的“多”气象的“
"为政以德"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和鲜明标志,也是其政治道德的基本原则。从这一核心理念和基本的道德原则出发,儒家十分重视政治道德规范对为政者行为的制约和引导作
迈克尔·斯洛特是西方当代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开拓了德性复兴的情感主义"新方向";他先把"关怀"德性预设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事实,再把"移情"当作它的外在的、生成性评
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间的争论是当前道德心理学讨论中的热点问题。这一争论的核心是如何理解在某个行动中理性、意志和欲望所起的作用,以及这三种心理状态与行动者之间的关
作为现代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的重要意识起源,自主性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哲学概念。康德政治哲学的深层问题意识正源于"自主性"政治哲学的理论建构。康德的自主性政治哲学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