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eng1986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到,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重要的课题。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呢?
  一、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前提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创新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且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如果学生充满不安全感、生怕说错话,担心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就不能敞开胸怀,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就会极大地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探讨,也谈不上创新,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封闭自己。教师要使学生敢于创新,就要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如有的学生对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它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前进,有的学生认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关注生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更担心被学生看做是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今天要获得力量,需要具备关于知识的知识。”此话讲的是:要创新发展,必须重视基础知识。中学历史教科书涉及的基础知识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和其他重要历史现象的知识,即史实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其中史实性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它包括背景(原因、条件)、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内容)、评价(性质、意义、影响、作用、经验或教训等)。夯实了这些基础知识,学生才有构建创新大厦的可能,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反之,缺乏这些基础知识,创新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学生的创新火花被激发出来,其创新也只能是低水准的创新,且止步不前。
  三、多种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授古代埃及的历史时,教师首先利用首页向学生展示的是多幅古代埃及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学生看后心潮起伏,学习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在输入情感信息方面,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其次,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交流,发表见解,这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如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的问题,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掌握了它就会为理解以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有关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等问题打下基础,所以对这一问题组织讨论很有必要。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抓住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不同态度进行分析对照,运用历史史实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教师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这一问题加深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围绕有关教学内容,将一些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辩论。如哥伦布远航、殖民主义后果、美国的西进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等,争议不必有什么结果,不需要得出唯一“正确”的结论。教师列出不同观点,扼要举出各种观点的论据,提出论证的思路与基本方法,就是很好的总结。在上述的讨论中,教师会发现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闪烁不同的火花,学生会在这样的学习中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培养学生具有挑战权威的精神
  任何科学都是人类认识研究的结果,都是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科学史上每个伟大发现都是向权威挑战的产物,比如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就是对“地心说”产生怀疑后而得出的结论。尽管我们现在都知道“日心说”并不科学,但在当时来讲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猛烈地震撼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封建神学的基础。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一些历史问题往往没有定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应该说是没有唯一答案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教材,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每一个历史问题,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评判每一个历史事件。
  总之,在创新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教学民主,保护个性,加强课堂教学创新性、时效性的研究,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 要上好高中历史综合探究课以促进学生发展,需要教师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其中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调查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历史调查 综合探究课 作用  历史综合探究课的设置是新课标理念的突出体现,也为实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要上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对学生能力培养不断提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关键词: 新课改 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对学生能力培养不断提高的要求,迫使教师
摘 要: 机械基础这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必须学习的基础性课程之一,但现阶段各高校使用的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讲授一些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不能有效实现课程所设置的目标。文章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分析,希望更好地推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出贡献。  关键词: 机械基础
摘 要:随着国家证券市场的完善及企业兼并重组业务的增加,财政部与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一系列文件,以规范企业股权转让涉及企业所得税行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政策文件存在些许不明确地方,使我国企业与税务机关在征收管理中存在诸如优惠政策不明晰、地方政府拉税、征管效力低下等不公平的地方。需要我国财政、税务机关在考虑地区、行业等影响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充分掌握企业股权转让相关信息,并在信息化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当前课程改革就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体如何操作呢?  1.培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倡导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知识的体现,再用获得的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历史问题。初中历史老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善于将历史与生活相结合,为初中历史课堂带来新的动力。  关键词: 初中历史 生活化教学 有效方法  历史,是一门需要极强兴趣的学科,由于很多教师只注重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和课本内容的理解,导致相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忽略。但新课程改革以教学生活化为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中学地理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和可视化特征,可以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辅助工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