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发酵对乳清蛋白酶解物风味和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

来源 :中国食品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e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蛋白酶酶解-乳酸菌发酵联合处理获得乳清蛋白酶解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乳酸菌发酵前、后乳清蛋白酶解物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选取小鼠脾淋巴细胞模型评价乳酸菌发酵前、后乳清蛋白酶解物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能改善乳清蛋白酶解物的风味,提高酯类和酸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降低6-姜酚等不良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与乳清蛋白相比,乳清蛋白酶解物的免疫调节活性显著提高,在质量浓度250μg/mL时刺激指数为1.45±0.06,且经乳酸菌发酵后其免疫调节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分子质量分布分析表明,经乳酸菌发酵
其他文献
β-半乳糖苷酶是低聚半乳糖制备过程中的关键酶.本文克隆生菌株克雷伯氏菌B5582Y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并成功构建大肠杆菌重组质粒pET28a-24.经IPTG诱导表达其酶活力比野
对3种品系藜麦(黑藜麦、红藜麦和黄藜麦)进行体外模拟消化,研究多酚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总多酚含量为黑藜麦>红藜麦>黄藜麦(P<0.05),总黄酮含量为红藜麦>黑藜麦>黄藜麦(P<0.05)。经体外模拟消化后,口腔、胃和小肠能显著促进多酚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的释放(P<0.05)。FRAP抗氧化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约为口腔>小肠>胃>大肠(P<0.05),且藜麦消化液抗氧化性与多酚类和黄酮类物质释放量呈
目的:本文旨在预测和评价低剂量、亚慢性下共暴露黄曲霉毒素B1(AFB1)和微囊藻毒素LR(MC-LR)诱导肝癌以及肝损伤联合效应的强度及趋势,阐述膳食暴露场景下AFB1+MC-LR诱导联合肝毒性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及阈值空间,为制修订限量标准等科学管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采用CI模型模拟结合合理外推,预测低剂量、亚慢性下AFB1+MC-LR诱发小鼠肝癌的联合风险,同时结合5项典型生化靶标在
为获得工艺稳定、品质统一的燕麦醪糟,本研究将牧区醪糟中分离得到的菌株与酵母菌结合,确定复合发酵菌比例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燕麦醪糟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酵母菌与牧区醪糟分离菌比例1∶3,其中产酒酵母与产香酵母比例3∶1,分离菌2#、4#、5#的比例1∶1∶1;最佳发酵工艺为:复合发酵菌接种量10%,30℃发酵24 h,50℃继续发酵48 h。在此条件下的燕麦醪糟感官评分为9.1分,达到一级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为燕麦醪糟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针对茶多酚组分稳定性差,体系相容性不佳等限制其应用的问题,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极性pH变换结合超声同步热诱导对酪蛋白(CS)改性,提高其包封载运能力。结合涡旋孵育建立自组装模型构建EGCG三元纳米粒体系,获得高荷载EGCG纳米粒体系,其包封率达90%~95%,装载率均高于305μg/mg,实现了多酚负载量显著提高(P<0.05)。在保证EGCG纳米粒较高装载率的同时,增强了体系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并具有较好的热力学性能和体外缓释特性,有利于推动EGCG高值化利用及
为改善受压冻融猪肉的色泽,以冻融猪后腿瘦肉为试验对象,研究添加0~0.4%L-抗坏血酸(L-VC)对受压(100~300 MPa)猪肉亨特色度值(L、a、b)和pH值的影响,分析肌红蛋白及其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添加L-VC可显著提高受压冻融猪肉的贮藏a值和L值(P<0.05),显著降低其pH值和肌红蛋白含量(P<0.05),各参数间的关联性及其变化规律取决于L-VC添加量、压力和贮藏时间;添加L-VC虽有利于100 MPa和300 MPa超高压处理(HPP)冻融猪肉中的脱氧肌红蛋
使用马铃薯熟泥代替水和面制作小麦粉挂面、全麦粉挂面、糙米粉挂面、糙小米挂面、玉米粉挂面、白高粱挂面、红高粱挂面、豌豆粉挂面、甜荞粉挂面、苦荞粉挂面10种挂面,分析马铃薯熟泥对挂面的色泽、蒸煮品质、感官品质和质构品质的影响,探讨马铃薯熟泥提高挂面品质的作用。结果表明:使用马铃薯泥能够提高花色挂面的表面L值,降低a值,提高花色挂面煮后的硬度。使得挂面平均断裂距离从18.3 mm提至21.6 mm,提高了18%,平均断裂强度从7.35 g提高到12.93 g,提高了76%,大大增强了花色挂面的柔韧性和强度,蒸煮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青砖茶的渥堆发酵工艺,通过感官评价及化学成分分析得到最佳渥堆发酵工艺条件:潮水量30%、渥堆温度55℃、渥堆时间25 d、相对湿度95%。晒青毛茶渥堆后风味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儿茶素总量与茶红素含量减少,而可溶性糖和茶褐素明显增加。醇类和酯类成分大幅减少,其中传统渥堆处理后醇类和酯类成分减幅约50%以上,数控渥堆处理后醇类和酯类成分减幅80%以上,而醛类、酮类、烯类和杂环类物质含量大幅上升,数控渥堆的发酵程度较传统渥堆更深。通过气相色谱-嗅闻仪(GC-O)分析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不同多糖组分体外和体内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不同的醇沉体积分数依次从桦褐孔菌水提物中分离出5种水溶性多糖组分(IOP40、IOP50、IOP60、IOP70和IOP80);通
以金针菇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单螺杆挤压改性工艺制备高品质金针菇膳食纤维,比较普通金针菇膳食纤维和高品质金针菇膳食纤维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结合水力、胆固醇吸附能力、结合甘氨胆酸钠和牛磺胆酸钠能力。采用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扫描研究改性前、后金针菇膳食纤维的结构。结果表明:高品质金针菇膳食纤维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略高于普通金针菇,达到(10.210±0.130)%。当高品质金针菇膳食纤维粒度为100目时,持水力为(16.115±0.120)g/g,持油力(6.201±0.060)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