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开除了的学生到哪里去?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z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短几年的中学教育,并不能将所有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化解于无形,特别是在升学率高于一切的今天,教师无法将教育好学生作为至高点。因为教育是需要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的,而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站在社会效益和学生受益的角度看,我不赞成恢复中学开除学生的权力,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被开除了的学生到哪里去?
  诚然,教师和学校不会轻易的开除学生,但一名学生到了被开除的地步,他们离开学校,是否还会有变好的动机和可能?他们要么回到家里,但家长恐怕已管不住他们了;要么到社会上“流浪”,其结果必定是近墨者黑。
  教育是需要惩罚的,但惩罚绝对不是对坏学生开除了之。学生是需要教育的,开除却不是学生最需要的教育。
  名人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成果。当我们对“教育”毫无信心的时候,学校存在的意义又何在?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别只想着开除学生,只要学生还在学校,只要学生还在受“教育”,他们总有变好的一天,他们总有变好的希望。
  学校多了,教育好了,社会也就会更和谐。盯着“惩罚权”不放,教育工作者的心里可能就放不下更加美好的东西,比如教育的“爱心”、“美丽”。
  还是先考虑被开除了的学生到哪里去,站在他们的角度想一想,会给我们一个全新的答案。
其他文献
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一位从业20多年的资深律师。一次,我打电话让他告诉我qq号,这样我们可以相互聊聊天。他回答说:“对不起,很抱歉,我没养‘小企鹅’。我没时间,我养不起!”  朋友的这句话引起了的深恩。这使我想起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崔琦。他远离政治,整日浸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甚至在诺奖桂冠加冕的当天,他还如常地到实验室工作。、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堂堂的诺奖得主的大科学家至今
中学时期是个体从儿童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理发育的高峰阶段,又是自我概念、价值观、各种社会技能的发展由不成熟、不稳定到成熟、稳定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外在世界进行的探索日益增多,开始发展独立的思考能力,扩大自主权的要求日益增长,不愿遵从父母和老师的要求,进入到“叛逆期”。由于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没能跟上孩子的成长步伐,无法处理好如何与子女恰当沟通的问题,不仅出现了严重的亲子对立现
在乡镇高中,学校的微机房的计算机配置比较低,像我们学校使用的还是九八年买的计算机,到现在微机损坏率很高,当时投入比较大,学校现在基本不可能再更新机房了。 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谈话调查,一个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有家用电脑,并且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学生开始对计算机都比较感兴趣。但在开学初,我却发现有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聊天、下载歌曲、
“回头率”,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回头的概率和频率。或者说,是指学生在上课期间将头转向窗外的人数和次数。  一堂40分钟的课,务必要有既定的学习任务,有教师的倾情讲授,更有班集体形成的竞争氛围,按理学生应该是神情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的眼神应该是与教师进行心灵的对话,传递的是领会、喜悦或者是疑惑的信号;耳朵里传来的是教师娓娓道来的天籁之音;大脑里是教师创设的情境和自己领悟的遐想;手中笔尖流淌的是心
“坤虎,我又有三篇文章发表了!其中一篇还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今天中午,亚西老师欣喜地对我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作为我的同事,我多年的挚友,我也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亚西老师在去年,打破多年来的沉寂,二十余篇教育教学文章接二连三地在全国多家正规教育教学期刊上发表,教研成果不断,真是喜事连连,令全校教师羡慕不已。  带着几分羡慕,也带着几分学习的冲动,晚上,我来到亚西老师家里,要他传经送宝,把
一位青年教师多次向我讨教班级教育及学生管理问题,我不知从何说起。为了探讨得深入具体,针对性强,我让他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教育事件写下来,其实也就是一个教育案例。下面是他的一篇文章《评语是引导学生进步的阶梯》:  余家会是我班的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儿。新学期的第一节班会,面对我的侃侃而谈,同学们都显得很高兴,激动而充满自信,唯独她面无表情。一下子,这个女孩儿引起了我的注意。两周了,她上课从没举过手,课
不论我们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为何教育他人或受教?生命到底是什么?难道生命不奇妙吗?飞鸟、花朵、翠木、蓝天、星辰、河流、游鱼……这一切都是生命。生命是贫穷的、富足的;生命是群体、种族、国家之间永不停歇的战役;生命是静思冥想;生命是所谓的宗教;同时它也是心灵中微妙的、隐藏的东西,包括羡妒、野心、激情、恐惧、成就及忧虑等。这所有的一切以及更多的事物就是生命,然而我们通常只准备了解生命的一
“真诚”变得“虚伪”    案例1.我要做一条狗  《我的理想》:爸爸在我小的时候,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科学家,妈妈却要我做公安,我的理想是变成一条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妈妈胆小,怕坏人,我也怕,但妈妈说,狗不怕,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妈妈和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作文很短,字也歪歪斜斜的。那一页,老师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叉,没有给成绩。说不定还会在班上严厉批评,并责令其重写
“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为非凡的人。”  这是19世纪德国教育问题学会会员卡尔·威特在一次学会上的辩词。卡尔·威特的观点是: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他以自己儿子的卓越才能作出了有力的证明,可见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一入小学,学习品质的培养尤其重要,好的学习品质能使其受益终生。成绩优秀,而智力平平的学生比比皆是,而大家公认的聪明孩子却不一定能成材,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话题,而其中的核心问题无外乎是语文课堂“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等,是对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怎么教”,指选择什么方法来实施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侧重于材料的呈现和组织形式。近日,笔者有幸参加教研活动,三次执教《诺贝尔》(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内容)。三次执教,三次打磨,三次提升,笔者对语文课堂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