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只鹤》——由美与丑、虚与实的合奏见本真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la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千只鹤》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其包蕴的日本文化独特的美感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本文尝试从美与丑,虚与实的人物和情节刻画中探寻川端康成内心对生命本真的追求和永恒的追求。
  【关键词】:美丑;虚实;本真;永恒
  1952年川端康成凭借《千只鹤》、《山音》获得日本艺术院奖,而后在1968年又因《雪国》、《千只鹤》、《古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千只鹤》是川端康成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中篇也在许多方面反映了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由其中美与丑、虚与实的合奏窥见生命的本真状态。
  《千只鹤》描写了三谷父子与几位女性的情感纠葛。三谷菊治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茶道师傅,他先与自己的女弟子近子产生了私情,后来遇到太田夫人,慢慢断绝了与近子的来往。但近子一直执着于这段感情,并将自己的怨恨转嫁到太田夫人身上。三谷先生去世,近子举行茶会,菊治作为三谷先生的儿子应邀前往。在茶会上遇见了太田夫人,太田夫人因不能忘怀菊治父亲,而将这份感情转移到菊治身上,太田夫人选择以死来解脱。在太田夫人死后,她的女儿文子又代替她赎罪,并成为太田夫人的化身,对菊治无私奉献。而近子为菊治介绍的相亲对象——纯洁无暇的雪子却消失了,最后连文子也不知所踪。只留下近子一人孤独的活着。从情节来看,《千只鹤》表现的是变态的情欲、道德的沦丧,颓废虚无的状态,但在这表面的迷狂背后,表现的却是人性的极真。
  菊治对近子的唯一印象深刻之处就是近子胸前的那颗黑痣:“痣长在乳房上,占了半边面积,直扩展到心窝处。有掌心那么大。那紫黑色的痣上长着毛,近子用剪刀把它剪掉了。”[1]这是《千只鹤》开场菊治的回忆,也是菊治第一次看见近子胸前的痣。这样的开场似乎已经注定了近子在这篇小说中的宿命:终究是难逃与丑和恶捆绑出现的命运了。“近子像男人胡子般的毛,掉落在她膝上的报纸上。菊治全都看在眼里。”[2]菊治不經意间看见的这颗痣几乎成了困扰菊治一生的魔咒。他听了母亲关于会有吃了带痣又长毛的奶的弟妹的隐忧,一想到这个,“总抱有一种对恶魔的恐惧感似的。”[3]至此近子仿佛完全被妖魔化了。近子因与三谷先生短暂的私情,之后被三谷先生抛弃,慢慢趋向于男性化,最后直接变成中性,并时常以正义的卫道者的姿态出现,指责太田夫人对三谷先生的诱惑,借以泄私愤。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近子是现实的化身,她的背后是强大而丑恶的现实,她代表了现实中各种成规对人的束缚,而川端康成所追求的、所执着的是远超于现实之上的自由的精神之美。川端康成在他的散文《哀愁》中曾说道:战败后,我一味回归到日本战败以来的悲哀中,我不相信战后的世相和风俗,或许也不相信现实的东西。这句话中处处透露出川端对现实的失望,便也不难理解现实为何会像近子长毛的黑痣一般丑陋。由于战败后的日本的现实不能为川端提供生命的皈依,他转而投向虚无。他曾在《文学自传》中说过“我把东方的古典,特别是佛典认定是世界最大的文学……”,这又与佛典中的“色即是空”的观念不谋而合。在川端的笔下,近子最终变成中性,但世上从来只有男性和女性之分,何来出现第三种性别?这本身就是“无”。 世间万物本就是虚幻,并最终将归于沉寂,而只有精神才能得永恒。另外,通篇小说中近子胸前的黑痣与稻村小姐包袱上的千只鹤形象穿插出现,时时在菊治眼前飞舞的纯洁的千只鹤,似是对近子长毛的黑痣的一种无形的反抗。
  在追求本真与永恒的过程中,川端塑造了太田夫人这一形象。太田夫人本是菊治父亲好友的妻子,友人死后,三谷先生帮忙处理茶具,就此与太田夫人熟络起来,后太田夫人成为菊治父亲的情人。即便在菊治父亲去世后,太田夫人依旧不能忘情,将这份感情转移到菊治身上。本来同菊治父亲发生情感纠葛,在社会道德的审视之下已属不忠。而后,太田夫人又遵循自己情感的走向与菊治发生不伦恋,这在不忠的基础上更是罪加一等。但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夫人一丁点的丑恶,正如菊治所感受的一样:“……如此温柔的被动者、温顺着来又诱导下去的被动者、温馨的令人陶醉的被动之身。”[4]最后,太田夫人选择了死亡,但不知是什么原因促使夫人做出了选择。即便在夫人死后,她那醉人的触感一如往常:“菊治不时感到活生生的抚触到过了世的人的肌肤。”[5]死亡依旧不能让美消逝。在这种有悖伦理纲常的爱情中,我们仍然被打动,不外乎太田夫人放纵情欲下的干净、纯洁而可爱的灵魂。太田夫人追求的是纯爱,是摆脱一切世俗杂念的爱,显示的是对现行价值的对抗。太田夫人在与近子的两次“博弈”中都取得胜利,近子用尽一生都未完全得到的三谷先生却至死都保持着与太田夫人的关系;在三谷死后近子又妄图通过对菊治的掌控以实现自己未竟的爱情,换来的还是菊治发自内心的厌恶,而太田夫人仍令菊治无法忘怀,甚至在太田夫人死后却真真正正的爱上了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柔能克刚,川端康成笔下近子的坚硬,终不敌夫人的柔情,这又与日本受中国影响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夫人精神的最终升华是在她选择自杀之后,川端康成将夫人的美嵌入名贵的志野陶,肉体灭亡,精神永生。
  川端康成曾说过《千只鹤》和《山音》原本都没有打算写的这样长,本来都应当是一次载完的短篇,只不过由于川端本人觉得余韵未尽才延续下来。他认为这两部作品在开头一章,即《千只鹤》章和《山音》章就已经结束了,这才是真正的事实。“后续部分只是瞎编硬凑而已。”[6]如果依据川端康成所说,《千只鹤》后五分之四的章节都是“瞎编硬凑”,也就都是虚无而已。但这样断断续续历时三年才完稿的《千只鹤》,似乎又可以看做川端本人的“日记”,由这种“编”和“凑”可以洞见川端真实的心灵和意识的倾向。
  古村司贞在他的《千羽鹤论》中曾说道“《千羽鹤》是否定的文学,是对现实性的虚的文学。”并指出这个‘虚’不是谎言或虚伪。古村贞司用近代的绘画来举例:那是卑柯逊或莫几里阿尼把两颊的鼓出,相反的以凹而来做的表现。很明显,古村司贞所谓的“虚”是高出现实的“真”,以“虚”写“实”,虚实合奏。当菊治与太田夫人在一起时,连同菊治仿佛都不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人,而是沉湎在一个虚幻的世界。在那里,于菊治来说“夫人仿佛是非人世间的女子。甚至令人以为她是人类以前的或是人类最后的女子。”并且菊治深深的迷恋上这样一种虚虚实实的感觉:“菊治在这波浪中歇息,宛如一个征服者一边瞌睡一边让奴隶给洗脚,感到心满意足。”在这虚幻朦胧的情景中,川端康成向我们展示了人性最原始的渴望,人性的极真。菊治和太田夫人一同徜徉在情和欲的汪洋中,不能自拔。社会道德束缚下的性在此得到彻底的解放,二人回归于最原始最本真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之间并不存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所演化出的丑和恶,以及各种规范的枷锁,恰恰相反,我们在这种乱伦的情爱中看到了美的存在,看到了川端对“纯美”执着的追求。太田夫人所代表的“美”与近子的“丑”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田夫人毫不掩饰自己对爱情的追求,而近子受着现实秩序的种种蛊惑,戴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面具。为阻断夫人与三谷先生的情,以一个正义者的身份出现在菊治母亲面前,甚至跑到太田夫人家去当面侮辱太田夫人,她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表面上为了维护所谓的社会道义,而实际上却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她的表里不一是她远不如太田夫人纯美的原因之一。
  川端在小說的结尾让太田夫人自杀,雪子不知所踪,文子不知去向,让栗本一个人活下去……这样的结局看似只有栗本一人得到眷顾,但深究却并不如此。在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他们赞美‘美之短暂’,并且常常把‘瞬间美’的意识转变自杀的行为,认为自杀可以让人生达到极致。“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7]川端康成也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在这种语境下再来反观“让栗本一个人活下去……”就变成了对栗本的一种讽刺,对太田夫人的赞美了。向死而生,犹如太田夫人,生命之花在死灭中求得本真和永恒。
  注释:
  [1]叶渭渠译:《千只鹤·睡美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页。
  [2] 同上
  [3]叶渭渠译:《千只鹤·睡美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页。
  [4]叶渭渠译:《千只鹤·睡美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5]叶渭渠译:《千只鹤·睡美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7页。
  [6]何乃英:《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3页。
  [7]杨烨:《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学理论》,2010年,第16期。
  参考文献:
  何乃英:《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3页。
  杨烨:《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J]:《学理论》,2010年,第16期。
  乔迁:《川端康成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姜丽娜,女,汉族,山东省,青岛大学(在读),2016级比较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比较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语用移情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语用移情的恰当使用,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融洽,而且可以增强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本篇论文围绕语用移情的使用对红河学院泰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展开,通过调查红河学院泰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了解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语用移情的使用情况,并能针对语用移情的使用给汉语学习带来的影响提出建议,为以后课堂教学
期刊
上帝在哪里?除了圣经中的先知谁也没有见过。基督教派关于教义的争论从基督教诞生之日就无有停息,整个基督教历史充斥着杀戮与血腥,“爱”就像带血的玫瑰零星地开在累累的尸骨之上。  影片中青年耶稣一直被一种陌生的声音围绕,或说是一种力量,这促使他去做十字架。什么力量呢?这是神的指示吗?耶稣不知道,谁也不知道。上帝有没有出现?有还是没有,更没有人知道。这种声音从内心涌现,却不知是何处而生,只能用“内心”来指
期刊
【Abstract】:In this play the Duchess’ tragic experiences, the long-standing sense of injustice and the feeling of lacking identity drive Bosola to be a final hero who revenges for the Dchess, Antonio,
期刊
【摘要】: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首悲剧性的诗歌来说无疑是一个触发器。由孝而始,由孝而终,从“无子”到被“夫弃”再到“父兄逼嫁”逐层递进,从孝的角度考察《孔雀东南飞》,也不失为一种新角度。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孝;悖逆;悲剧;  《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曲折多变的情节安设置,刘兰芝与焦仲卿两人之间感人至深的
期刊
【摘要】:曹禺作为我国戏剧界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雷雨》、《日出》、《北京人》、《家》不仅成功塑造了众多立体丰满的知识女性形象,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禺先生所塑造的知识女性人物形象发生了转变,从蘩漪的热烈阴鸷,陈白露的善良虚荣最后回归为愫方、瑞珏的顺从隐忍,她们造就了抗争与牺牲的两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曹禺的审美形态由“悲剧”到“正剧”的转变,由反传统到传统的回归。  【关键词】:曹禺;知识女性
期刊
【摘要】:乡愁是一种特别的文化,是时时不忘家鄉的强烈情感。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乡愁文化越来越淡,“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所幸新时代视角下的乡愁文化得到了新形式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乡愁;文化;传承  醉在他乡未了愁,这便成了乡愁。它源于心灵之初,成长于心灵之田,绵延于岁月的深邃,升华于每一寸更迭的时空。无论一个时代多么的繁华,还是繁华过后何以的寂寥,乡愁都该成为永远的坚
期刊
你在哪里?  怀抱里的半山腰  呼之欲出的雪莲  跟着有了绿意  讲讲情话给左耳听  左耳,离心脏最近的器官  我的痴狂  被你冰冷的巨钳夹断  你在哪里?  怀抱里的半山腰  呼之欲出的雪莲  跟著有了绿意  講讲情话给右耳听  右耳,离心脏最远的器官  我的痴狂  被你冰冷的巨钳夹断
期刊
【摘要】:《老张的哲学》《赵子曰》,是老舍早期创作的两部很有特色的作品,朱自清先生对老舍这两部新作给予高度评价,从作品的语言、人物、思想、结构等各个方面入手,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做了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也由此可见朱自清先生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学评论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朱自清;《老张的哲学》;《赵子曰》  一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奠定了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老舍创作早期
期刊
【摘要】:五四时期,受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妓女成为当时作家们钟爱的题材,在作家笔下塑造了一系列形象各异的妓女。但和别的作家将妓女当做社会批判的封建旧社会的产物不同,沈从文别出新意,给我们讲述了美丽、淳朴的湘西土地上妓女的人性美的故事。在与同时代作家笔下的妓女相比,他那无处不展现人性美的妓女总是更让人印象深刻,感触更多。  【关键词】:妓女形象;外貌;服饰;人性美  引言  自古以
期刊
【摘要】:1936年9月,丁玲终于逃离牢狱生活,来到了当时中共政权所在地——陕北延安,作为当时知名女作家,到达延安后,自然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特别是在丁玲创作的重点方向,女性意识与女性主义。  【关键词】:丁玲;延安;女性意识;转变  丁玲的笔下塑造出了许多生动形象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例如迷惘而虚空的梦珂、孤独而沉闷的莎菲女士、期盼而充满追求的陆萍等,这一系列女性人物显示出了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