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角下的乡愁文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jiawo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愁是一种特别的文化,是时时不忘家鄉的强烈情感。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乡愁文化越来越淡,“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所幸新时代视角下的乡愁文化得到了新形式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乡愁;文化;传承
  醉在他乡未了愁,这便成了乡愁。它源于心灵之初,成长于心灵之田,绵延于岁月的深邃,升华于每一寸更迭的时空。无论一个时代多么的繁华,还是繁华过后何以的寂寥,乡愁都该成为永远的坚守。
  年少时的我一直以为乡愁只是文人笔下感性而略带忧伤的名词。然而它近两年来频频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甚至表述在中央文件上。2013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城镇化“要依托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我所见到的中央文件中,如此有诗意的工作表述,大概还是第一次,因而深深地拨动了我“乡愁”的心弦,升起一股探寻乡愁的冲动。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余光中的一枚小小邮票,一湾浅浅海峡;是夕阳下痴痴守望着袅袅升起的炊烟,聆听母亲在村头的呼唤;是一条条幽深的小巷,一座座年久失修的老宅。十八世纪德国的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曾这样比喻:“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乡愁,源于对异乡的不安;因为不安,所以寻找家园。中国诗人海子,用“以梦为马,逐水草而居”来形容这种人生的乡愁。它的种子在故乡破土生根,经移植嫁接在异乡的土上开花结果,带着最初的生命体验在岁月里绵延,在日子里弥暖。
  乡愁这种情感,就跟中国诗歌中的“意境”一样,个中滋味恐怕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深切体会。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所传达的这份乡愁,跨越历史的长河,仍能撩起我们情感的波澜。乡愁是一种遥望,即使已经有地方收留了你,灵魂还是朝向根的方向。中国人是有根的民族,无论走到多远,永远忘不了根——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很多人出国多年,但仍深刻地记得自己是中国人,时刻盼望回归故乡。忘不了的是钱学森先生,当时外国人给了他很优越的条件让他继续留在国外工作,但是他始终坚持回中国发展,为中国服务。他的乡愁引领他回归祖国的怀抱,从寻家族之根到寻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之根。
  乡愁是一种特别的文化,是我们与过去生活的情感对话,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坚守。它借由人对梦想的追问与实践来传承,任何一个拥有梦想的人都是它的传承者。乡愁不是愁,它是一种激励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正能量。阳江人尤具冼夫人文化精神,爱国爱乡的情怀尤为浓烈。他们不管身居何方,也不论贫贱富贵,对家乡的感情始终不会改变,时时不会忘记家乡,试试都想着家乡的发展,所以他们会常回家看看。如果千里迢迢回到自己的家乡,所看所见的已经不是那个“梦里家乡”,乡音已改故人犬吠,谁都会无比失望感伤吧。如果让游子的这种乡愁真的变成了“愁”,不但会伤害对他们爱国爱乡的感情,更会打击他们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和信念。
  然而,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中国,乡愁文化越来越淡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中国乡村正加速沦陷,青山减少了,绿水變浑了,到处耸立起高楼大厦,家乡的记忆越来越淡,“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每个人都有一个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但如今这份乡愁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成了一种奢侈品。原来的小桥流水人家仿佛成了遥远的记忆,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口井,一颗星,慢慢清点后会发现少了不少。每每回味浓浓的乡愁,又不乏些许遗憾。那百年老宅有的年久失修一片废墟,有的满目荒凉,一片感伤,不曾留下乡邻的足迹。曾经的故土,瞬间竟然那样的陌生,曾经的乡情,瞬间竟然那样的生疏。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都怕落伍,疲于认知新事物,追循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墙间变得机械和迟呆。我们的目光在流光溢彩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在这样的时代,当人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自身的水分和鲜活,漫漫地干涩、萎缩了。为此,守望乡愁,留住乡愁,成为了灵魂升华的一部分。
  让人欣慰的是,最终乡愁文化并没有远去。建设新城过程中,中国也开始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善待,这也可视为对“乡愁”的珍视。很多地方逐渐开始实施对古建筑的修建和保护,旨在相当程度上保留其远古的风韵。城市改造滚滚的浪潮并没有淹没源远流长的乡愁,格外注意保护乡村的遗产,让乡村的记忆多些再多些。一座座新型城市,再现了天人合一,融合古今,让居者依山傍水,乡愁可寄的宜居生态。那些遥远的乡村记忆,已成为乡愁一个个闪烁着光芒的亮点。正如习主席所说,在建设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应对青山绿水赋予更大责任的承诺,对传统观古村落的保护,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挖掘,都是乡愁得以附着的根基。
  探寻乡愁,你会发现——岁月的长河中,尽管人们步履匆匆,然而乡愁总不会游离人们的灵魂,且历久弥新,滋长出悲天悯人的情怀,积淀着点点滴滴爱的汁液。你只要能远离喧嚣与繁华,静默于时光的一隅,独自地回味,便会感知,乡愁的浪花总在奔腾不息,默默地绵延。
其他文献
今夜,你是上帝撒下的火种  红的发亮  從风开始起火  滚瓜烂熟射入皑皑雪山  深蓝色的蚕丝被  从此走进  一张康乃馨的床  零点的钟声  敲打火种里的雪花  今夜,你是上帝撒下的火種  红的发亮
期刊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汪曾祺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的审美价值上,而较少关注其文化内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老北京酒客的习惯与新时期商品经济下酒客们吃喝的不同特点,表现老北京安闲文化的流逝,体会作者对于安闲的老北京文化的惋惜之情。  【关键词】:安乐居;老北京文化;安闲;惋惜  汪曾祺的许多小说读起来像是一篇篇抻长了的散文,是诗化的小说。其实读完《安乐居》就有这种感觉,不注重情节,不注重故事,作者
期刊
【摘要】:孙犁的《亡人逸事》从夫妻四十年的风雨年华中,择取了妻子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时的几个镂心刻骨的片段,使亡妻的音容笑貌,脾气秉性跃然纸上。这篇散文从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着笔,以其散而不乱的结构,典型形象的塑造和生动细致的表现手法,在现当代悼亡散文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悼亡文学;孙犁;《亡人逸事》;语言风格  《亡人逸事》是孙犁的一篇悼亡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悼亡之作,从古代潘岳
期刊
回眸  神山崗仁波钦  再回眸  圣湖玛旁雍措  我深情地凝望  ——乘法口訣  平方、立方  纸已写完,答案不知还有多少?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相等,相爱  是亿万次的回眸。
期刊
【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通过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认真研读,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设置和所反映的人生哲理与民族意识两个方面,评析了这篇普希金“最伟大、影响最深远、读者也最多的作品”。  关键词: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人生哲理、民族意识  1.前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民族诗人,“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开创
期刊
【摘要】:语用移情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语用移情的恰当使用,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融洽,而且可以增强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本篇论文围绕语用移情的使用对红河学院泰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展开,通过调查红河学院泰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了解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语用移情的使用情况,并能针对语用移情的使用给汉语学习带来的影响提出建议,为以后课堂教学
期刊
上帝在哪里?除了圣经中的先知谁也没有见过。基督教派关于教义的争论从基督教诞生之日就无有停息,整个基督教历史充斥着杀戮与血腥,“爱”就像带血的玫瑰零星地开在累累的尸骨之上。  影片中青年耶稣一直被一种陌生的声音围绕,或说是一种力量,这促使他去做十字架。什么力量呢?这是神的指示吗?耶稣不知道,谁也不知道。上帝有没有出现?有还是没有,更没有人知道。这种声音从内心涌现,却不知是何处而生,只能用“内心”来指
期刊
【Abstract】:In this play the Duchess’ tragic experiences, the long-standing sense of injustice and the feeling of lacking identity drive Bosola to be a final hero who revenges for the Dchess, Antonio,
期刊
【摘要】: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首悲剧性的诗歌来说无疑是一个触发器。由孝而始,由孝而终,从“无子”到被“夫弃”再到“父兄逼嫁”逐层递进,从孝的角度考察《孔雀东南飞》,也不失为一种新角度。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孝;悖逆;悲剧;  《孔雀东南飞》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曲折多变的情节安设置,刘兰芝与焦仲卿两人之间感人至深的
期刊
【摘要】:曹禺作为我国戏剧界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雷雨》、《日出》、《北京人》、《家》不仅成功塑造了众多立体丰满的知识女性形象,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禺先生所塑造的知识女性人物形象发生了转变,从蘩漪的热烈阴鸷,陈白露的善良虚荣最后回归为愫方、瑞珏的顺从隐忍,她们造就了抗争与牺牲的两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曹禺的审美形态由“悲剧”到“正剧”的转变,由反传统到传统的回归。  【关键词】:曹禺;知识女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