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门静脉瘘致反复消化道出血一例

来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1343946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动脉门静脉瘘(HAPF)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疾病,可通过腹部增强CT和(或)MRI诊断,肝动脉造影是其诊断金标准,在治疗上首选行血管介入肝动脉栓塞术。现报道一例以反复消化道出血为表现的HAPF病例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其他文献
内镜是消化道疾病常用的的检查方法,传统的白光内镜对黏膜病变的发现存在局限性,容易漏诊、误诊,先进的内镜技术则有利于提高病灶与周围黏膜的视觉效果,使黏膜表面及微血管的细小变化更容易被发现,本文就内镜技术在上消化道黏膜病变中的临床诊断应用进行综述。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US-FNA)在常规内镜活检诊断不明确的胃肠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因常规内镜活检诊断不明确的胃肠道病变而在我院行EUS-FNA的患者的诊断结果和随访情况,以手术病理和随访结果为最终诊断,评估EUS-FNA对此类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研究中患者男41例、女24例,中位年龄60岁。普通内镜下以弥漫浸润型病变最为多见(37例,56.9%),其次为黏膜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G-POEM)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接受G-POEM治疗的4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资料,分析治疗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胃瘫症状改善情况、胃排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4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G-POEM,无一例出现与G-POEM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9.8±5.8)个月(
目的探讨直接经口胆道镜(DPOC)作为ERCP术后结石残留补充诊治手段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ERCP取石后,补充DPOC治疗的肝外胆管结石高发残留患者资料,观察DPOC成功率、到达位置、结石清除率、操作时间、并发症等。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19例DPOC进镜成功,其中5例到达胆总管,7例到达肝门部,3例到达左右肝管,4例达到2级胆管;
目的探索内镜超声引导下钬激光对裸鼠胰腺原位种植瘤消融治疗的有效性,为内镜超声引导下钬激光对肿瘤的消融治疗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取4~6周龄的雄性balb/c裸鼠20只,将胰腺癌细胞株SW1990接种至裸鼠胰腺,构建裸鼠原位种植瘤模型,随机分配裸鼠成2组,每组10只,实验组给予内镜超声引导下钬激光的消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于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予内镜超声下测量实验组及对照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预后较差。现报道一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并伴有十二指肠转移,通过内镜检查及病理确诊,为临床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径2 cm以上结直肠粗短蒂息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行ESD治疗的直径2 cm以上结直肠粗短蒂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病理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有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等。结果共40例患者纳入研究,息肉直径2.0~4.0 cm,平均2.8 cm,均成功进行ESD,整块切除率100.0%。手术时
目的探讨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不同直径结直肠肿瘤的差异性。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210处结直肠ESD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灶按直径分为两组(直径≥4.0 cm组和直径<4.0 cm组),进行相关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210处结直肠病变ESD平均手术时间为(50.3±42.7)min,病灶平均大小为(7.98±10
贲门癌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点,作者通过在江苏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大多数早期贲门癌病例淋巴结转移风险低,可采用内镜切除术。本文将介绍早期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切除指征。
英国胃肠病学会指南依据结直肠癌家族史、既往异型增生病史等因素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进行分层,许多指南也推荐自发病起8~10年应该进行监视性结肠镜检查,但亦有研究发现部分病例早于上述时间间隔即可发展为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异型增生。因此本文即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异型增生的危险因素、监视周期、活检方式以及不同内镜的监视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