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化生活与设计的艺术化态势下对设计师职业的看法

来源 :经济·艺术商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y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丰富的物质条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趋向艺术化,原本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走下神坛、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对设计产品的关注从功能性转向了形式与美感。在这种背景下,对于设计师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产生了变化,本文将结合艺术化的生活和设计日趋艺术化的背景分析当代设计师职业,简述对这一职业的看法。
  一、艺术化生活的含义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过“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是由生活中的人创造的,创造艺术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生活中的人服务的,离开人艺术便不会存在了;但是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一定的距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和物质生产资料的丰富,随着人类思想追求的进步,艺术开始追求人本,考虑人的诉求,现代艺术也逐渐走下“神坛”,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艺术化的生活是在社会生产力提高与物质丰富条件下人们的精神追求,具体表现在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物品的形式与艺术性的追求。在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物质得到了满足,于是開始寻找精神的愉悦与享受,追求艺术化的生活,希望通过艺术提高人生层次,从所使用的产品到身处的环境之中处处充满艺术化的设计,实现人、日常与艺术三者的融合。在物质生活达到艺术化后,人们要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化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艺术化修养,追求诗意的生活情趣,以艺术审美的人生态度享受世间的温暖、欣赏人间的美,让自己的人生活成艺术。
  二、设计的艺术化态势
  设计的艺术化态势同样是以社会生产力与生产水平的提高为背景的,在物资匮乏的时代人们不可能有条件追求设计的美感或艺术性,只有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才会追求更高的精神上的审美与享受。
  在设计的艺术化态势推动下,设计师与与艺术家之间、设计品和艺术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设计师以艺术家手法与理念设计产品的风潮,这在建筑设计、家居设计、产品设计等多方面体现出来。一些设计师直接将绘画艺术作品中的灵感与元素应用于设计之中,比如现代派设计师特维尔以蒙德里安《红黄蓝》为设计理念设计的红黄蓝椅,采用蒙德里安作品的几何化造型与配色,还原出画作的精神气质,明确的向我们展现出设计与艺术的紧密关系。
  三、当代设计师应兼具艺术和设计双重素养
  设计与艺术从来都没真正的分开过,在当下二者之间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艺术与设计的融合,在这种背景下,好的设计应当注重精神内涵,能够满足消费者审美文化需求,设计品不应当再限于对功能的追求而是更应该关注产品所包含的精神与艺术内涵,因此当代设计师应当具有艺术与设计的双重素养。
  笔者认为设计师应当具备一下几点职业素养与能力:作为一个设计师、美的缔造者,应当具备高雅的审美情趣与品味,要有洞察流行趋势的眼力、广阔的视野;设计师的本质工作是将脑海中的构思转换成实实在在的存在,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具有精准的艺术表达力,能够精确的表达内心的构思;另外在物质资料丰富的当下社会,产品的精神内涵才是设计的精髓,因此设计师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与美学功底,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才是真正适应于当下艺术化生活的产品。
  由于当下艺术与设计的趋同,有相当一部分时尚品牌与设计师已经关注到设计的精神力量的展现,开始尝试从艺术作品中获取灵感,致力于提高设计作品中的艺术内涵,加强艺术设计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将艺术与技术达到完美的融合。
  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艺术家从事设计职业,他们拥有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双重身份,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因此作品中也体现出一种特别的情感与力量。比如日本著名艺术家、设计师原研哉,他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涉足产品设计,他的设计理念是:关注人、注重人道主义伦理感、重视设计的使命感。原研哉为无印良品设计的一系列产品中在拥有理想功能的同时包含着艺术的美感与温度,他的设计注重人的诉求,将人放到设计的主要位置,其设计回到日常,回到社会,却同时又将人、日常与社会艺术化,实现了三者之间的融合。
  总结:
  设计与艺术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在经历了几百年的螺旋式上升之后,艺术与设计又回到了最初不分彼此的状态,设计依靠艺术获得灵感、拥有艺术化的形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设计师职业要想获得立足之处就必须要拥有艺术与设计的双重素养,将着力点放在设计的艺术性与文化内涵上,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设计标准与目标。
其他文献
我所理解的僭越感,它就是存在于我们心里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不想被人所知道的秘密,当“僭越者”一想起别人可能发现他究竟是谁,或者说他发现他不是谁,就会害怕的发抖。它可能是一种表象,一种是被人们所认为的样子的表象,然而真实的你却不是这样的——只有你自己知道,这就会让自己产生一种僭越感。也就是说‘自己僭越了自己’。  在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代社会,两极分化严重,面对生存问题还在挣扎的人们,也是伴随着
期刊
缠枝纹样属于我国传统纹饰之一,是陶瓷上最常见的纹样。随着缠枝纹的不断发展演变,明代缠枝纹已经具有了稳定的结构和丰富的律动感。本文将以明代缠枝纹为例,以抽象冲动为切入点,从抽象冲动的三个艺术表现手法:1.复现。2.平面化/简化。3.合规律性。来分析陶瓷装饰中的抽象表现。  20世纪初,沃林格在风靡“移情说”的背景下提出了与它对应的“抽象说”,认为任何艺术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抽象与移情相组合才能成为包含
期刊
作者简介:张璐,(1993.05-) 女 汉族 籍贯:河南安阳人,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讀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方向:艺术设计。
期刊
书法是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统一,也是中华文化智慧的体现,书法中既有技法又有美感。中学阶段的书法教学对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书法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的教学活动已离不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而书法教学也应充分利用现代手段的便利。在书法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书法教学的质量。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学习书法技能  在书法学习中,技能、技法的练习对于表现书写者的内在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引言:拉斐尔是一位擅长描绘圣母像的大师,在他的笔下,圣母早已不再是中世纪绘画中那个威严的女王,而是令人感到亲切温柔的母亲形象。人间妇女所具有的纯洁善良,美丽端庄的品质,在拉斐尔描绘的圣母身上都有所体现。他把这些女性看做是爱和美的化身和载体,在她们身上寄予了拉斐尔对美好人性的憧憬和对心中挥之不去的对母爱的依恋,为它找到一个附着之物。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他所创作的圣母像最著名的是《西斯廷圣母》,
期刊
色彩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物理现象,对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食品的包装中,“味觉”因素是设计的最关键内容之一,不同于“触觉”和“视觉”,食品的味道无法被消费者直接地感受到,这就需要食品包装对于产品的味觉产生暗示作用。而为了达到该目的,色彩的合理使用和搭配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食品包装的设计过程之中,设计师应当从食品的本质和特点出发,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并结合色彩的语义进行食品的
期刊
在艺术发展进程中,艺术家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对艺术家身份的认同也在不断变化,甚至产生困惑、迷茫,作为艺术创造主体的艺术家的身份认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历史变迁、艺术史的发展、文化语境的改变,分析艺术家身份的变迁,并从时间与空间与、技术与精神、文化与体制三方面探析艺术家的身份认同。  德国的诺瓦尼斯说:“艺术就是人类怀着一种乡愁般的情绪不断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也是
期刊
随着信息、经济全球化发展,服装快时尚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地位愈加显著,随之而来的是对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后续影响。本文以服装国际名城大连为例,通过研究大连服装产业的发展策略进而折射出全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动向,如何应对当下服装产业带来的一系列后续环境问题进行深度调研剖析。  一.背景概况  随着信息、经济全球化发展, 21世紀以来,服装快时尚产业以其紧跟国际时尚潮流、款式供应迅速、价格低廉的优势
期刊
唐朝服饰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审美的基础上还融入了少数民族和海外异族服饰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审美文化。本文简单介绍了唐朝服饰审美的特点,同时还从美学视角进一步探讨了关于唐朝服饰的审美文化。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服饰文化历史,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唐朝作为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除了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外,其服饰文化也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审美意
期刊
在西方文化艺术中,通常会表达出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而东方的此类观念极其微弱,战后欧洲的艺术是随着西方艺术审美而发展的,服饰艺术也随之兴起并发展,大多数的西方奢侈品品牌也自此萌芽,受不同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来自东方的声音也逐渐开始了轰鸣之意。  一、东西方交融下的服饰艺术及商业价值  谈到艺术,众所周知的便是西方的绘画艺术,就西方文明而言,绘画的确占据着艺术界的重要地位,但不可以否认的是,时尚界同样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