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势原则的特点及其运用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14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均势”是各大国之间的一种实力平衡状态,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是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常译作“势力均衡”。简单地说,均势就是国际体系中国家权力大体均衡地分布以及达到维持这种均势的过程。均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均势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可靠的手段。摩根索说:“力量均衡及旨在维持均衡的政策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主权国家的社会里的基本稳定因素。”均势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而不是造就和平,均势不能消除战争,但均势的破坏肯定会导致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和平是稳定的副产品。
  均势作为一种国际政治理论并在国际关系中作为外交政策的一个原则被加以广泛运用,始于近代。它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均势原则的特点
  
  1、均势的手段和形式是多样的
  均势是在16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重点在欧洲。到了近代晚期,随着国际关系的复杂化,亚非拉美也成了它广阔的角逐场所。在列强推行均势原则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矛盾构成格局的多变,其手段和形式是多样的:(1)以牺牲弱国利益为前提,求得列强间的力量平衡。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如:18世纪后期俄普奥三国为了维持均势、避免彼此冲突,三次瓜分波兰;1907年英俄划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2)联盟。这是指各国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通过与别国的结盟、协定和互相保证来增加自身实力和维持均势,如一战前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实际上,维护和保持均势并不总是结盟的动机,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为了自我扩张和制造不均衡。(3)分而治之。主要是使用策略分裂竞争对手,或使他们保持分裂状态,借以削弱竞争对手,或使它处于软弱状态。如: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德国的宰割。(4)军备竞赛和裁军。这是指一国为了确立有利于己的均势与他国进行军备竞赛,或者跟其他进行军备竞赛的国家达成协议,按比例裁减军备以稳定均势。如:一战后华盛顿会议期间的《五国海军条约》分别规定了美英日法意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
  2、均势原则是以争夺霸权为核心,以实力作为基础
  均势的底色是强权政治。如维也纳会议:会议的整个活动是由大国操纵的,它以维护反对革命的“正统主义”为原则,以牺牲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利益和任意宰割、合并弱小国家领土为手段来满足大国利益。它是“大大小小的帝王们分配赃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被买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的一次会议。这个会议力图在各国恢复拿破仑占领前的旧的统治,不论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是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各小邦,旧政权都被恢复起来,那些被推翻了的帝王们又再次戴上了王冠;它任意把荷兰合并于尼德兰,把挪威卖给了瑞典,还瓜分了意大利,分解了德意志,并蹂躏了巴尔干各族人民的利益等。
  3、由均势原则产生的国际稳定形势,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且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它能暂时停歇战争,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安定;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私利和霸权野心的追逐,又会给人类带来新的灾难。如一战后的“凡尔赛体系”:构成“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条约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但也隐含着许多矛盾:其一,和约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加深了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例如:德国人一般都认为这是“强加的和平”,后来为法西斯德国提供了撕毁条约的口实。其二,这些条约是战胜国之间暂时互相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使得这种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二、均势原则的运用
  
  1、在近代史上,最早推行均势外交政策并运用得老练的当推英国
  英国自18世纪成为海上殖民霸主以来,一直以“日不落”帝国的姿态傲视全球。其推行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便是在欧洲大陆实行均势外交政策,即依靠自身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大国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独霸欧洲。均势是研究四个世纪英国对外政策的一条线索,是英国外交的一个特色。英国之所以能够掌握政治天平是建立在它自己力量优势的基础之上的,即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广大的殖民地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无须固定的盟友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战略目标。英国是当时欧洲各国中唯一不需要在欧洲扩张便可维持国家最高利益的国家。维持均势、创造均势对英国是很有利的。英国不希望欧陆被一个强国的霸权所统治,否则整个欧陆的资源就会在一个国家的统治下被集中起来,英国的国家安全就会受到极大威胁。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英国从来不会加入任何一个独大势力的组合。“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所以,当一项国际争端发生时,它往往支持较弱的一方,使较强的一方感到这样的压力:如果冒险发动战争就会受到二重威胁——先是对手的威胁,再是英国的威胁。所谓“没有永久的朋友,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正是英国外交这一首要原则的必然逻辑。也正是根据这一原则,英国在16世纪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转而倾向法国;19世纪初联合欧洲较弱的俄普奥等国组成反法同盟,反对拿破仑帝国;在19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支持较弱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反对沙俄;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支持较弱的法俄“协约国”集团反对强大的德奥“同盟国”集团……总之,决不允许欧洲大陆为一个国家所主宰。而欧洲大陆由几个主要大国互相控制,英国就可以从容地拓展海外利益,还被主要大国竞相拉拢。
  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英国的霸权构成挑战。19世纪末,英国遇到了德国这个劲敌。普法战争以后,德国统一。后起的德国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发展迅速,到20世纪初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超过英法。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仅改变了各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对比,而且引起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冲突。美国向亚太地区扩张,德国要和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分享“阳光下一片土地”。这样,英德矛盾上升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随着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双方都竭力拉拢它国来壮大自己,英国也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倒向法俄同盟一边。它既然一边倒,就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失去了灵活性,也就不可能掌握欧洲的均势了。于是,一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一战后,为了弥补战争带来的创伤,尽力维护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英国继续坚持自己的传统政策。一方面,遏制法国在欧洲的势力扩张,最终粉碎了使法国打败德国后就可以主宰欧洲的梦想。另一方面,帮助德国迅速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既可牵制法国,又可对抗苏联。英国的政策为德国的复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随着德国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德国又对英国的欧洲均势发出挑战,最终这种均势在德国的炮火下灰飞烟灭。
  2、除了英国外,美国也是在其崛起过程中擅用外交平衡术并取得成功的大国
  一战前,美国利用欧洲列强激烈争夺并全力投入世界大战之机,坐山观虎斗,待列强精疲力竭之际,出兵欧陆,取得巴黎和会的主导权——虽然《凡尔赛和约》未如美国所愿。二战前,美国又如法炮制,战后利用德意日垮台、英法削弱之机,一举和平替代英国,登上世界头号大国宝座。当它以世界霸主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的时候,它惊人地发现英国的欧洲大陆均势战略并未过时。美国要想维持它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地位,就必须在整个欧亚大陆推行均势战略。在欧亚的国家中,有些是能独自打破均势的大国,有些则是可以通过联合别国来打破均势的国家。不论方式如何,他们都是潜在的威胁。于是,在冷战时期,美国为遏制苏联、中国,曾扶持战败的德国、日本,又发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为遏制苏联势力的扩张,美国曾大力扶植伊朗,使伊朗一跃成为中东地区的主要军事强国之一。但后来,随着伊朗向美国的叫板,使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原有战略布局难以为继。为压制伊朗,美国又看中了萨达姆政权。在它的扶持下,伊拉克成为了中东地区的军事强国,它拥有了阿拉伯世界装备最现代化的部队,还建有海湾地区最先进的军工生产体系和具有生产“第三世界最先进的化学武器”的能力。后来发现飞扬跋扈的萨达姆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合作者,美国决心教训一下萨达姆,而美国在伊拉克周边已找不到堪当制衡重任的帮手,这才有了美军直接开打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偏离了均势外交的要求。
  冷战后国际政治的突出特点是权力布局由美苏两极格局演变成“一超多强”,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使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失衡,霸权主义、地区冲突不断。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均势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是根据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和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能力,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最有效的一种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化学实验 素质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等能力,还有助于培养
期刊
新课标英语教材注重口语教学,词汇量非常丰富,但是对于连ABC都没有接触过的乡村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采取“填鸭式”教学法,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不但效果不好,反而会招来学生的反感。我认为要解决这个矛盾,主要依靠老师的耐心和鼓励。    一、耐心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育是一个耐心而又漫长艰苦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我花了半个多月进行字母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思想上的不稳定性、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良倾向,应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运用“心理效应”法教育学生、转变“差生”。  【关键词】和睦相处 新型的师生关系 抓管理 促教学 树新风 用心转化    进入新世纪,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如何面对当前社会给学校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怎样加强对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引导(特别是“心理误区”教育和“严格管理”方面),很值
期刊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初一学生常常在英语字母或单词后面注上汉字,如字母“Bb”注上汉字“比”、单词“go”注上汉字“狗”等,真是花样百出。如用母语给英语注音,而根据汉语注音读出来的单词和句子真是令人啼笑皆非。针对这一情况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有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但苦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了解国际音标,更不知道怎样使用。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外语如果不学好音标,是不可能真正学好一门外语的,从而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构建概念、得出规律、检验猜想、发展新知。物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实验中领略物理世界的神奇,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既积累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能力。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书本上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应用后反馈问题的总结,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有意识地加强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如果能够把化学知识同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并利用它去了解、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显得更加重要。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信息,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和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期刊
一、化合反应  1、金属单质或非金属单质与氧的化合。活泼性强的金属易与氧化合,反之难化合。如:K、Na、Ca常温与O2化合迅速,Ag、Pt、Al加热也不与O2反应。氧化性显著的非金属一般难或不与O2化合,还原性强些的非金属容易与O2化合。如:Cl2、Br2、I2不与O2化合,N2与O2难反应,P、C与O2可燃烧,变价元素与O2在不同条件下常形成不同价态的化合物,Fe与O2加热形成Fe2O3,燃烧形
期刊
“酸碱盐”一章可以说是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运用和综合。本章的概念较多、性质较广,能否正确地理解掌握,是学好酸碱盐的前提条件。在通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始终紧扣概念,套用模式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酸碱盐的概念和性质如下:  1、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如:H2SO4=2H++SO42-。  2、碱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如:NaOH=Na++O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