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师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来源 :教育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mlove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鄌郚镇中心小学于2011年年底由原来的鄌郚小学和其他三处村小合并组建,教师由82人增加到129人,班级由14个教学班增加到28个教学班,学生由790人增加到1495人。组建伊始,教师老龄化严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专业水平亟待提高等现象非常突出,学校领导在人才严重断层的夹缝中寻求出路,创造性地迈出了三大步,优化教师成长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优势,走出了一条促进学校更快发展的新路。
  第一步,“1+1>2”模式构建教师管理模式
  针对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师资紧张等现实情况,学校及时调整人才结构,合理搭配人才资源,采取“1+1”教师管理模式,全方位促进教师发展。这两个“1”,一个是校级培训级部主任负责制,一个是镇及以上培训教导主任负责制。两个“1”直接为校长负责。
  (一)校级培训级部主任负责制
  级部主任负责制是我县大部分中学普遍运用的学校管理模式,在小学中运用还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该校在充分借鉴了一些中学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级部培训管理机制。
  每学期开始,学校选拨教学一流、思想过硬、具有灵活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担级部主任工作,实行校长——级部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三位一体校级培训机制,强化考核,实现教师成长长效机制。
  级部主任除了承担学校大大小小的日常工作以外,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负责本级部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学初,每个级部都要根据县教研室和学校部署的教师培训内容制定详细可行的学期教师培训计划,报学校教导处审批。
  在日常的校级培训过程中,学校校委会都要根据每个级部上报的培训计划进行量化赋分,包括培训时间、培训人数、培训内容的落实、培训笔记的撰写和培训效果等;在学期结束,学校根据每个级部本学期培训量化分和本级部学期内的教科研成果给每个级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级部量化考核总分。
  级部负责制,是鄌郚镇中心小学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学校合并很短的时间里就步入常规,教学秩序井然,良好的教风、学风已经形成,校园内荡漾着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二)镇县级以上培训教导主任负责制
  学校教导处除了认真审核级部培训计划以外,还要承担级部培训的日常考核工作,最重要的是,镇县级以上教师培训都要由学校教导处进行全盘规划,具体负责。
  本学期开始,鄌郚镇小学的业务归中心小学负责,全镇的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学校教导处每个学期初都要制定制定学期计划,报学校校委会审批。本学期,鄌郚镇小学除完成上级组织的全员培训和各级教科研活动以外,安排不少于两次的教研活动,不少于两次的业务学习,和不少于四次的信息技术专业培训。
  现在,“1+1”教师成长管理模式已步入正轨,初现“1+1>2”的成效。
  第二步,“问题型老师”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学校合并初始,领导们发现,很多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接触过许多鲜活的教育事例,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把这些教学事实及反映进行分析、反思、概括,就不可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浪费了有效的教育资源。
  要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充分运用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实践,获得问题——基于问题,形成课题——基于科研,解决问题——基于成果,回归实践——基于反思,引领成长”的问题解决模式,本模式遵循实践——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过程,使教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促进了教师个性专业成长。
  (一)基于实践,发现问题
  为了更好的得到问题,应遵循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即“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育‘对话’”三个方面,来发现、积累、整理、解决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约定成俗,于每学期末开展对教师问题的征集工作。
  1.从课堂教学中得到问题
  课堂教学是老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每位教师都要立足课堂进行执教。在执教中随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在处理这些事件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感到很多的困惑和灵感,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困惑和灵感恰恰就是我们要解决的最佳问题。
  2.从教研活动中得到问题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研活动的参与,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产生一些与自己思想碰撞的问题,这些碰撞的产生正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3.从教育“对话”中得到问题
  教育“对话”主要包括与文本对话(包括读书、自学)、与专家同仁对话(包括外出学习、听专家报告、与优秀教师探讨等)、与学生对话等。教育“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知识重新构建的过程。在思想交流与知识构建中往往会产生与原有意识相冲突、相矛盾的方面,这些冲突与矛盾往往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基于问题,形成课题
  从问题中提炼课题,是教育科研极其重要的一环。为了真正从问题中提炼出课题,我们按照“问题征集-梳理分类-提炼课题-申请课题-审批立项-实施研究”的基本思路让老师把问题转化成课题,使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专业化成长质的飞跃。
  在申请课题前,领导小组重点抓好教师课题申报前的指导,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申报要求,让教师们做到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和长处选题,严格把好申报关。教师在申请课题后,立即写出课题实施方案,填写课题审批书,提交学校教科室,由学校教科室进行方案、审批书的审查,经审查合格后由学校统一编写课题号,写出同意并组织教师制定详细的学期阶段性研究计划,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三)基于科研,解决问题
  1.规范课题操作,优化研究过程
  一是学校教学管理者读书学习;二是教师定期集体读书制度;三是教师带着问题自主读书;第四学校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并实行每年一次的教师课题评估;第五实行教师课题档案袋动态管理。   2.把教师课题纳入《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之中,架起学校课题宏观网络,形成研究合力
  学校为使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群体性的作用,把课题研究纳入了《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制度》之中,在此制度中对课题研究从教师个人课题、学校课题、课题管理、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突出引领教师人人都成为研究者,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与习惯,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研究合力。
  (四)优化成果,回归实践
  学校在教师个人课题的管理上,尤其注重了对科研成果的后期推广。通常我们都在个人课题结题后的新学期内,进行择优推广。在成果的推广应用中,我们一般按照“个人申报-学校审批-成果展示一教师应用-撰写体会”的程序进行。
  (五)基于反思,引领成长
  为了使教师们通过反思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积极开展四层次反思。第一层是在研究过程中对自身课题研究的反思,第二层是阶段性研究反思,第三层是课题结题成果反思,第四层是成果推广应用反思。通过四层次反思,使教师始终沿着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并驾齐驱的发展程式,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逐渐促就了一批名师。
  第三步,“蒲公英式培训”最大限度做到资源共享
  当前,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县级以上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都会安排年轻、思想超前、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外出学习,但是,这些教师学习回来往往只是简单的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没有很好的进行反思内化,导致了“外出学习私有化”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除积极为教师外出学习创造条件以外,造性提出了“蒲公英式”外出学习教师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蒲公英式”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性深化的新思路,同时又是一个由个体发展到小组发展继而推至全员发展的培训模式,其基本思路为“学习反思—实践升华—研讨拓展—全员深化”。
  (一)学习反思
  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理论学习的反思和外出学习后的反思汇报。学校根据教师自学反思情况、教师的个人特长和学科特点,择优选派外出学习人员。对外出学习的教师实行学习反思汇报制度,要求外出学习教师按时填写外出学习情况表,在反思的基础上及时撰写外出学习体会。
  (二)实践升华
  外出学习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备课执教,达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再反思,以达到理论上的升华。
  (三)研讨拓展
  教师自己在实践升华的基础上,撰写出学习体会,并在本组开展的研讨会上做课示范,由理论再回到实践。在教研组研讨会上,要求参与教师集体评课、集体研讨交流,集本组集体智慧与一体后由外出学习教师执笔,撰写出整个活动的经验性材料,在周五学校召开的全体教职员工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四)全员深化
  全体教师在听取介绍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内消外用,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内容,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中去,使外出学习的成果得到全面深化,使学校的教师得到全员性的发展。
  四、三步走策略初现成效
  我校的三步走策略,已经初见成效,较好的促进了教师的个性化专业成长。
  一是骨干教师队伍迅速壮大
  三步走策略提高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教研的积极性,现在,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老带青、青教老,学习风气浓厚。
  二是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有效的策略,带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一年来,学校申报教师个人小课题30余项,结题率95%;县教研室去年下学期组织的重大教育教学问题、创新燎原奖评选中,我校3人次活动一等奖;去年年底学校“安全管理”科研课题通过中国教育学会结题,校长也被评为全国学校安全管理先进校长;本学期,学校教师课题研究参与率已达到90%以上。深化课题意识、课题带动教育教学已经深入学校学每位教育者的心中。一年来,在县市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评比中有100多篇获奖或发表,其中省市获奖达20篇,自编出版了校本教材、教育专著5部。
  三是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教师队伍的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教学质量逐年上升,为上一级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学校多次受到市县等各级政府嘉奖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从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构建的几个主要方面来讨论高效课堂的构建。从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三观”的先进性,并以罗甸为例来阐述构建高效课堂的原则。  【关键词】杜郎口模式;高效课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  2008年,一股“杜郎口旋风”吹遍神州大地,五湖四海“课改”柳绿花红。2013年7月22日至7月28日的一周时间内在杜郎口中学学习,此次学习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非学历正式学习,而且是到
期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经典诗文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首先教育的宝贵资源。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业的有力之举。教育学生弘扬民族文化,践行传统
期刊
21世纪是对话精神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正在进行从“传递中心教学”到“对话中心教学”的转换。《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对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真正的教育,意义重大。那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有效对话?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营造氛围,自由
期刊
在党的十八会议上,党中央从全局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只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也才能成就他未来的发展。我校从2010年承担《传统文化重在塑人》这一课题以来,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
期刊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与道德素质的养成。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力图从更高层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解决我们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德育价值的进一步凸显。  一.优化育人环境,经化学生心灵  1.加强理论学习,由校党支部、教科室组织对教师进行指导、
期刊
“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是真正有效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随时随处都能够得到德育的滋养,随时随处都能够有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这样的德育才会是自然的。学校开展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正是遵循这样的理念,让传统美德教育走进课堂,化整为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随时随处接受教育。”——这是九江县一中校长欧阳华钦对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和要求。  要让传统美德教育在校园结出累累
期刊
“一年立足,两年发展,三年飞越,五年成为山东省名校,十年成为全国名校”,这是年轻的翰林中学努力实现跨越赶超的奋斗目标。  “我们起步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起点低。打造全国名校的目标,已经深深印刻在每位翰林师生的心中。”5月21日,莘县翰林中学校长王雪宽表示,成立于2010年的莘县翰林中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高起点开局到规范化运转,从饱受质疑到赞美如潮,短短时间内就已经成为莘县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期刊
一、关注留守儿童,成就大唐学府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远离本土,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他们被称为"进城务工人员"。这一新的社会群体的出现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大约有5800万这样的留守儿童,他们大部分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经商,自己和爷爷奶奶或姥娘姥爷生活,有的被寄养在亲戚家里。与其他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有更多的缺失:首先
期刊
为了进一步落实开展市教委“快乐活动日”的要求,体现联建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和学校发展的导向及校本化的分层目标;体现发展学生个性,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学校将课程资源有效整合,实施优化组合。着力推进探索“课程整合”的工作,作为提升学生学习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  学校将活动内容安排做如下划分:学科类、技能类、竞赛类、艺体类、社会实践类;将探究型课程设置成团体形态、
期刊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上的误区  1.“学校文化”建设是高层次学校的事情,我们普通学校只能是走着瞧,等人家建设好了,“克隆”一下就行了。对一所学校来讲,那是校长的事,何必兴师动众,花大力气?首先,“学校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学校文化”建设是每一所学校的事情。“学校文化”建设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层次高下的差别。由于受“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校,有不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