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美德照耀学生的心灵

来源 :教育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0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德育像呼吸一样自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是真正有效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随时随处都能够得到德育的滋养,随时随处都能够有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这样的德育才会是自然的。学校开展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正是遵循这样的理念,让传统美德教育走进课堂,化整为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随时随处接受教育。”——这是九江县一中校长欧阳华钦对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和要求。
  要让传统美德教育在校园结出累累硕果
  九江县第一中学面朝国家铁路大动脉——京九铁路,背倚千年古城——浔阳城(九江市区),东临风景秀丽的庐山,西邻清代大学士、两广总督李鸿宾遗宅,人杰地灵,是一所有着80多年办学历史的省级重点中学。
  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了江西省七——十一届“文明单位”、“江西省中学德育示范学校”、“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江西省中小学和谐校园”、“江西省教育系统规范管理年活动先进集体”、“九江市十佳文明学校”、“九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九江市校园管理创优示范学校”、“九江市中小学校园管理四星(目前最高级别)学校”、“九江市学校德育活动创新设计方案评比优秀奖”等60多项市级以上奖励和荣誉称号,这些奖励和荣誉的取得,无一不得益于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真抓实干。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其中一朵最亮丽的奇葩就是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探索和实验,并使其结出了累累硕果。
  随着素质全面开展和深入,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发扬光大,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现行的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守则、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和中学各学科的教科书中所选用的相关素材,在中华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出渊源。为进一步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探索其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九江县第一中学于2005年元月申报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学校”并开展了对“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整合”这一德育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在研究中,我们抓住了“三个内容”,坚持了“三个结合”,做到了“三个重视”,从而使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焕发了勃勃生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德育工作新经,大大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
  抓住“三个内容”,构成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机整体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其中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先人后已、严已宽人、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追求真理的事实求是态度,进行科学分析,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并不断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少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观和人格。据此,九江县第一中学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从众多的中华传统美德中选择了最具代表性、最有针对性,最富时代性的三个方面,即“爱国、仁信、节义”,作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
  爱国——传统美德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它曾经孕育过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演绎过多少催人向中的故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苌弘一片丹心,血化碧玉;楚人和氏刖双足,抱壁泣血;南霁云铮铮铁骨,宁死不屈……
  仁信——传统美德中一个厚重的话题。千百年来,仁信一直被国人推崇为待人接物的重要行为准则,甚而被推为立世之本:“亲君子,远小人”是难忘的古训;“信则诚,不信则败”是至理名言;“善则称君,过则称已”是陈实之仁;“不夺人之功”是晏子之德……
  节义——传统美德中一个浩然正气的话题,天地之间,中华节义小则体于见义勇为,大则现于明辨是非,甚而至于舍生取义;文天祥一首《正气歌》传颂千古;董宣刚正不阿,敢触皇帝,博得传世美名;张释之抑制皇权,坚持法治,昭示古今正气……
  以上三个教育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九江县第一中学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机整体。
  坚持“三个结合”,寻找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新途径
  教育形式千变万化,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传统美德知识、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三个结合”,不断寻找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新途径。
  一是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
  校内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直接而系统的传统道德教育,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紧扣教材,点滴渗汲,潜移默化。同时,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形式,沟通校内与校外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外德育基地的优势,达到校内与校外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如定期组织学生到与我校签订了共建协议的九江县烈士陵园管理处、陶渊明纪念馆、岳母墓管理处等6个德育基地开展“牢记先烈,振兴中华”、“刚正做人,不为五斗折腰”、“精忠报国志,本领须过硬”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到94940部队开展“一日军营”活动,到九江县福利院送温暖,开展艰苦朴素教育等,让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接受传统美德的洗礼,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树立文明礼貌的风范。
  二是常规教育与典型教育相结合
  我们把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进行梳理,并融于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之中,作为学校一日常规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同时,充分运用典型事迹的鼓动性、榜样性来影响、激励、感化学生。通过向孔子、岳飞、文天祥、诸葛亮、匡衡、欧阳修等古代名人学习的典型教育,带动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   三是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一方面,我们坚持集体教育的正面导向性,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注重启发、激励、诱导的方针,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开展争创文明中学生、文明寝室、红旗班级的“三创”活动,举办传统礼仪知识讲座,利用班会、校会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传统爱国片、传统美德片、日常行为规范录像等。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和正确的舆论中自我反省、自我纠正,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做到“三个重视”,积极探索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就是把道德品质的理论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结合起来,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思考,选择出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和模式,最终达到教育目的的物化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使教育对象的传统美德的实现过程。我们在这实施过程中,做到“三个重视”,努力探索最佳的方法,以期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是重视陶冶,在熏染中感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陶冶,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陶冶;一是环境陶冶:通过学校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如在教学楼走廊墙上等地方合理布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诺千金,言重九鼎,诚实无疑”、“公德盛者,其群必盛;公德衰者,其群必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业精于勤,荒于嬉”等古代名人名言,让学生始终置身于积极健康向上的环境中。二是艺术陶冶:几年来,我们通过组织观看传统美德影视作品,举办传统美德音乐、舞蹈、诗歌表演朗诵比赛,开展我读《美之德》征文活动(并将征文结集成校本教材《德海拾贝》),举办传统美德知识讲座,进行“优秀传统美德故事图片展”等多种形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和教育。
  二是重视情感,扩大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感召力。
  传统美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因而必须特别强调情感的教育作用,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情感体验,努力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首先,要求教育者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出榜样。比如在开展礼仪教育时,我们在对学生提出了“九江县第一中学学生文明礼仪一日常规”的同时,也对全体教师提出了“九江县第一中学教师文明公约”、“九江县第一中学教师用语十条要求”,用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去感化受教育者。其次,用榜样激励。我们把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编印成校本教材《美之德》,并分发给学生人手一册,通过开展模拟美德小品,讲美德故事,谈美德感受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加深情感体验,激发热情,培养道德情操。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我身边的美德之星”评选活动,用榜样的激励来进一步扩大传统美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是重视实践,在反复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美德习惯
  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此,我们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地在学生中反复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例如,我们充分利用与我校结成共建单位的陶渊明纪念馆、岳母墓管理处等6个德育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祭奠、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不断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磨励,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再如:我们充分开发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美德教育资源,开展与美德教育相结合的纪念活动,同时,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内红旗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等各项评比结合起来,充实并进一步明确传统美德内容在评比中的地位。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反复开展,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意识,促进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赫查曾言,“我从来没有见过拙劣的校长能力、成好学校",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妻评价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有着一位优秀的校长”。校长作为学校的决策者和责任人,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前沿的先行者和实践者,是落实各项政策、规定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因此做一名校长不容易,做一名好校长更不客易。一所学校能不能和谐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建立起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那
期刊
我在随区教育局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省内多所名校后,结合我校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认为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上我们要坚持做到"三个落实"。  一、方案制度要落 实  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制度要先行。缺乏长远和总体规划以及课程实施的保障制度和措施,是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由此学校要成立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细致分工、明确职责。在国家课程方面,重点是制定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措施,完善制度确保国家
期刊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综合素质,一直是衡量一所幼儿园办园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扶持,高校对幼儿问给予了大力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教师师资队伍也日益发展壮大。同时,在此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些现状和误区: 一、我园的师资培训与建设优势  1.办园模式有利于师资建设的稳定性。高校幼儿园是由高校出资负责幼儿园的员工工资、硬件建设等,园所经费充足有保障,良好的工作活
期刊
一、严格科学管理,促进学生发展  1.优秀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和物质保障。每个人的潜力得到挖掘,学习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或正在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2.周到细致的生活服务,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胜似父母的关爱和如同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全校所有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无微不
期刊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谈起教师,有太多的溢美之词,园丁、蜡烛、灵魂的工程师,不一而足。人们评价一位好的教师可以说出许多优点,严谨治学、工作踏实、爱岗敬业、为人正直等。但在我看来,教师形象的第一要义应该是爱,应该是关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还能促进学生成材成人,深刻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构建的几个主要方面来讨论高效课堂的构建。从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三观”的先进性,并以罗甸为例来阐述构建高效课堂的原则。  【关键词】杜郎口模式;高效课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  2008年,一股“杜郎口旋风”吹遍神州大地,五湖四海“课改”柳绿花红。2013年7月22日至7月28日的一周时间内在杜郎口中学学习,此次学习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非学历正式学习,而且是到
期刊
“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经典诗文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首先教育的宝贵资源。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业的有力之举。教育学生弘扬民族文化,践行传统
期刊
21世纪是对话精神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正在进行从“传递中心教学”到“对话中心教学”的转换。《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研究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对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真正的教育,意义重大。那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有效对话?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营造氛围,自由
期刊
在党的十八会议上,党中央从全局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只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也才能成就他未来的发展。我校从2010年承担《传统文化重在塑人》这一课题以来,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
期刊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影响着学生行为习惯与道德素质的养成。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力图从更高层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解决我们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德育价值的进一步凸显。  一.优化育人环境,经化学生心灵  1.加强理论学习,由校党支部、教科室组织对教师进行指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