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创作和谐美妙序曲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eng1986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开启一节语文课和谐美妙的篇章,如何以巧妙手法将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中职语文教师来说不仅需要认真地研读思考,更加需要动用非凡智慧。本文从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出发,对语文课导入艺术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和谐美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如果将中职语文课堂比做一场师生共演的舞台剧,那么课文内容的导入,则是拉开这场精彩剧幕的序曲。导入是一种将学生迅速引入教学情境中的一个过程,巧妙的导入不但能够让学生很快与教师建立起一种新的互动关系,进入到一种共同学习、共同思考的和谐状态,而且能够让学生准确而迅速地把握到一节课的基调,能够客观地去对待新的知识与学习任务。应该说,好的导入会使教者愉快,学者轻松,师生同堂共济其乐融融。然而,新知导入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如何开启一节语文课和谐美妙的篇章,如何匠心独运,以巧妙手法将知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中职语文教师来说不仅需要认真地研读思考,更加需要动用非凡智慧。由此,本文从实践出发,对中职语文课堂新知导入的艺术技巧进行了全面探析。
  一、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探究意识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新知充满好奇与探究意识,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探究意识首先是从疑问开始。然而语文不同于数学,各个知识点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因果关系,面对语文知识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该如何置疑和解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无法把握课文的主题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原因所在。因此,用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与探究,有助于他们很快掌握到课文的“主调”[1]。如在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课时,可以通过问题将作者想象的轨迹进行勾画,让学生们在问题的引导中去领悟作者在展开想象时表现出的激情:天下奇观之一的长江三峡,在古代就被万人传诵,最经典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名句,可以说三峡的又一代表词就是“万重山”,因此课文题目“过万重山设想”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过三峡设想”?那么作者在穿过三峡时是如何展开想象的?是什么激发了他的想象?我们又应该如何去评价作者的这种设想?文中作者是如何将笔锋从三峡奇景转到三峡设想的?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领悟作者对万重山的设想吧!用问题导入新知,一方面会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学生们会沿着“问题”的主线去展开探究,讓探究过程彰显出其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在课文导入的过程中,帮助中职生从生动的语言文字的表象中去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与直观体验非常重要。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们勾画出一幅美而和谐的场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知语文的无限魅力,引发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2],如丝丝细雨,如潺潺流水,潜移默化地熨贴学生浮躁的情绪,享受语言与文字为他们带来的或者是优美,或者是悲壮,或者是激动,或者是豪情。如在讲《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课文时,可以先为学生们展现一个美的意境:同学们在你们生活的世界中,处处都能够感受到绿意盎然,我们的地球就是绿色的,绿色是未来与生命的象征。(这时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们展现一幅幅绿色的美景:切入西藏阿里的风光),假如说没有了绿色,那我们的世界将会是多么不堪入目。同学们看到了此时阿里的美丽景色了吗,但是在三十年前,人们却无情地将他们的生存之树亲手毁掉了(切入红柳树被毁灭的画面),而著名的女性作家毕淑敏,用她的笔写下了“离太阳最近的树”,她以深沉而平静的笔调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生命颂歌,也是一曲生命的悲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首作者用心谱写的悲歌……(与学生共读课文)。画面的反复切换给学生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伴随着画面的流转,伴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学生们的情感也随之发生着起伏变化,仿佛自己就是作者,正带着一颗悲悯的心仰望那些离太阳最近的树正逐渐远去……
  三、音乐演绎,师生共谱和谐乐章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它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中职生非常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他们在浅吟低唱中,在放声高歌中,在美妙旋律中,都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让音乐穿插于课文内容之中,给语言文字添加上动人旋律,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们往往会曲未到,心已醉。尤其是在习惯了传统的说教、讲解之法的中职生,音乐演绎的方法更能让他们于意外中收获惊喜。如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当课堂上播放出凤凰传奇的一首同名歌曲时,那耳熟能详的节奏让教师和很多学生禁不住同声哼唱,教室里立刻弥漫着一股清新之风,仿佛月色拂面,仿佛荷香扑鼻,而所有的人也好像作者一般置身于一湾荷塘之中,欣赏那安详、静谧而又优美的景色。而在学习《赤壁怀古》时,为与学生一起进行互动,教师可以先以歌唱入场: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为你们唱一首歌,这首歌词恰好是一首宋词,大家听完上半部分后,告诉老师这首词的作者、朝代和其他作品好吗?学生们都纷纷拍手称赞。当一首“明月几时有”唱到一半时,很多学生已经开始跟唱,而且纷纷地说出了词名、作者名。以歌曲做“引”,将问题贯穿于动人旋律之间,学生们都感觉这种学习其乐融融,就在他们与教师情不自禁的和唱之中,师生共同谱就的和谐乐章就此拉开序幕。
  中职语文课的导入手法众多,在此只是笔者于实践中略见一斑。然而无论是哪种方法,最为重要的是课文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相契合,只有恰当的导入,才能奏响精彩语文课堂的美丽乐章;只有艺术的导入,才能让师生合奏出一首美妙和谐的动人序曲;也只有教师匠心独运的导入设计,才能引领中职语文课堂跨入一个更加美丽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杰.以问题为导入,提高学生探究意识——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 阅读与鉴赏(上旬), 2011(12).
  [2]孙洋.适于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J].赤子,2013(23).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实行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在认识和理解上的不足,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出现了一些“面子”好看而“里子”难看的现象。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创设良好自主学习的情境,有选择地进行多样的合作学习,并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倡导自由的探究,从而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模式;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摘 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只顾串讲文言字词和句式,忽略了文言文对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功能作用。文言文教学应当去除功利化,要兼及文本分析,引领学生去感受古文言简意赅的语言,去领会古人深邃的思想,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字词;文本;分析;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实践中,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往往片面追求文言文阅读
【摘要】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是学习课文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初读课文的奠基,深入地精读感悟就很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可目前的教学中初读课文常常流于形式,甚至此处被省略,被“放手”。现状一:此处被省略现在的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初读课文的环节常常被省略。  【关键词】课文;感悟;阅读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许多语文老师上公开课喜欢上第二课时,认为第二课时才
【摘要】语文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沟通的主要方式。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成了一大教学难题。由于语言的不同,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语文更是处于停滞状态,这并不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根本就学不好语文,而是我们从事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式不恰当,应该深入了解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实际困难问题,精心设计出有利于他们学好语文的教学方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理解文章和写好文章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学习汉语文知识的最终目标
【摘要】语文是创造而不是复制,语文是自由而不是羁绊,语文需要自主而不是听从,但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进行的多是“填鸭式”教育,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丧失了语文中最基本的创造力。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学者必须在课堂上改变自己领导者的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工作。  【关键词】初中;教学;引导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开放和自主是语文美学的一种重
【摘要】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只有他们自愿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关键词】学生;活动;课堂;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老师我们总希望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人人参与,在轻松的氛围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
【摘要】我发现网络上关于这则神话的教学设计都大同小异,大部分都围绕文言文“先落实字词,之后分析共工形象,最后朗读”这样的顺序来完成。搜索关于共工的神话,发现共工的形象非常复杂,有极正面的,也有极反面的,《怒触不周山》也有很多版本,马克思指出神话的本质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认识和愿望。共工只是人们解释自然现象的一个具体化的载体。因此,我觉得我不能凭自己的喜好在学生面前去定位共工的
【摘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的魅力靠语言。富有个性的文字,总是惹人喜爱,引人入胜。那么,如何使作文的语言文采出新呢?(1)巧用修辞添神韵;(2)巧妙用词最传神;(3)化用诗文添典雅;(4)句式摇曳出神姿;(5)真情哲思传意旨  【关键词】作文语言;“文采出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的魅力靠语言。富有个性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
【摘 要】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的有效性教学是课堂上抓住“词”来理解句子、段落和文章中人物的品质,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的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写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
【摘要】教学七下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要扣住作者独特的外貌描写,带领学生品味语言,配合图片,深切体会描写的生动逼真,从而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关键词】外貌描写;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背景:多媒体运用于教学,很多时候起不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出示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等往往只是浮光掠影,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根本没有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