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 扔掉相机,自在行走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4477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到达,因为拍了一些照片,似乎就占有了彼地的美景,这是妄念和贪念。旅行者是外来户,是观察者,这种观察可能是快门式的猎取,也可以深入地体验。对我而言,就是尽量放慢脚步,放慢心态,有时候扔掉相机,多和本地人交流,去了解这里的『自然』(本真的状态,本来如是),才知道『而然』,才会行走得更自在。
  
  “自然”作为Nature的对应,被赋予“自然界”的含义,其实是现代的事。道法自然,自然是两个字,不是一个名词,指“本来如是”。可能有人是把它作Nature来理解的。那古汉语中对应Nature的词语有哪些呢?至少有两个:天、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最高境界的道,不必言说,不可言说,也没有什么可遵循,本来就是如此!
  
  1
  
  但我们生活中的“旅游”,既言说得过度,又言说得不够。旅行团的大巴上,导游是最辛苦的。他必得喋喋不休,讲风景,讲故事,讲黄色笑话,到了景点,又要掏出喇叭,叽哩呱啦地背一通课文,还要和别的喇叭比谁声音更响。而只要是三五成群的国人,免不了也是扯着嗓门高声谈笑,呼喝,即使在博物馆、文化遗址这种适合发思古之幽情的场合。
  对自然的风光,喜欢编些“神话”和“传说”,听起来,大部分的创作时间不太久远,且大多无趣、无聊。有些是瞎说,如孙悟空故里、西门庆故里,最近广东的南岭还整出一个“朱德真正故里”,欺世盗名。旅游界擅长牵强附会,无中生有,并以此为荣。
  这些是言说过度的。
  既然“天地有大美”,那就“而不言”吧?倒也不必像钟摆似的,一下子摆到另一个极端。作为精神上的终极思考,天地之大美,确实无法用言语来准确地描绘,并在时刻变化之中;作为风景,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们还是可以言说一二的。
  中国旅游的解说和导赏,是很薄弱的。文化是表皮,是等着经济上台唱戏前跑龙套的小丑。要了解一地,很多时候我更愿意找文化部门的人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顺便让他们帮我找地方府志;找动植物研究者了解本地的资源,顺便向他们借阅调查报告。
  1999年起,“生态旅游”在中国被提及,却长期被误读成“自然旅游”,把大自然仅仅作为观光之地、休闲之所、氧吧。老子说的“法天、法地”,就是说人类可从自然中得到学习和领悟。中国的国家公园、各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风景区的功能被早早地开发了,但作为学校和课堂的功能,还远远不够。生态旅游,是要在理解自然(Nature)中感受自然(本来如是的“道”)。
  
  2
  
  为什么很多国人眼中的自然仅仅是物化的自然?这要从另一个常被误读的成语“人定胜天”说起。这是曾经被用来激励民众与天斗、与地斗,叫高山低头、让大海让路的口号。
  其实“人定胜天”原义并不是“人类的力量能战胜自然”。这句话原为“人定兮胜天”,因为“天”代表“最高”, 整句话是说人心安定、和谐,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按照被误读的意思,很自然地就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看成世界的中心,超越了自然的一部分而成为主宰,可以对自然进行随意的支配和破坏。生态旅游,生态就是用来做旅游开发的资源,除了开发,别无价值。持这种心态,行动怎么会落实到真正的环保呢?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存在的看护者。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他认为大地是万物之母,是人的持久根基。人应接受大地的恩典,让事物“存在着”。只有让事物存在,人才能从事物的存在中获得自己的存在,才能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生态旅游,就应该是这么一种旅游:通过走进自然,欣赏自然,了解自然,从自然丰富多样的存在中感知自我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据说哈佛大学的某任校长,曾经让哲学家们找一句含义隽永的话刻在哲学系的楼上。哲学家们讨论后,建议把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刻上去。校长觉得不太对头,最后从犹太教经书中找了一句“人是什么?应该随时注意他”。无论我们的脚步是否踏进大自然,都可以有这样的思考。
  
  3
  
  走进大自然的旅行让人获益良多。似乎也可以再谈谈走得自然。这里的“自然”,指不刻意、不呆板、不上瘾。
  这两年,南极、北极成了旅游热点。从展示的照片看,人类还是主角,焦点还是“我去过南极”。也有人不断地去不同的地方旅行,以去过多少个国家为荣,却并没有和目的地的风景和人们有深度的交流。本质上,这和走马观花的大众旅游没什么区别,只求到达,略增谈资而已。因为到达,因为拍了一些照片,似乎就占有了彼地的美景,这是妄念和贪念。旅行者是外来户,是观察者,这种观察可能是快门式的猎取,也可以深入地体验。对我而言,就是尽量放慢脚步,放慢心态,有时候扔掉相机,多和本地人交流,去了解这里的“自然”,才知道“而然”,才会行走得更自在。
  也许,不必非得远赴印度、尼泊尔或西藏求道。所在的城市和乡村,日常生活环境,很可能都有大量被愚钝之心忽视的美,这种美如自然,也能让我们认识自我,感悟生命。也许,还可以对美丑来一个颠覆。很多人有寻找“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的梦,不满意都市生活的忙碌和机械。如果非得去云南和西藏才能找到心灵宁静,那也只是幻觉。庄子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但“处物不伤物”,不能被这样的美景和快乐拘住了,变得“只能如何”,从而丧失了流水一般的弹性和自由。
  
  4
  
  对应着热闹而浅薄的中国旅游,书店里摆满了品质相当的各种旅游出版物,书架前永远挤着一堆埋首翻阅的读者。
  我更愿意走近一些相对僻静的书架,拿起像《禅的行囊》、《寻路中国》、《楠溪江下游古村落》、 《蒙古的人和神》这类书。从科学杂志、地理杂志中,比在旅游杂志中更能找到有价值的文章和图片。从大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我增加了对目的地的了解。
  中国正式出现“旅游产业”也有三十多年了,和其他国家的发轨迹相参照,也应该到了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个性化旅游深度体验转型的阶段。近年我提倡“知游”,提倡在行走中学习,深入了解风景背后的风景,了解人,探索自我,其实不是新发明。孔子早就那么干了。最近由环保名人扎多老师带领,15天驱车4000多公里的青海之行,更坚定了我的信念。以前读过很多关于西藏的书,听过很多草原的故事,但这次走进茫茫的雪山草原,住进牧民家里,对藏文明、对游牧民族才开始有了真正的认识,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开了一条小缝的门。也惟有置身于那样的环境中,你亲身感受到牧民心中的“天地”,才可能理解他们的情感,他们对家园的爱。
  
  5
  
  有朋友想骑车去西藏,问我的意见。曾读过台湾青年谢旺霖写的《转山》,记录了他从丽江到拉萨的自行车之旅。我顺手把书借给了这位朋友。谢旺霖出发前,也曾向朋友们征求意见,但多是反对的声音。
  虽然知道我的意见不重要,但还是毫不犹豫地赞成,再加上一句提醒:要想清楚可能会碰到的困难和付出的代价,并且准备接受。婆罗洲热带雨林的原始“猎头”部落中,男子成人礼就是把十六岁的少年赶出集体,以森林为家,与飞鸟虫兽为伍。两年后,如能活着回来,自然获得了成人的资格。很多人一辈子从未尝试过孤独的旅行,那很可能是个缺失。
  其实重点不在旅行,而在人如何面对孤独。孤独迫使你面对自我。面对自我是探索自我的起点,由此走上一条向内不断深入的精神之旅。
  心中自然,才能融入广袤无际、气象万千的大自然,脚步才算是真实地迈了出去。
其他文献
硬汉·柔情  卡米拉是条狗,一条黑色间着白色斑纹的波士顿梗。只要是看过孙淳微博的人,很难不记住这个名字,因为他将卡米拉的生活点滴全都“晒”了出来:正在荡秋千高兴的卡米拉,或是秋日下忧郁的卡米拉,甚至只要看到动物的照片都会想起卡米拉,“把卡米拉打扮成熊猫的样子怎么样”……  这似乎是一种缘分。当孙淳见到6个月大的卡米拉时,它对他的意义只是哥哥孙周“过继”来的一条小狗。“孙周没有时间养,就把它送给我了
期刊
为何中国内地仅上海的外滩会与英式下午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里首先强调的是英式下午茶作为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如果没有这些故事和传奇,那么一顿丰盛的英式下午茶与写字楼茶水间的一杯机器磨咖啡加几块红宝石鲜奶蛋糕没有任何区别。  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大都由殖民时期的英人财团投资兴建,从怡和洋行到上海总会乃至香港上海大酒店集团的四大饭店及“远东第一楼”和平饭店,这些投资家和控股方不仅为建筑带来各式欧陆风情
期刊
马念慈毫无凌厉奢华的气息,她坐在面前,优雅,又很真实。她软绵绵的台湾腔里偶然会蹦出几个京味的词语,说话之间,表情与手势都很丰富。当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她明朗的笑容。    从台北到北京  马念慈本来学的是冷僻的陶瓷艺术史,研究生毕业后,她因兴趣所致决定投身时尚行业。1997年,马念慈在台湾TVBS与年代电视集团从事时尚、流行相关的媒体工作。当时,全世界的名牌,例如LV,正开始有意识地集团化与转
期刊
插图
期刊
下午3点,是吴武练的身份分界线。3点以前,他是一个企业家。手下的公司发展得很成熟,大小事务已经不用他亲自过问,于是便做一些金融投资,也权当工作了。  3点以后,他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私藏家。回到自己的家里,约上几个“藏友”,把玩分享自己收藏来的瓷器和佛像,泡在藏品里整整呆上一个下午。晚上再约上几个专家,接着聊一聊藏品的前世今生。  很多人不解一个企业家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地做企业,反倒爱玩些文弱书生爱玩
期刊
祖宾·梅塔,印度裔世界级指挥大师,他与中国乐坛的矢系由来已久,历史可以追溯到1998年张艺谋导演的太庙版歌剧《图兰朵》,当然,许多人都喜欢三大男高音演唱会,1990年第一次世界杯演唱会,就是在梅塔的大力影响下促成的。3月23日的上海音乐会,是梅塔又一次亚洲巡演的其中一站。这次率领的是他戚情最深的乐团——佛罗伦萨五月音乐节管弦乐团,原本梅塔和乐团在来上海之前是在日本巡演14场,但是在此期间遇到了史无
期刊
今年68岁的迈克·李是在世且依旧扛着摄像机的首要英国电影大师,他的新片《又一年》是其电影美学无功无过、恰到好处的延续,看完后令人眼眶一热,心里却空落落的。其美学由三点构成:1.被严格恪守的现实主义;2.演员舞台剧式的即兴表演:3.镜头运用、编剧和叙事方式上的极简主义。简单讲,就是“还原英国老百姓生活的本来面目。”他的作品总会隐隐约约令人产生某种误解,以为他在提出一些社会问题,并为此做出政治解读,但
期刊
烈日将码头烤得发烫,赤脚踩上地面,大海的热浪猛烈袭来。意大利人石坚老练有谱地登上一艘从意大利刚刚运至中国的游艇。这是片不同于意大利的海域,人海口狭长,崭新锃亮的游艇泊在斑驳陈旧的渔船中间,显得格格不入,又有些鹤立鸡群。石坚觉得这种“不合基调”的搭配别有韵味。身为全球最大豪华游艇制造商之一——意大利法拉帝集团亚洲区执行董事,他的大多数时间都泡在三亚海域这样的大海和码头。动辄数千万或者上亿的游艇是他的
期刊
2011决战高端  青蛙王子、山羊老师、赖蛤蟆赖豆……对中国孩子来说,动画片主角青蛙王子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但孩子们也许不知道,这些美丽童话的原创者——不是动漫制作公司,而是一家专业的儿童护理用品经营企业——青蛙王子集团,它拥有儿童护肤品牌“青蛙王子”品牌,同时也拥有系列动画片《青蛙王子》的著作权。  李振辉,这位来自闽南花果飘香之地——漳州的企业家,在让孩子们走进《青蛙王子》童话世界的同时,也在
期刊
如果你想了解法国高级定制男装,—定要了解最顶尖的那一种。而现在机会来了:今年十月,有“法国最高贵的男装品牌”之称的Smalto,将要在中国开启“高级定制之旅”,向中国的消费者介绍真正原汁原味法国经典男装定制工艺和流程。  让Smalto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定制男装?提起法国男装品牌Smalto,你可能既熟悉又陌生,毕竟,比起那些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欧美品牌来讲,Smalto离“耳熟能详”尚有一些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