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下,探究性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探究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之一。培养问题意识是探究性教学的良好开端。合作与交流是探究性教学所要完成的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 《科学》 探究性教学 问题意识 合作意识
课程改革后,在新课程《科学》这一学科中“探究性教学”成了《科学》课程改革的代名词,各级公开课、展示课大多采用探究性教学,这说明了探究性教学在《科学》中的重要性。在此,我谈谈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探究性教学
科学探究的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证明猜想与假设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进行检验评价,进行表达与交流。把探究法应用于《科学》教学,不仅是传授一种方法,而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总和,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未知领域的知识的方法。所谓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某种途径、手段或策略。正像毛泽东所说,要过河,就得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科学认识的目的是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因果性,对观察到的科学事实做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解释,通过科学理论对客观世界做出精确和深刻的描述。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途径,采取一定的策略。《科学》新课程就是基于以上目的,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科学》教学。因此,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思想在科学教师的脑子里应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探究性教学首先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探究方向,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种设计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的备课。这种设计是动态的,既有预设的成分,又有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成分。
首先,教师尤其要重视“生成性”问题,需要思考如何应对,绝不打无准备之仗。例如:探究影响磨擦力大小因素。用探究法进行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作出假设,学生不可能提出与课本完全相同的因素,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到。我在“探究影响磨擦力大小因素”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提出的假设有:(1)磨擦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2)磨擦力与物体的重力有关;(3)磨擦力与物体的压力有关;(4)磨擦力与物体的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5)磨擦力与物体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6)磨擦力与物体的物质种类有关;(7)磨擦力与干湿程度有关。我在设计中做到对学生的发言有所思考、有所准备。例如,在上例中对学生提出的(1)、(2)两个问题我是事先有所估计的,因为学生中存在对质量、重力和压力三个概念不尽明白肯定是有的。我就抓住时机进行讲解,通过复习使不明白的学生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这样,我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积累了第一手经验。
其次,学生的学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以问题为载体,主动积极开展思维,进行创造性的设想(允许出现错误现象)。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调查或实验,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在探究性学习过程感受和体验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产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探究性教学中通常都是从问题入手,创设一个较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探究性教学的良好开端,引题要生动、有趣,形式不拘一格。
1.培养学生敢问
有些学生怕提错问题,引起同学笑话,不敢发言。教师应设法帮助这样的学生克服惧怕心理,要鼓励学生的勇气,要说明积极提出问题是一种优秀品质,即使提出不很好的问题,也是正常的。同时,教师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对于学生提出不合适的问题不但不指责和批评,反而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消除学生惧怕、畏难等消极心理,把学生引导到积极提问的轨道上来。
2.培养学生善问
在学生敢问的基础上努力培养他们善问,善问是要求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么样算是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是在探究性教学中能围绕教师设计的、学生需要完成的有关问题;或者是有关的科学知识,但不一定是当堂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具有创新的能激发人们思考的比较“前沿”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善问”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而成的,只要抱着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就会捕捉住问题的机遇。
三、合作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主动求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加强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对话,建构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表达与交流是探究性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的体现。探究性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通常要借助小组的形式(通常4-6人)。分小组教师应根据学生数,兼顾座位、家庭住址、学生个性等有关因素。其目的是有利于同一小组学生的活动。每个小组各成员要分工合作,有活动、有记录,记录中有问题、有假设、有证据、有结论。组与组的交流时,教师应每学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作中心发言,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与交流这一环节都得到充分发挥,用他们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交流中积极参与评价,让学生知道对他人的探究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组成部分。教师还要逐渐培养学生做到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多种方式恰当地表达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能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能交换意见;懂得“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属于对待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
总之,探究性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前者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后者是以知识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科学》 探究性教学 问题意识 合作意识
课程改革后,在新课程《科学》这一学科中“探究性教学”成了《科学》课程改革的代名词,各级公开课、展示课大多采用探究性教学,这说明了探究性教学在《科学》中的重要性。在此,我谈谈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探究性教学
科学探究的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证明猜想与假设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进行检验评价,进行表达与交流。把探究法应用于《科学》教学,不仅是传授一种方法,而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总和,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未知领域的知识的方法。所谓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某种途径、手段或策略。正像毛泽东所说,要过河,就得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科学认识的目的是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因果性,对观察到的科学事实做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解释,通过科学理论对客观世界做出精确和深刻的描述。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途径,采取一定的策略。《科学》新课程就是基于以上目的,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科学》教学。因此,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思想在科学教师的脑子里应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探究性教学首先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探究方向,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种设计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的备课。这种设计是动态的,既有预设的成分,又有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成分。
首先,教师尤其要重视“生成性”问题,需要思考如何应对,绝不打无准备之仗。例如:探究影响磨擦力大小因素。用探究法进行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作出假设,学生不可能提出与课本完全相同的因素,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到。我在“探究影响磨擦力大小因素”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提出的假设有:(1)磨擦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2)磨擦力与物体的重力有关;(3)磨擦力与物体的压力有关;(4)磨擦力与物体的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5)磨擦力与物体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6)磨擦力与物体的物质种类有关;(7)磨擦力与干湿程度有关。我在设计中做到对学生的发言有所思考、有所准备。例如,在上例中对学生提出的(1)、(2)两个问题我是事先有所估计的,因为学生中存在对质量、重力和压力三个概念不尽明白肯定是有的。我就抓住时机进行讲解,通过复习使不明白的学生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这样,我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积累了第一手经验。
其次,学生的学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以问题为载体,主动积极开展思维,进行创造性的设想(允许出现错误现象)。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调查或实验,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在探究性学习过程感受和体验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产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探究性教学中通常都是从问题入手,创设一个较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探究性教学的良好开端,引题要生动、有趣,形式不拘一格。
1.培养学生敢问
有些学生怕提错问题,引起同学笑话,不敢发言。教师应设法帮助这样的学生克服惧怕心理,要鼓励学生的勇气,要说明积极提出问题是一种优秀品质,即使提出不很好的问题,也是正常的。同时,教师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对于学生提出不合适的问题不但不指责和批评,反而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消除学生惧怕、畏难等消极心理,把学生引导到积极提问的轨道上来。
2.培养学生善问
在学生敢问的基础上努力培养他们善问,善问是要求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么样算是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是在探究性教学中能围绕教师设计的、学生需要完成的有关问题;或者是有关的科学知识,但不一定是当堂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具有创新的能激发人们思考的比较“前沿”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善问”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而成的,只要抱着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就会捕捉住问题的机遇。
三、合作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主动求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加强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对话,建构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表达与交流是探究性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的体现。探究性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通常要借助小组的形式(通常4-6人)。分小组教师应根据学生数,兼顾座位、家庭住址、学生个性等有关因素。其目的是有利于同一小组学生的活动。每个小组各成员要分工合作,有活动、有记录,记录中有问题、有假设、有证据、有结论。组与组的交流时,教师应每学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作中心发言,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与交流这一环节都得到充分发挥,用他们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交流中积极参与评价,让学生知道对他人的探究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组成部分。教师还要逐渐培养学生做到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多种方式恰当地表达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能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能交换意见;懂得“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属于对待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
总之,探究性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前者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后者是以知识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