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究性教学中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m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下,探究性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探究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之一。培养问题意识是探究性教学的良好开端。合作与交流是探究性教学所要完成的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 《科学》 探究性教学 问题意识 合作意识
  
  课程改革后,在新课程《科学》这一学科中“探究性教学”成了《科学》课程改革的代名词,各级公开课、展示课大多采用探究性教学,这说明了探究性教学在《科学》中的重要性。在此,我谈谈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探究性教学
  科学探究的过程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制定证明猜想与假设的计划,进行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进行检验评价,进行表达与交流。把探究法应用于《科学》教学,不仅是传授一种方法,而且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教学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总和,是教师引导学生认知未知领域的知识的方法。所谓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某种途径、手段或策略。正像毛泽东所说,要过河,就得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科学认识的目的是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因果性,对观察到的科学事实做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解释,通过科学理论对客观世界做出精确和深刻的描述。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途径,采取一定的策略。《科学》新课程就是基于以上目的,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科学》教学。因此,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思想在科学教师的脑子里应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探究性教学首先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探究方向,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这种设计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的备课。这种设计是动态的,既有预设的成分,又有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成分。
  首先,教师尤其要重视“生成性”问题,需要思考如何应对,绝不打无准备之仗。例如:探究影响磨擦力大小因素。用探究法进行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作出假设,学生不可能提出与课本完全相同的因素,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到。我在“探究影响磨擦力大小因素”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提出的假设有:(1)磨擦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2)磨擦力与物体的重力有关;(3)磨擦力与物体的压力有关;(4)磨擦力与物体的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5)磨擦力与物体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6)磨擦力与物体的物质种类有关;(7)磨擦力与干湿程度有关。我在设计中做到对学生的发言有所思考、有所准备。例如,在上例中对学生提出的(1)、(2)两个问题我是事先有所估计的,因为学生中存在对质量、重力和压力三个概念不尽明白肯定是有的。我就抓住时机进行讲解,通过复习使不明白的学生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这样,我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积累了第一手经验。
  其次,学生的学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以问题为载体,主动积极开展思维,进行创造性的设想(允许出现错误现象)。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调查或实验,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在探究性学习过程感受和体验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产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性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探究性教学中通常都是从问题入手,创设一个较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探究性教学的良好开端,引题要生动、有趣,形式不拘一格。
  1.培养学生敢问
  有些学生怕提错问题,引起同学笑话,不敢发言。教师应设法帮助这样的学生克服惧怕心理,要鼓励学生的勇气,要说明积极提出问题是一种优秀品质,即使提出不很好的问题,也是正常的。同时,教师要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对于学生提出不合适的问题不但不指责和批评,反而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消除学生惧怕、畏难等消极心理,把学生引导到积极提问的轨道上来。
  2.培养学生善问
  在学生敢问的基础上努力培养他们善问,善问是要求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怎么样算是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是在探究性教学中能围绕教师设计的、学生需要完成的有关问题;或者是有关的科学知识,但不一定是当堂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具有创新的能激发人们思考的比较“前沿”的问题。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善问”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而成的,只要抱着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就会捕捉住问题的机遇。
  三、合作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主动求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加强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对话,建构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表达与交流是探究性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的体现。探究性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通常要借助小组的形式(通常4-6人)。分小组教师应根据学生数,兼顾座位、家庭住址、学生个性等有关因素。其目的是有利于同一小组学生的活动。每个小组各成员要分工合作,有活动、有记录,记录中有问题、有假设、有证据、有结论。组与组的交流时,教师应每学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作中心发言,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与交流这一环节都得到充分发挥,用他们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交流中积极参与评价,让学生知道对他人的探究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组成部分。教师还要逐渐培养学生做到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多种方式恰当地表达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能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能交换意见;懂得“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属于对待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
  总之,探究性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前者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后者是以知识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2009年10月份,著名教育专家张载锡老师来我校作了一场学术报告,其中谈到了中学物理教学如何改进实验可视性,增强试验趣味性,提高学习兴趣,消除学生思维障碍的问题。他认为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本质的因素隐蔽着,不易被学生认识,这给学习带来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设法使本质的东西显现出来。实践证明放大是使本质得以显现的一种途径,可以用直接放大和模拟放大的方法,从而达到实验现象“可视”的目的,消除学
2009年秋季,新课程实验工作在我省普通高中全面展开。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下面我谈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一些体会。  一、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素质  1.精湛的专业技能。  高中化学教师应注重理性思维,注重科学方法与专业技能方面的研究,注重化学知识综合技能的巩固、完善和
摘 要: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进行演示和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新课改的理念,首先提出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继而就如何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物理实验 科学素质 能力培养    1.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学科
跨世纪人才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有创造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以其合理的设计方案、验证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实验过程、直观明显的实验现象,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起着独到的作用。我们要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把它看成是化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化学实验在创造性教育中的作用进行论述。  一、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
所谓探究教学是指: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用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科学问题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实施近一年的时间内,我通过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交流研讨会,了解到在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对探究教学的涵义理解不够透彻,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如:探究的内容选择不当;创设
中学生物学教材曾多次讲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如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提到胚芽鞘,第四章第一节中“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如何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呢?教材中并没有涉及相关知识。  我们通常把维管束植物(vascular plants)区分成蕨类植物(如:铁线蕨)、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其中裸子植物(如:松、柏)及被子植物又可归纳为开花植物,被子植物又可细分为单子叶(如:稻、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从入学到毕业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发育和形成的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很关键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关键的时期。学生各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和智力等心理因素决定。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是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而且是一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结果告诉我们:两对相对独立的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纯合体亲本杂交得到的F自交后代有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但在实际问题中,如果这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或相互影响的话,F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就会有所变化。出现一些特殊的比例,让许多学生感到困惑。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把9∶3∶3∶1进行公式化的灵活运用,起到较好的效果。  1.公式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