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聪颖的突破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bull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陈人杰(2001-),男,长春市实验中学在读。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简注】
  ①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
  ②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苏东坡是一个大家。他的词,传唱大江南北;他的人生态度潇洒、豁达和直率,令人仰慕;而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的微笑,似乎他是永不过时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不分卑贱,甚至跨越古今。
  公元1056年,北宋空虚造作的文风泛滥,而苏东坡的文章,用自然的笔触来抒发自己的内心看法,恰逢主试官欧阳修不喜空虚之言,那篇文章是苏东坡对为政的基本看法,欧阳修对此篇文章的内容与风格十分赞赏,欣喜若狂,以为之必然是他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改为二卷,至此,苏东坡考中,成为进士,便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苏东坡入仕时,正值北宋的国库虚空,不够来抵御外敌,因急需变法,到了不变就要国亡的可能,王安石推出新法,但过于冒进,不听任何劝谏。面对国家的这种局面和过于激进的王安石变法,苏东坡反对,认为其变得太快,太急,民风不易改变。但神宗,急于改变现状,令苏东坡陷入了苦恼之中……皇上不计一切代价,支持王安石治理国家,推行新政,百姓民不聊生,受到新政的苦难,有资历的老臣纷纷上奏,最终纷纷辞去官职,退隐。
  新政推行不顺利,被说成“冒进”、“新进”。而苏东坡不善权谋,把天下的人都当做好人,在给皇帝上表谢恩《湖州谢上表》中发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人抓住了把柄,曲解“新进”、“生事”两个词并在神宗面前指控苏轼诽谤新法,接着御史舒亶等人与其相呼应,指责苏东坡的言行,各个小官员便跟风似的借此机会出头,都来插上一手,似乎认为能参加一件扳倒名人的大事,便可以使自己增重似的。众口难辩,苏东坡流放黄州,这就是子虚乌有的乌台诗案。
  贬官黄州。起初,他体会到无人理解的苦楚,无处辩解。但流放黄州让心魂未定的苏东坡,有了喘息的机会。在黄州,他渐渐开始探寻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考方式。为了消减心中苦闷,向好友要了一片荒地,采取当地农民的建议,开垦荒地,种植小麦,因其地势高,在东边,便自称东坡居士。自古中国文士讲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苏东坡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他的眼里,天下的无一不是一个好人,为了亲近百姓,忘却心中烦恼,开始与平民共甘苦,慰藉了当时身处困境的百姓,创作东坡饼,东坡肉等美食,过得生趣盎然。
  但东坡所种植的仍是官地,总要收回。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苏东坡决定前往沙湖买土地,在走到半道了,下雨了。途中遇雨,突然暴雨,行人驚慌躲避,但苏东坡没有躲闪,他余独不觉,对大自然的变幻,不在乎,显得淡定,对生活充满了积极的态度,不惧风雨,却在风雨中吟诗长啸,这是何等洒脱啊!东坡借这首词说,似乎告诉世人这是他的在黄州五年中一次自我突破,自我超越!
  在黄州,苏东坡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等。
  在黄州这段岁月里,可谓是苏东坡文学创作和艺术的黄金时期。
  因此,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皆可雄视千年,为宋朝所代言,被后世铭记。
  因此,黄州不再是一个困苦的流放之地!黄州而是东坡豁达的体现,是东坡思想的升华,大大展示了东坡的机智和才华。
  世事的风雨沧桑,假如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或许永远也体会不了什么叫做“也会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地方,任何事,此路行不通,转个方向,路就宽了……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沈真如(1994-),女,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  《小收煞》是一部极具民俗风情的小说,作者马步升用地道的风俗描写与方言勾勒出了一个嵌在陇东黄土沟壑里的员外村,并以马素朴、马越权父子的生活引出村子在五十年代前后“土改”“戒烟令”政策的狂潮中
摘 要:科技术语的翻译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石。本文以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大家徐光启的译作《几何原本》和李之藻的《明理探》中出现的重要术语为依据,探索明末清初时期的科技术语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对当代英语科技术语翻译有所助益。  关键词:科技术语翻译;翻译策略;影响  作者简介:王菲,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類号]
摘 要:古文是中华文化的承载物,古文英译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以“狐假虎威”英译为例,指出古文今译在翻译过程中的基础作用的同时,着重分析目的语平行文本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古文英译;狐假虎威;目的语平行文本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01  古文英译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发挥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值得我
摘 要:后现代时期的杰出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在《洼地》这一作品中论述了他关于历史发展的循环模式的观点。他认为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趋势摆脱了传统叙事的因果律和自然规律,历史并不是永远处于进步的进程之中的。这挑战了宏大叙事中的事物遵循着线性发展的规律而不断向前发展,历史永远处于进步过程中的观点。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洼地》中体现的历史循环模式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芬斯地区开垦的历史、阿特金森家
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现代性与本土化路径研究(编号:13JYA751039);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新世纪湖南长篇小说的现代性与本土化发展策略(编号:13YBA118)。  摘 要:《日夜书》是韩少功2013年发表的新作,以半碎片化的叙事模式书写了一群知青的故事。整本书类似于纪传体,塑造了陶小布、姚大甲、郭又军、马涛、马楠等复杂的人物形象,描述了这群知青在知青时代
摘 要:《喜福会》是美国华裔谭恩美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华裔母族文化和异质文化相遇而生的碰撞与兼容以及两种文化在碰撞中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艰难求索。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展现美国华裔女性勇敢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谭恩美;喜福会;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果玉(1995-),女,汉族,黑龙江五大连池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
作者简介:张男(1987.10-),女,汉,辽宁省朝阳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管理学。  [ 中图分类号 ] :I20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2-2139(2019)-29-178-02  每逢早春时节,微风和煦,万物复苏,广袤的土地陡然送别漫漫严冬,开始孕育着原始而素朴的生机。正如朝阳文学,一年一度轮转,它将根脉紧紧抓攫脚下的泥土,像棵挺拔料峭的树
摘 要:凡“书道中人”,必为“文道中人”,自古亦然。诗、词、书法、篆刻、国画之中国精品传统文化,艺理相通,皆从“传统经典”中“来”,自“时代个性”中“出”,欧阳中石语“来有所出,去见其才”,便是“继承”与“创新”也。书画同源,传承书画,从“临摹”开始,诗与书同,亦需“临摹”。  关键词:诗词;书法;出处;传统;继承;临摹;个性;创新  作者简介:范桂觉(1968-),师从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叶培贵
摘 要:在一部伟大的著作中,通常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进行一定的沉思,使读者感受到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百年孤独》巨著中,作者马尔克斯通过运用“陌生化”的艺术手法,让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一部传世著作。本文就关于“陌生化”艺术理论的相关概念展开论述,对《百年孤独》中关于“陌生化”艺术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百年孤独》;陌生化;艺术研究  作者简介:李园(1981-),女,四川南充人,
摘 要:清代孔尚任的传奇巨作《桃花扇》产生于明末清初,作者以其杰出的艺术手笔和独特的历史视角,“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巧妙地将桃花这一意象与李香君结合在一起,借桃花意象表现了李香君倾国倾城的美艳容貌,红颜薄命的悲惨命运,桃花飘零的爱情。更加反衬了李香君刚烈的性格和高贵的内在品质,令堂堂须眉名士汗颜!  关键词:《桃花扇》;李香君;忠贞  作者简介:李慧敏(1993-),女,河南安阳人,北方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