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教学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yw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探究?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说是深入探索、反复研究.对于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教学活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涵义: 1.探究性教学以师生、生生互动,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表现为师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共同探究中求知, 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变到主动状态.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探究的情境和途径. 2.探究性教学是以知识的体验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的过程化的学习.在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问题,综合分析或做出评价, 通过对知识的运用,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1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内容的选择
  科学探究是一种精神,教材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贯穿始终,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进行科学探究的机会,如:教学内容中,凡能够进行学生操作或参与的尽量改变为科学探究;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涵盖了传统教材的学生实验,部分演示实验,有教育价值、容易上手的小实验等;物理课本含有探究活动的栏目:探究、实验、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通过这些探究从而达到以下目的的内容:
  (1)探询构成科学原理的基本事实.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事实并进行归纳,就可以向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得科学原理,或获得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例如,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欧姆定律、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等.
  (2)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打破科学实验的神秘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使学生增强对科学的感悟和体验.例如,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的画面由三原色构成、把酒精滴入塑料袋加热形成气体感悟汽化现象、把碘晶体加热形成蒸汽获得升华的感性认识、手压易拉罐空瓶到水中获得对浮力的基本认识等.
  2探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能只搞结果式探究.探究式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为日后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至于探究那是前人的积累,我们通过“探究”活动来对它进行承接就可以.
  (2)避免探究步骤教条化、探究内容格式化.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虽有七个环节,但我们不必拘泥于格式化的步骤,有些探究可以只有其中一个或两个环节就可以了;有些问题只要有“大胆的猜想”即可,不必实验;有些问题只要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即可,既不用“猜”也不用“论”.对于探究的内容,教材上虽有所安排,但并不是一定要探究,它只是探究活动的一种导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开展探究活动,切勿盲目地去执行.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这是探究精神的重要表现.为了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意识,教材设置栏目:我还想知道,其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有助于理解科学、能经历过程获得体验和感悟,对于知识结构构建、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有意义.目的是让学生乐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把问题表达出来.教师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提问,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至于问题恰当与否并不是最重要,教师也无需每问必答.教师要让学生放飞思想,大胆提问.
  (4)不能把科学探究与实验等同起来,实施新课程以前的实验多以测量、验证为主,探索性实验较少,并且强调实验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会运用、更不容易忘记.着眼点仍然侧重知识,与课程标准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并不一致.有些学生实验中,学生对为什么这么做并不明白,学生没有经历猜想假设、设计实验的过程,完全是按教师讲的写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盲目操作.这不是在进行在科学探究.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科学探究不只是方法手段,也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实践精神,因此,我们在进行探究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要真正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如何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更加有效,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探究学习的灵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究性教学就不是空中楼阁,会体现它的实质.
其他文献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宗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课堂模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张扬,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避免形式主义,不让合作贬值是当下教师需要不断实践总结的.  1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著名教育家
导入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图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案例剖析了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过程中
伊瓦尔·贾埃佛(Ivar Giaever)教授是美国物理学家,1929年4月5日出生挪威的卑尔根, 并在挪威大学毕业,当上了一名专利品审查员.1954年他移居加拿大,在通用电气公司工作.1956年移民到美国,成为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名应用数学家, 1958年进入了研发中心.1958年至1970年间,贾埃弗博士从事薄膜、隧道效应以及超导的研究.并于1973年因从实验上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获得了诺贝尔物
本文阐述了在小学低年级开展故事阅读教学的意义,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如何通过故事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万事开头难,把握好几个“第一”是教好物理的关键.  1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对事物的感情色彩已经十分浓厚,好恶分明,当他对你印象好时,就会相信你,认真学习你的课,把对你的好感转化为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动力.教师首先要对自己自信,从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做学生的楷模,教师还应该与时俱进,对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娱乐明星,NBA,欧洲杯等等都要有所了解,
图1是碰撞装置的实物图,大球跟小球的质量之比为3∶1.以下只用平面图表示.  见图2,两个大球处于静止状态,给两个小球的初速度为2v0,两小球转动半周后跟两个大球发生第一次碰撞,忽略连杆的质量,根据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有  其中v1为第一次碰撞后小球的速度,v2为第一次碰撞后大球的速度.即碰撞后两球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见图3.  根据圆周运动规律,两根连杆相向运动各四分之一周在竖直位置时四个球发
笔者最近在一次物理教学研讨活动中,连续听了几堂“光的折射”(苏科版8年级上册)研究课,感触很深,课上的引入各不相同,即使是同样的素材,处理方法和出发点也不同.引入究竟应有怎样的地位与功能,怎样的引入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学与教”,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  引入1在《折射》一课,教师先播放了一个荒岛求生,叉鱼的视频.从反复叉不到鱼到最终叉到鱼.然后,请学生尝试现场叉鱼.结果学生以失败告终,教师提出,要想
通常我们在判定磁场对电流作用力方向的时候采用的是左手定则,这种方法实用且直观,然而初学者往往容易与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和右手定则相混淆,从而引起不必要的错误.笔者发现还有一种方法比左手定则更加简单、实用,现介绍给大家,供同行们在教学中参考.1 判定安培力方向的另一方法  如图1所示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有一通电直导线,试判断导线所受的安培力的方向.我们发现空间中同时存在了两个磁场,一个是匀强
2010年,我校承担了“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的“援助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西部项目青海省教师置换脱产、短期集中培训492人的培训任务。我校成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