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出版观念、审美理想、欣赏意味已逐渐移位。经典、高雅的图书产品已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通俗、新颖、时尚、娱乐性较强的消费形式却越发盛行,时尚的力量似乎难以抵挡。跟随时尚、跟踪流行,成为当今出版的风向标。
一 消费时代的阐释及其特征
“消费时代”是学术著作中的一个常见词汇,谈消费时代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消费社会。那么何谓消费社会?“就是消费成为其最主要活动的那个社会。这个社会中当然还会有其他活动,比如较少依赖物质资源的娱乐。冠名为消费社会,是因为消费成了该社会的主要特征,消费对该社会发生了支配性影响。”
消费时代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消费物质无比繁兴,精神异常低落。凡消费,必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基础越雄厚,规模越大,消费就越便利、越发达。2.欲望极其膨胀,情感日渐衰萎。市场机制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催生了人们日胜一日的强烈欲望,物欲的潮水在每一个角落翻滚涌动,四处为所欲为、兴风作浪,让你根本不知道何处是个了结。3.竞争异常激烈,享受日胜一日。
那么,消费时代的出版走向一定带有这个时代的特征。所以,消费时代的出版走向要倾向于文化的潮流化和时尚化,要倾向于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大众读者的消费需求也影响了作者的写作内容和形式。
二 时尚化是当今出版的发展趋势
新潮、合乎时宜、具有功效是大众文化需求的突出特点,也是大众文化产品的主要追求。这就决定了大众的文化消费是一种注重流行趋势和流行效果的即时性消费。一方面大众文化生产者提供的文化产品传递着某种时尚的信息,且具有共性特征。大量的复制品一旦面向大众,便会引起人们的消费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大众对某一时尚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也会促使文化生产者提高生产的积极性,两者互动,共同构成大众文化的生产消费渠道。大众文化表现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特点,同样也表现在图书的生产和消费中。现代出版技术和时代风尚刺激和带动了传统图书出版向大众文化更进一步靠拢,使自己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传播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尽量接近大众文化,符合大众文化的操作速度和内容传播。出版向大众文化主动靠拢,也使自己在大众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现代大众媒体尚未普及和形成绝对优势的环境下,传统出版的大众文化主体意识,既积极参与大众文化建设,又为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且表现出了不凡的优势。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我国的传统图书出版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传播任务,虽然许多学者在谈论大众文化时,也会带上出版文化,但他们的目光更多的是关注报刊,尤其是时尚报刊,而对图书出版的大众文化性质显然有所淡化。
消费时代给出版业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图书出版的时尚性、商业性、世俗性和娱乐性上,而这些特性在大众文化的其他媒体中表现得更加出色,更具有优势,对于图书出版则起到了消弭图书这种古老媒体的本质特点的反作用,使图书出版在大众文化市场中无利可图,少数畅销书的高利润掩盖不了多数的亏损和滞销。在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趋势下,大众出版无法与高科技的电子传媒抗衡,图书充当大众文化主要消费品的时代即将过去,大众文化的传播应让位于其他更适合于大众阅读特点的媒体文本。
三 新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全球化的需要
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整体收入大约为200亿元。其中,网络广告收入46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5亿元,电子书收入1.5亿元,网络游戏55亿元。这些收入与2009年我国书报刊总定价1077亿元相比,虽然还不算太大,可也断然不敢小觑。要知道,2006年数字出版行业总产值只是15.9亿元。据统计,中国目前手机用户4.2亿,用手机进行文字阅读的用户超过3000万;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1.3亿件。近年来,我国上网阅读率呈几何级数增长,2007年是18.3%,2008年是27.8%。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正在形成弥漫性的影响,前景之广阔远大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引领或参与这个发展趋势的主体不是出版业,而是IT业,这值得深思,更需要警醒。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信息全球化。出版业的发展不能不站在新技术发展的时代高起点上,否则将大大落伍于时代。
四 阅读时尚引领当代出版的发展潮流
社会时尚、阅读时尚影响着出版的策划心态和审美的情趣,面对时尚的诱惑和经济的催动,出版难以安于现状,于是想方设法紧跟时尚,力图走在时尚的前头。什么情书大全,什么精品快读,什么“心灵鸡汤”式的人生美文系列等,都是出版商家的至爱。
最典型的就是那些鸿篇巨制的中外名著被浓缩为几千字的故事脉络,变成了一本本手掌大小的“小精灵”,变成“面孔”时尚、俏丽的“口袋书”。缩写可以让名著从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的快餐,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大众的消费。
漫画读物具有直观、形象、轻松、有趣的特点和优势,再加上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大量动画卡通片推波助澜,“读图”几乎成了一股风行当下、风行世界的文化时尚。更有甚者,不管什么内容图书,也不管什么层次的图书,一律以图片的形式表现,即图片化,包括一些纯文字的著作也不例外,同样被图解化为一张张直白的图片。深刻的文字通过轻快的图画得到详解,这样更适合现代人的浅阅读习惯和生活节奏。
明星的著作也成了出版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跟着热播的影视剧出书,成为出版界另一个赚钱的卖点,似乎只有时尚化操作才能流行。爱情、秘史、案件、社会内幕构成了大众喜好的固有题材,作者的工作就是将它们编成符合大众心理和欣赏习惯的故事以供大众消遣娱乐。
以上种种表现都是消费时代出版时尚化的走向趋势,之所以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所推崇,是因为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元素,流行、时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浅显易懂、轻松、好读,满足当下人们快餐式的浅阅读。那些蕴藏在出版背后的对商业利益的追求是出版时尚化产生的强大动力。伴随着时尚化的进程,出版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一点也不含糊,出版会着眼于一个个“热点”“卖点”“动情点”和“经济增长点”,热衷于迎合“流行”、迎合“时尚”。另一方面,读者的消费需求又反过来影响作者的写作内容和形式,这中间的商业利润成了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指南针。在促进出版大众化、普及化的同时,也使得高雅出版、经典出版日渐走出大众视野。对于市民大众来说,通俗易懂、浅显时尚的图书更贴近他们的具体感受和经验,能满足他们现实的消遣、娱乐,使得他们习惯于避开那些沉重的经典文本,流连于通俗浅显的时尚图书而乐不知返。
不管是“出版快餐化”“出版娱乐化”,还是“出版图书化”,或许是出版物适宜出版市场、迎合出版市场的一种招数、一种表现形式,也或许是出版业开拓市场的一种探索,人们的时尚需求,对于出版来说,是一块巨大的“面包”。出版不光要迎合读者的需求,还要对读者阅读兴趣倾向进行科学的引导。同时,书籍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深化度的传播载体,需要承载更多的思想内涵。
五 结语
迎合大众健康的阅读情趣,制造大众健康的阅读热点,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降低图书出版人的理想操守而一味地媚俗、庸俗、低俗,把自己完全沦为大众文化的傀儡或庸俗、低俗的教唆者,以为这样就能讨得读者们的好评,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值得欣慰的是,出版界已经认识到这种倾向的危害性,这种无极限的世俗倾向在正规的图书出版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只要读者有需求,抵制“三俗”的思想观念就不应放松,图书出版只要不放弃大众文化,就应该自觉地成为大众文化健康的领头羊,而不是成为盲目跟随大众文化的迷途羔羊,更不应该成为大众文化的杀手。只有这样,消费时代的出版才能不断赢得读者的景仰和信赖。
一 消费时代的阐释及其特征
“消费时代”是学术著作中的一个常见词汇,谈消费时代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消费社会。那么何谓消费社会?“就是消费成为其最主要活动的那个社会。这个社会中当然还会有其他活动,比如较少依赖物质资源的娱乐。冠名为消费社会,是因为消费成了该社会的主要特征,消费对该社会发生了支配性影响。”
消费时代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消费物质无比繁兴,精神异常低落。凡消费,必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基础越雄厚,规模越大,消费就越便利、越发达。2.欲望极其膨胀,情感日渐衰萎。市场机制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催生了人们日胜一日的强烈欲望,物欲的潮水在每一个角落翻滚涌动,四处为所欲为、兴风作浪,让你根本不知道何处是个了结。3.竞争异常激烈,享受日胜一日。
那么,消费时代的出版走向一定带有这个时代的特征。所以,消费时代的出版走向要倾向于文化的潮流化和时尚化,要倾向于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时。大众读者的消费需求也影响了作者的写作内容和形式。
二 时尚化是当今出版的发展趋势
新潮、合乎时宜、具有功效是大众文化需求的突出特点,也是大众文化产品的主要追求。这就决定了大众的文化消费是一种注重流行趋势和流行效果的即时性消费。一方面大众文化生产者提供的文化产品传递着某种时尚的信息,且具有共性特征。大量的复制品一旦面向大众,便会引起人们的消费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大众对某一时尚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也会促使文化生产者提高生产的积极性,两者互动,共同构成大众文化的生产消费渠道。大众文化表现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特点,同样也表现在图书的生产和消费中。现代出版技术和时代风尚刺激和带动了传统图书出版向大众文化更进一步靠拢,使自己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传播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尽量接近大众文化,符合大众文化的操作速度和内容传播。出版向大众文化主动靠拢,也使自己在大众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现代大众媒体尚未普及和形成绝对优势的环境下,传统出版的大众文化主体意识,既积极参与大众文化建设,又为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且表现出了不凡的优势。
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我国的传统图书出版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传播任务,虽然许多学者在谈论大众文化时,也会带上出版文化,但他们的目光更多的是关注报刊,尤其是时尚报刊,而对图书出版的大众文化性质显然有所淡化。
消费时代给出版业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图书出版的时尚性、商业性、世俗性和娱乐性上,而这些特性在大众文化的其他媒体中表现得更加出色,更具有优势,对于图书出版则起到了消弭图书这种古老媒体的本质特点的反作用,使图书出版在大众文化市场中无利可图,少数畅销书的高利润掩盖不了多数的亏损和滞销。在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趋势下,大众出版无法与高科技的电子传媒抗衡,图书充当大众文化主要消费品的时代即将过去,大众文化的传播应让位于其他更适合于大众阅读特点的媒体文本。
三 新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全球化的需要
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整体收入大约为200亿元。其中,网络广告收入46亿元,互联网期刊收入5亿元,电子书收入1.5亿元,网络游戏55亿元。这些收入与2009年我国书报刊总定价1077亿元相比,虽然还不算太大,可也断然不敢小觑。要知道,2006年数字出版行业总产值只是15.9亿元。据统计,中国目前手机用户4.2亿,用手机进行文字阅读的用户超过3000万;计算机显示器、阅读器1.3亿件。近年来,我国上网阅读率呈几何级数增长,2007年是18.3%,2008年是27.8%。这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正在形成弥漫性的影响,前景之广阔远大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引领或参与这个发展趋势的主体不是出版业,而是IT业,这值得深思,更需要警醒。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信息全球化。出版业的发展不能不站在新技术发展的时代高起点上,否则将大大落伍于时代。
四 阅读时尚引领当代出版的发展潮流
社会时尚、阅读时尚影响着出版的策划心态和审美的情趣,面对时尚的诱惑和经济的催动,出版难以安于现状,于是想方设法紧跟时尚,力图走在时尚的前头。什么情书大全,什么精品快读,什么“心灵鸡汤”式的人生美文系列等,都是出版商家的至爱。
最典型的就是那些鸿篇巨制的中外名著被浓缩为几千字的故事脉络,变成了一本本手掌大小的“小精灵”,变成“面孔”时尚、俏丽的“口袋书”。缩写可以让名著从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的快餐,以最快的速度满足大众的消费。
漫画读物具有直观、形象、轻松、有趣的特点和优势,再加上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的大量动画卡通片推波助澜,“读图”几乎成了一股风行当下、风行世界的文化时尚。更有甚者,不管什么内容图书,也不管什么层次的图书,一律以图片的形式表现,即图片化,包括一些纯文字的著作也不例外,同样被图解化为一张张直白的图片。深刻的文字通过轻快的图画得到详解,这样更适合现代人的浅阅读习惯和生活节奏。
明星的著作也成了出版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跟着热播的影视剧出书,成为出版界另一个赚钱的卖点,似乎只有时尚化操作才能流行。爱情、秘史、案件、社会内幕构成了大众喜好的固有题材,作者的工作就是将它们编成符合大众心理和欣赏习惯的故事以供大众消遣娱乐。
以上种种表现都是消费时代出版时尚化的走向趋势,之所以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所推崇,是因为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元素,流行、时尚;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浅显易懂、轻松、好读,满足当下人们快餐式的浅阅读。那些蕴藏在出版背后的对商业利益的追求是出版时尚化产生的强大动力。伴随着时尚化的进程,出版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一点也不含糊,出版会着眼于一个个“热点”“卖点”“动情点”和“经济增长点”,热衷于迎合“流行”、迎合“时尚”。另一方面,读者的消费需求又反过来影响作者的写作内容和形式,这中间的商业利润成了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指南针。在促进出版大众化、普及化的同时,也使得高雅出版、经典出版日渐走出大众视野。对于市民大众来说,通俗易懂、浅显时尚的图书更贴近他们的具体感受和经验,能满足他们现实的消遣、娱乐,使得他们习惯于避开那些沉重的经典文本,流连于通俗浅显的时尚图书而乐不知返。
不管是“出版快餐化”“出版娱乐化”,还是“出版图书化”,或许是出版物适宜出版市场、迎合出版市场的一种招数、一种表现形式,也或许是出版业开拓市场的一种探索,人们的时尚需求,对于出版来说,是一块巨大的“面包”。出版不光要迎合读者的需求,还要对读者阅读兴趣倾向进行科学的引导。同时,书籍作为一种最古老的、深化度的传播载体,需要承载更多的思想内涵。
五 结语
迎合大众健康的阅读情趣,制造大众健康的阅读热点,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降低图书出版人的理想操守而一味地媚俗、庸俗、低俗,把自己完全沦为大众文化的傀儡或庸俗、低俗的教唆者,以为这样就能讨得读者们的好评,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值得欣慰的是,出版界已经认识到这种倾向的危害性,这种无极限的世俗倾向在正规的图书出版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只要读者有需求,抵制“三俗”的思想观念就不应放松,图书出版只要不放弃大众文化,就应该自觉地成为大众文化健康的领头羊,而不是成为盲目跟随大众文化的迷途羔羊,更不应该成为大众文化的杀手。只有这样,消费时代的出版才能不断赢得读者的景仰和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