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特色的路上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ufl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合校以来,学校在继承传统、整合资源、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确立了“充分体验、尽情展示、享受成功、完整育人”的特色创建目标,提出了以“学戏曲,学做人,体验幸福人生”的戏曲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在继承中创新
  如何让学校的戏曲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校认真学习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并最终将目光集中在了教师队伍上,2010年9月,学校组织老师初步汇编了《京剧艺术校本教材》。经过一段实践,发现所汇编的教材,只是突出了京剧知识和唱演能力的传授,而忽略了课程的活动性与综合性。2010年11月,笔者专程拜访了鲁中戏迷俱乐部的王海燕、陈国安老师。继而对学校开发戏曲教育的条件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编写了第二稿。出版了《戏曲小舞台人生大舞台》校本教材。为保障戏曲教育顺利开展,两年来,学校完善了戏曲活动场地形体房的建设,添置录音机、音响设施、戏曲道具、服装等,已投入10万余元。以后将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在创新中发展
  在操作实践中,学校以教材为本,在“唱曲、演戏、品韵、做功”方面全方位推进,在新课程实施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唱“曲” 校本课是教学戏曲唱段的首个阵地。在校本课上,由学校的德育校长亲自挂帅,作为专职戏曲教师,按不同的年段普及教唱不同的戏曲曲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级部由易到难,选择曲目。学校还购买了精美的视频对全校老师开展讲座,特别加强了班主任的培训力度,平日里戏曲老师对待任务“零起点、高标准”,每教学一首曲子,自己先模仿学唱,而后再进入课堂教给学生。在每周的周三课外活动中,聘请校外戏迷票友到校指导优秀特长生的练唱,提升戏曲教育空间。
  演“戏” 音乐课和班队课上,带领孩子们上台表演,亲身体验。体育课上,渗透一些京剧基础动作。老师们还利用节假日常常带领小演员们参加社会活动,比如进社区、到福利院演出,为社区老人、退休老教师表演,与票友联谊,形成了“老少同台献艺”的热闹场面。同时学校课间操,全体学生同做别具一格的《京操》,把京歌《精忠报国》作为主旋律,将学生的形体训练和爱国情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011年7月,为国家体育局组织的,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蹴鞠夏令营学员进行了现场表演,学校长达2个小时的戏曲汇演赢得了阵阵喝彩和掌声。
  品“韵” 在学唱、学演戏曲的过程中,学生还对戏曲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学校开展一系列“品味戏曲”活动。把书香校园和戏曲教育结合起来,在戏曲课上,老师挑选出一段浅显易懂的念白,细品其中韵味,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念白方式,念一幅对联或一首古诗,模仿感受念白的韵律美。语文和思品课上,教师结合教材讲一些名家事迹,学生从中学习到应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
  做“功” 美术老师引导学生在京剧脸谱上大做文章,发动各中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脸谱,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活动。戏曲老师还利用活动课在中高年级开展了“课题研究”大搜索行动,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和确定课题。如:戏曲历史研究、京剧脸谱分类、京剧流派研究、戏曲唱词研究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学校还指导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设计研究方案,自主开展调查、访问、参观、考察等学习活动。研究活动中,学生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使他们增加了实践机会,拓宽了学习领域,改变了学习方式。
  在发展中提升
  创造性地传承民族文化 教育呈现给孩子的是什么,孩子就学习什么。戏曲进课堂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知道戏曲是什么,或者会哼唱几段,而是将一种文化思维、一种意识理念传递给学生,要让学生领会戏曲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从而吸收祖国优秀历史文化中的丰富营养。有人说如果把周杰伦和梅兰芳放在一起让孩子选择,孩子绝不会选择梅兰芳。那么教师的使命就是既要让孩子喜欢周杰伦,也要了解梅兰芳。
  个性化地彰显有效教育的校本特色 学校分析了戏曲文化的育人作用,主要分为文学艺术陶冶人、历史故事感染人、主人翁精神塑造人、爱国主义激发人这四大方面。每一台曲目的背后均有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贵妃醉酒》《铡美案》《智斗》《马大宝喝醉了酒》等,主人翁千变万化的性格、大师台前幕后勤学苦练的精神、革命志士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豪迈,无不感染塑造着孩子们的人生,教会学生分辨世态百象的真善美、罪恶丑。
  活动式课程实施、多元化结果评价 本着“淡化分数、注重参与”的原则加以开展。鼓励班主任在班级组织学生自评、互评;由大队部进班级检查、测评;邀请家长帮助、引导。学生的制作、上课的表现、参与的积极性、合作的能力、演唱的效果构成多元化评价的内容,促进了京剧戏曲教育的实施,有力地辅助了理想课堂的建设进程。
  “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戏曲,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热爱身边的艺术、身边的人,进而能够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精彩演绎”是学校长久的教育愿景,也是教育给孩子们最真挚、最实用的人生财富。
  (作者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桓公小学)
其他文献
教学任务再重要,也必须为育人服务,尽管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但是教师不应该放弃好的育人细节,否则,就显得教学基本功不到位了。教师不能适时抓住时机进行教育教学,除了受学科教学逼迫之外,还与学科之间森严壁垒、不许科任教师随意跨越界限有关。  2014年,媒体报道了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教师把小学10多门课程整合成5门课来教学。这一做法是对传统教育改革迈出了一大步。但在孩子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的过程中,母语扮
胡承勇,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洛阳市东升第二中学校长,国家级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十大名校長,先后获得河南省依法治校先进个人、洛阳市教育系统模范工作者、洛阳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洛阳市优秀教师、洛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洛阳市优秀专家,其优质课、论文、课题等多次获省、市一等奖。  古老的河洛大地,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河洛地区古代文
人们常常将幼儿比喻为祖国的花朵,而教师则为辛勤的园丁,默默地灌溉,细心地滋养,期待着花开。但我认为花开虽美,却不能急于求成,而是需要静心等待,等待并不是撒手不管,花朵们需要的养分还是要给予的。  诗人纪伯伦曾说过,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这首诗歌对我的感触很深,我们不应用成人看待事物的眼光限
磨课,是教师专业提升的有效路径。每一名教师,每一次磨课,都是寻找深入儿童心灵的秘密通道,都是寻找适合儿童的语文课堂的过程。  目标确定——咬定青山不放松  什么样的教材都能给我们提供可挖掘的资源,这就需要老师智慧地去把握文本。如在《夕阳真美》一课集体研磨时,老师们发现,这篇教材语言优美,内容丰富,可教给孩子的东西非常多。一位老师制定如下目标:能够自然、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通过课文语言材料,理解省略号
编者按: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从四大名著到数学医学,从书法绘画到建筑水利……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如至圣先师孔子,抗倭名将戚继光,自强不息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云……他们的美德,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的民族英雄气节,无一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正处于积累知识、思
深圳市乐群小学坐落于大鹏湾畔,梧桐山下,盐田港后方陆域。学校于1921年由爱国华侨吴维杰先生捐资创办,始名“乐群学校”。而今,学校精心构建“融合课程”,打造生态教育,光荣跻身于全国绿色学校先进单位、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中国软式垒球试验学校、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深圳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行列,并成功注册为国际生态学校,被评为全国绿旗荣誉校,被市民誉为“身边的好学校”。  10月11日,《教育》记
教育有大思想和小思想之分。  所谓小思想者,追求短期的、利己的、违背教育规律的发展。教育的超级航母,就是小思想者对于教育的真实解读。学校做大、做强,打着教育的旗号,一切以“利”当头。这样的教育思想是小思想,发展的结果只能是功利化的应试教育。  教育的小思想,只是打着教育的旗号,不以发展人为目的,违背教育的规律,采用分段式的教育方式,各人只顾各人眼前的一点利益。小学做做做,初中考考考,不问学生是否有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想取得好的成绩还得在课堂40分钟上下功夫。当前,先学后教已经成为课改共识。后教环节作为课堂重心,其功能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幸福、愉悦。这就要求教师课改不能简单地只改教学的顺序(先学后教),更重要的是提高后教的技巧,切实把后教环节掌握好、落实好。为突破后教环节,山东省武城县第五中学把赛课当作工作常态,作为落实新课改的坚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它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智力發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人的生长、发育及其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齐贤镇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本镇幼儿园的生源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外来人口子女在幼儿园的比率一年比一年高。大多数外来务工人
任教23年来,揣着一份热情,为教育绽放青春的斑斓;带着一份执着,在平凡的岗位上放飞似水年华;凭着一份睿智,打造乡村教育名片——他就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诗教先进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泾口镇第二中心小学校长韩建伟。  韩建伟说:“作为一名出生在农村,工作在农村的小学校长,我最大的心愿是安安静静办学,踏踏实实做事,在我所任职的学校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  坚守乡村甘寂寞  1992年,19岁的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