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马币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是一种草食性家畜,早在4000年前即被人类驯服,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因此,马与人类的关系十分亲密,是任何家畜所不能比拟的。被誉为“中华文化之源”的《易经》称“乾为马”,我们祖先们将马等同于纯阳的“乾”,视马为刚健、明亮、热烈、升腾、高昂、昌盛、发达的象征。由于马在中国人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各种宝马名驹备受我们的祖先追捧,因此在从古至今的许多建筑、图书、服饰、器物、印章上都留下了不朽的造型。在作为财富象征的钱币上自然也可以寻觅到马的踪迹。
  铸有骏马图案的钱币,最著名的当属古代新疆地区铸造的“和田马钱”。公元1世纪—3世纪,我国新疆地区铸行了一种有汉文和佉卢文字的“汉佉二体钱”。此钱圆形无孔,一面中央有匹形象生动的马形图案,四周有一圈少数民族文字;另外一面似为汉文篆字,字迹不清,有释读做“元”字者。因这种钱币大多数发现于新疆和田地区,故又名“和田马钱”。此钱用打压法制造而成,钱分大小两种,大钱重廿四铢,外径24毫米,重8.3克(图1、2);小钱重六铢,外径22毫米,重5.3克。和田马钱目前发现数量不多,较为珍罕。据专家考证,“和田马钱”是“希腊文化通过印度传入于阗(即指新疆和田一带),同原来已存在的中国文化相结合,而产生了这种钱币”。“和田马钱”是中西货币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展现了我国西域货币的独特风采,是古代丝绸之路货币的一颗灿烂明珠。
  和田马钱虽然闻名遐迩,但据史籍记载及出土实物研究,和田马钱还不是我国最早铸有骏马图案的钱币。早在和田马钱铸行前约200年,西汉王朝的汉武大帝就铸造发行了我国最早的马币——“白金三品”之马币,并将来自西域的“汗血宝马”宝马图案印铸于白金马币上。
  西汉武帝即位后,由于连年征伐,开拓疆土,国家财政空前困窘,其中军费开支最为庞大,同时中央政府与拥有大量财富的诸侯们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于是汉武帝听从张汤的建议,进行货币改制,铸造“白金三品”货币,解决财政危机,弥补用度不足,并以此来削弱诸侯实力,强化中央集权。“白金三品”始铸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此事在《史记·平淮书》《汉书·食货志》中均有记载:“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造钱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是时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银锡。”“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白撰’,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復小,椭之,其文龟,直三百。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重如其文。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犯者不可胜数。”


  根据史籍记载,“白金三品”是以银锡铸造的铸有龙、马、龟图案三种货币的总称。这三种货币形态各异,其中龙币为圆形,马币为方形,龟币为椭圆形。从出土实物看,“白金三品”马币形状约为正方形,重20克左右,边长30毫米左右,厚2毫米左右。正面是一马纹图案,这匹马挺胸昂首,三蹄着地,一蹄抬起,神采奕奕、气势昂然(图3)。现今发现的“白金三品”马币多为铅质或陶质,钱背略凹,有一个5×5毫米的方形戳记,戳记铭文为“少”字(图4),一般认为“少”为“少府”之意,标明这类钱币是由西汉王朝掌管皇室财政、铸钱的机构“少府”统一铸造的。《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10年增刊有文章披露,2007年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了一枚银质的“白金三品”马币,经化学检测,其含银量达86.65%。银质马币背面无文饰。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根据史书记载“白金三品”是以银锡铸造的,因此“白金三品”银质马币是当时真正的“白金三品”马币,出土或民间发现的铅质、陶质的“白金三品”马币都不过是仿造的殉葬品或当时民间的伪造品。
  据专家考证,“白金三品”马币上昂首阔步的“马”即是我国史书记载的神秘的“汗血宝马”。“汗血宝马”又叫阿哈尔捷金马,在我国又称天马、大宛良马,属热血马,原产地为北部欧亚大陆的土库曼斯坦。汗血宝马通常体高1.5米左右,体型饱满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灵优雅,体形纤细优美,再衬以弯曲高昂的颈部,勾画出它完美的身形曲线。汗血宝马具有无穷的持久力和耐力,它非常耐渴,即使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一天也只需饮一次水,因此特别适合长途跋涉,是长距离的骑乘马,也是跳跃和盛装舞步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汗血宝马”不但能日行4000公里,更会从肩膀附近前脖部位流出像血一样的汗液。“汗血马”的得名源自于张骞。《史记·大宛列传》载: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报告说:“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故在中国,两千年来这种马一直被神秘地称为“汗血宝马”。张骞的报告,令汉武帝对汗血马充满向往,梦想能够得到它。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西极天马之歌》咏之, 歌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为获得大量汗血马以改良国内马的品质,汉武帝派出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谁曾想大宛国不仅不肯交换,还劫杀汉使,抢夺了金马。汉武帝大怒,两次派大军西征大宛,最后大宛国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从此汗血马源源进入中国。由于汉武帝的珍爱,因此在汉代“汗血宝马”备受追捧,在当时创作的壁画、雕塑和器皿上常常可以发现它优美的身影。据考证,出土于我国甘肃武威雷台的威武、彪悍的铜奔马,就是根据西域汗血马的形象创作的。在著名古籍《史记·大宛列传》和《淮南子》中都记载有关于“汗血马”的传奇故事。在我国民间,对“汗血宝马”有着更为丰富和神奇的传说,甚至产生了“马生两翼”“天马行空”“飞黄腾达”的神话传说,流传广泛。


  汗血马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曾兴盛上千年。2007年7月,土库曼斯坦尼亚佐夫总统赠送给我国领导人一匹“汗血宝马”,“汗血宝马”再次出现在中国公众面前,成为了“中土两国和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其他文献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执行货币本身的各项职能,为我国的经济生活服务,它既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国力的体现,又是反映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品。我国自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至今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人民币的发行,在我国货币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是随着时代变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更新的,所以人民币有着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  第三套人民币是
期刊
谈及青铜乐器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地位,其实是个比较尴尬的话题。一方面,相较于其他类别的青铜器,青铜乐器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并不多;另一方面,价格没有青铜礼器那样引人瞩目,之前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兮甲盘之类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而青铜乐器很少有这样的价值加成,价格最高往往是成组的青铜编钟,但和礼器的价格比起来,价格差距之大还是很明显。不光青铜乐器,放眼整个国内青铜器市场,可以说都是有保留的。目前,出于保护地
期刊
宋代绘画是中华绘画的最高峰,期间著名画家有范宽、李成、郭熙、王诜、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山水画大家,李公麟等人物画大家,创作了千古名作《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等风俗画大家。宋代绘画突出的成就是文人画理论的提出、奠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大文豪苏轼、米芾等人,文人画在技法上以水墨写意为主,注重表达性情、意气,讲究文化修养,追求自然含蓄的意境,与拘泥形似的画工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后的元四家将文人画继承发扬
期刊
陕西省澄城县博物馆馆藏拴马桩主要来自澄城各乡村,除少量元代的,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桩头尤以狮形为多,也有猴、鹰和人驭动物等造像。拴马桩作为渭北特有的一个文化符号在我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民间石雕艺术的奇葩。本文就館藏拴马桩的造型特点进行逐类分析,探索其文化内涵与地域审美关系,找出其发展规律,以启迪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澄城位于陕西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属关中平原向陕北黄
期刊
张崟(1761—1829),字宝岩、宝崖,号夕庵、夕道人、夕庵住持、自皈依室主人、自皈依学人、观白居士、樵山外史、樵山樵隐、香醉山中人、且翁、铁瓮城东蛰叟,丹徒(今镇江市)人。工山水、花卉、竹石、佛像,尤长画松。画风出入文沈,远涉宋元,得其苍秀浑噩之气。乾、嘉之际,畫坛风靡娄东一派,而张崟力追北宋大家,独树一帜,一生作品用墨浓郁沉厚,多以真山真水为题,描绘大自然的锦绣风光,是“京江画派”的开派人物
期刊
2017年9月26日,法国媒体《欧洲时报》报道称,Primardeco拍卖行披露,乾隆皇帝一枚玉玺“乾隆宸翰”日前在图卢兹以98万欧元(约771万人民币)拍卖成交,若算上手续费最终高达122.5万欧元,而买主是位中国人。我也想简单谈谈中国古代皇帝的玉玺。  玺,就是印信、印章。先秦时期无论尊卑,起初皆可用玺。《月令》曰:“固封玺”,《左传》曰:“季武子玺书追而与之”,这是诸侯大夫之印,皆可称作玺。
期刊
当今誉满海内外集邮界的《甲子邮刊》+《集邮快讯》=黎泽重。这两大充满活力、吸引眼球的集邮文化标签,是我国集邮文化宣传大师、全国集邮联会士、年届九十的集邮家黎泽重先生创造的知名品牌和30多年精心耕耘的成果,作为集邮文化传递和集邮信息的交流平台,为推动、发展我国的集邮文化事业走向繁荣,建树了有目共睹的篇章。有关黎泽重先生为集邮辛勤劳作的事迹,已在海内外许多媒体见诸报道。归纳邮界对“一刊一讯”内容的评价
期刊
前段时间,福建省记者协会原副主席饶尚豪先生给我寄来一份《福建老年教育》副刊《秋圃繁英》,打开一看,原来是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金秋画院名誉院长谢道勇先生的书法艺术专刊。拜读完福建省文史研究馆著名画家温心坦、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吴荣标为其写的书评,以及谢道勇先生自叙多年习书的心得感悟,尽管只见作品而未曾谋面,但其书法艺术探求之俯仰成趣、随心自在的品格,却深深打动着我。  谢道勇先生自学生时
期刊
明代的青花瓷画题材十分丰富,但其中表现男女之情的品种似乎并不多。除了赤裸裸的“春宫图”,最容易识别的类似题材或许是“鸳鸯莲池图”(图1—图4)。在自然界,莲花以纯洁闻名,鸳鸯以出双入对出名,一对鸳鸯在莲池中相向而视,恰似有情人之间的倾心相慕。故“鸳鸯莲池图”在中国文化中就成了男女纯洁之情的象征。  早在元代时,“鸳鸯莲池图”就是青花瓷器纹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明代前期,这个纹样仍然十分常见,但嘉靖之
期刊
在“门派”众多的中国画坛上,“扬州八怪”绝对是清代画派中,风格水准都最为凸显的艺术流派之一。 一个时代流派画风的完美形成,它决不是草率轻易和偶然的。 “扬州八怪”的八位杰出画家, 他们真挚的艺术心灵沟通、画风格调、人生阅历、笔墨修养以及思想内涵的个性化统一,这些都是架起他们之间最最完美的艺术桥梁!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别号甚多,有懊道人、木头老子、裏善、中洋、中洋氏、墨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