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有真气傲自然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3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门派”众多的中国画坛上,“扬州八怪”绝对是清代画派中,风格水准都最为凸显的艺术流派之一。 一个时代流派画风的完美形成,它决不是草率轻易和偶然的。 “扬州八怪”的八位杰出画家, 他们真挚的艺术心灵沟通、画风格调、人生阅历、笔墨修养以及思想内涵的个性化统一,这些都是架起他们之间最最完美的艺术桥梁!
  李鱓(1686—1762?)字宗扬,号复堂,别号甚多,有懊道人、木头老子、裏善、中洋、中洋氏、墨磨人、苦李、滕薛大夫等等;江苏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官山东滕县知县,是“扬州八怪”为数不多的“朝廷命官”(“八怪”多为布衣),一生经历坎坷多变!
  李鱓善书通诗精画,能山水。早年花卉(花鸟)敷色清丽美艳,笔致极工。后画风遽变,笔墨色润淡逸风雅,高古不群,气息可人。李鱓早年画名初显,于康熙五十三年供奉内廷,为蒋廷锡入室弟子,是“八怪”中唯一供职于康熙帝身边的宫廷画家。其画风笔墨传高铁岭(其佩)法。由于李鱓打小骨子里就不喜受“紧箍咒”式的宫廷绘画约束,认为绘画艺术如果这样子画下去,可能笔墨将会“窒息”而死,故一心想离开!在外人看来,能在“宫廷”内奉帝王画画,并且还能拿到“固定俸银”,这等“人上人”的绝佳美差,前途无量。然而,个性不群的李鱓,还是决定离开“死气沉沉”的皇家画院。


  李鱓离开宫廷后,回到了久别重逢的秀美家乡——兴化。业以卖画为生,多与画友郑夑、李方膺、黄慎交厚。常聚一起盘桓书画,诗酒唱还。李方膺当年还乡途经扬州,就曾与李鱓、郑夑共磋画艺,并共同一起合作过一幅《三友图》佳作,时乾隆乙亥,也就是乾隆二十年(1755)。板桥题诗以记其盛“复堂奇笔画老松,晴江干墨插梅花。板桥学写风来竹,图成三友祝何翁”!(原常州何乃扬藏。《郑板桥集·补遗》著录)足见他们之间交往莫逆!
  李鱓自识画境甚高,记得曾作《倪黄高境图》(南京博物院藏)就题有“倪黄高处无人识”句,亦对倪云林、黄大痴绘画笔墨的高度认知。“四君子”中的梅花,复堂所绘不多。其所制《梅花图》有题十分打趣的诗句:“不学元章与补之”。就是认为绘画不能学死开创一代米家山水的米芾、南宋画梅大家扬补之的东西。反过来说,是不能学死,而并非不能不学。(李鱓这幅《梅花图》画作,为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从“扬州八怪”书画年表识,其当时还在滕阳为官,乃于寓斋作,共计《花卉》十二开)
  李鱓的画路还是很宽的,对于“指画”的笔墨内涵,由于深得高其佩真传,故而驾轻就熟,艺术造诣还是很深的。其在61岁作指墨《蕉鹅图》,就是于“平山草堂”醉后写之的一幅笔墨传神的经典妙作。关键妙就妙在“醉后”两字,“醉中”笔墨无拘无束,“醉后”笔墨可出奇品!(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藏。见《扬州八怪画集》)
  李鱓绘画作品流入日本的很多,如其早年33岁所作《设色花卉》册,就流入日本人东淘舟次手中。风格画得较为精工,敷色清丽可人。见《定静堂藏中国明清画图录》。“扬州八怪”个个秉性高傲,不与流俗同弊。李鱓虽做过“县太爷”,然当时山东滕县地域贫瘠。加之李鱓清正廉明,是个不折不扣的清官和一介文士。别说“搜刮”百姓,就是一些人送真金白银给他,他都会严厉拒绝。故而,他的生活十分清贫,有时只能靠自己微薄的官俸来养家糊口,他认为这样做人很踏实!幸好索画的人很多,经常能卖出不少字画来贴补家用,总算日子过得还算平稳和正常。这就是李复堂的傲然风骨。42岁作于湖州道中的一幅《土墙蝶花图》便可看出画家内心世界复杂的心境。诗句曰:“墨从今贱作墙堆。”你看看,书画作品如此“轻贱”,反映出当时画家作品,根本不受人重视,“贱”的也只能堆放在墙的一角了。贵为“八怪”之一鼎鼎大名的李复堂,都道出胸中如此肺腑之言,更何况那些毫无名气的区区之辈呢!(南京博物院藏。《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五册著录。《南京博物院藏画集》下。《扬州八家画集》)
  43岁的李鱓于春岁曾作《写生花卉》八开,纸本设色,画工极精,皆田园风貌。其中《水仙竹笋》题句“白描雅称凌波照”、《荷包花》“欲知富贵真消息”、《石榴》“劈开古锦囊中物”等,诗句既富有民俗寓意,又不失文士风雅。(河南博物馆藏。入《李复堂年表初编》。1981年文物出版社《清李鱓写生花卉册》)


  從《复初斋诗集》卷五十二著录:八月,李鱓、郑夑、黄慎同寓扬州天宁寺。郑板桥题《黄瘿瓢米山小帧》云:“雍正六年八月与李复堂同寓扬州天宁寺作。”翁覃豀诗云:“苍茫一响扬州梦,郑里兼之对榻僧。记我倚栏论画品,濛濛海气隔帘灯。(尝在东莱蠡勺亭,与友共论瘿瓢画,登莱问人极重其画也)”此段记录了三位画家同寓天宁寺的真实交往。三人中只提到了黄瘿瓢所作的米山小品,板桥先生为画题了跋。一起同寓不假,但尚未言及复堂先生所留画中信息。我想复堂是不是因为曾有“不学元章与补之”之句,而不喜米芾。故见挚友瘿瓢写此“米家”小品,而无兴为跋。这可能就是“八怪”性格中的“怪异”之处吧!
  李鱓在供奉内廷时,画风相对精工华丽些。这一点,并不奇怪。此类画,虽十分华丽富贵,然敷色高雅不俗,多迎合的是皇亲贵胄们的喜好。但其从内廷画院返乡后。画出的作品,基本都是人们常见的山花野草、家素果品,笔墨清新自然,最不起眼的东西能画出如此大气象,这与其人生真正回归自然的纵横不拘,天外求趣的艺术思想是分不开的。老子“道法自然”之境,乃喻复堂先生画境不过!
  李鱓与坦斋表兄在吴陵匆匆旅食后,即赴西村学兄书斋中,为其作《山水》立轴存念。可看出,西村学兄也肯定是位饱学之士,与李鱓应该私交不错,否则秉性孤傲的李复堂,决不可能用“即赴”二字来为其作画!作的也是四开《杂画》。(《李复堂年表初编》著录,今藏北京故宫)隆冬十月,复堂作《蕉竹图》纸本立轴,笔致清润华滋,水墨淡著色。画之灵韵,不让姚黄。有“君家蕉竹浙江东”句。郑夑为之题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入《扬州八怪》集)   《石畔秋英图》(图1)设色绢本,118.5×56.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幅画作,笔致细腻、构图精美,设色富贵鲜丽,尽显皇家繁荣景象。笔墨色彩的有机融合,使之画面内涵,巧妙而不失凝重,笔坚而不失轻滑。更绝的是,其在墨彩的运用上,更是伸展有度,基本做到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中融墨,墨中藏色”的最高笔墨境界!李鱓这幅作品,精逸工致是它的笔墨风格,内涵深藏宫廷画家气息。敷色构图融入宋元色彩华丽的艺术气象。复堂的高明处,不是机械的随意取舍,而是在绘画笔墨中完全做到了“墨与色,水与彩”的深深融合。色彩清丽的笔墨,一点都见不到半点多余的渗中残水,画面依旧干净鲜亮。菊花的疏密有致,叶茎勾勒得准确到位,假山奇石的阴阳效果,以及青青风竹的横空出世。这些都使完美笔致、精整构图的丰富画面,平添了勃勃生机!


  如果一个人对仕途进取不感兴趣,那绝对是句假话。当时年少气盛的李鱓,受家庭影响,对人生仕途也很看重。29岁时,就积极献画于康熙皇帝,因而颇受帝王赏识,被擢拔为“南书房行走”。这时的李鱓,可说是春风得意,自认为美好的前程,离自己的平步青云“梦想”,好像越来越近。圣上对他的才华也很器重,希望他在绘画上,一定要刻苦效仿“四王”的艺术笔墨。李鱓听后,心中则对此言不屑理之。他内心深处,更倾心的是笔墨鲜活的写意画,故背后常遭到不少人的窃窃非议,被朝廷“不容”而“放逐”庶民。从此,他的仕途“美梦”终于宣告破灭!但我觉得李鱓“美梦破灭”未必就是件坏事,如果他成天到晚,蜗居在那一块小天地里追逐“仿古梦想”而“坐井观天”,那他就决不可能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李鱓李复堂了!“扬州八怪”之列,也就不会有他。所以说,一名高瞻远瞩的大画家,在一生的绘画过程中,若将自己真实的画风定位好;而且还要懂得“取舍”,那他的艺术思想肯定完美!
  对于花鸟画的创作,李鱓高超的技艺也是非常出众的。天津艺术博物馆珍藏有李复堂的《桃花柳燕图》(图2),就是幅笔墨生动的花鸟作品。纸本设色,尺寸51.9×125厘米。画是作于乾隆六年(1741)四月,画家正好56歲。李鱓这个年龄,亦是步入绘画成熟阶段的高峰期。画面桃红、柳绿、群燕嬉戏之景,描绘得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春天浓浓的暖意,让人感觉无尽的生命气息。曲劲苍虬的主干,使婀娜风动的柳姿,妩媚而飘逸动人;右角下伸出的桃树,树上的桃花显得含情脉脉。画面最出彩的是四只灵动鲜活的燕子,画家暗喻“暖春早燕”!四燕画得各具神态,上下左右,遥相呼应,毫无笔墨造作之态。画作虽为小写意,然笔墨线条极为工致,决可看出画家早年那深厚精湛的工笔功底。这幅画的妙处看点是,“近观为写意,远视为工笔”!上题一诗“临风作态笔端寻,无限乌衣报好音。欲画堂前多燕喜,花光柳韵与年深!”乾隆六年四月,复堂懊道人李鱓。


  《花果图册》四开(图3、4、5、6)。设色纸本,每开尺寸均为23×36厘米。今藏上海“朵云轩”。《芍药图》(图3)李鱓此册画风,笔墨基本已步入了大写意花鸟阶段。但说其是大写意,实则笔墨构图还是“收放有度”。决不像“青藤白阳”大写意笔墨那样纵放狂逸。当然,李鱓卖画为生后,到了中晚年,笔墨已逐步摆脱了当年工致樊篱的固定模式,融入了民间喜闻乐见的朴实笔墨。《芍药图》画得空灵简约,几根线条,几块色,加之几个色点,看上去似乎都是那么亲切。画中墨线融色的妙配,显得温润无躁气。左题一诗:“头白为郎事已迟,间居滋味也如斯。十年江上丹青手,芍药花开是去时”。画家诗写的即是一种追思,可能又是一种泄愤,但最后还是一种无奈的放下!钤“懊道人”印,可见一斑!
  《大寿图》(图4),“八怪”画之所以“怪”,的确有他的过人之处。李鱓由于扎实的笔墨功底,加之全面的艺术修养。故而“笔出奇气”,不落陈套陋习。寥寥数笔,即可“挥师南下,决胜于千里之外”。得出画家在写此图时的心境,是比较欢愉的。这不仅仅是凸显画家高超的笔墨技法,更是寄托一种“人长寿”的美好寓意!题“九重春色”,钤“鱓”。
  《蝴蝶花图》(图5)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好像梦到了庄子,梦到了李商隐,同时也梦到了现实中的自己。梦是美好和苦涩的,但现实生活又是冰冷和残酷的。好在有美酒和画笔,涂出色彩斑斓的图画,一样让自己能陶然其中。山石虽是坚固和冰冷的,但梦中的“紫蝴蝶”,依然吐纳出柔美和清灵。画出淡逸清芬的色彩,丝毫也不觉得它的陈腐和臃肿。画家的笔致,是完美和荡俗的,内涵呈现出灵动和静美!题曰:“春风幻出紫蝴蝶,未许庄生梦得成。”李鱓,钤“复堂”。
  《芋头茭白图》(图6)一个伟大的画家,画的并非都是“锦衣玉食”。而都是老百姓天天见、天天用、天天吃的东西。李鱓出身官宦世家,享受生活自不言说。但他遁入民间卖画后,见到的都是真实平常的百姓生活。画面一束茭白,齐而不齐,色线融墨之沉劲,与大小参差的芋头相呼应。芋头敷色浓墨加之淡赭,亦觉古雅沉厚、朴实生动。画出平凡是静气,写出平凡是大气。而李鱓将绘画笔墨中的“静气、大气”融会贯通。这就是深入生活、深入自然,再渗透到真实写实的笔墨之中。平常的东西,能写出风骨雅气的艺术效果,这是画家对绘画笔墨的理解和顿悟!李鱓的写意画作,看似构图平淡无味,实则笔趣叠出,意境奇逸动人!诗曰:“雕胡风卷撒河渍,茭白层层裏叶繁。争似汶山膏沃壤,蹲鸱致富卓王孙。”复堂,钤“李生”。
  李鱓的绘画风格,承宋元之本,法明代浙派花鸟画之精髓。兼融宫廷工笔花鸟以及民间粗犷豪放的花鸟风格。不拘陈法之囿,将作品构图、造型、敷色、墨色、线条都能做得卓然极致!在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史上,其画名堪称承先启后!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米芾爱好收藏,对书画石头收藏有加,号称米巅。殊不知,北宋另一位书画大家苏轼也是一个收藏迷,他的收藏或许不为人所知,几乎没人提及。事实上,苏轼不仅是鉴藏家,同时也是收藏的理论家。  对于其收藏的具体事迹,我们从他的一些书籍笔记,如《超然台记》《墨妙亭记》《宝绘堂记》《墨宝堂记》以及《李氏山房藏书记》中可以发现很多有关他收藏的方方面面。  本文试图通过苏轼的收藏往事,挖掘出苏轼另一面不为人知
期刊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执行货币本身的各项职能,为我国的经济生活服务,它既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国力的体现,又是反映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品。我国自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至今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人民币的发行,在我国货币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是随着时代变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更新的,所以人民币有着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  第三套人民币是
期刊
谈及青铜乐器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地位,其实是个比较尴尬的话题。一方面,相较于其他类别的青铜器,青铜乐器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并不多;另一方面,价格没有青铜礼器那样引人瞩目,之前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兮甲盘之类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而青铜乐器很少有这样的价值加成,价格最高往往是成组的青铜编钟,但和礼器的价格比起来,价格差距之大还是很明显。不光青铜乐器,放眼整个国内青铜器市场,可以说都是有保留的。目前,出于保护地
期刊
宋代绘画是中华绘画的最高峰,期间著名画家有范宽、李成、郭熙、王诜、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山水画大家,李公麟等人物画大家,创作了千古名作《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等风俗画大家。宋代绘画突出的成就是文人画理论的提出、奠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大文豪苏轼、米芾等人,文人画在技法上以水墨写意为主,注重表达性情、意气,讲究文化修养,追求自然含蓄的意境,与拘泥形似的画工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后的元四家将文人画继承发扬
期刊
陕西省澄城县博物馆馆藏拴马桩主要来自澄城各乡村,除少量元代的,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桩头尤以狮形为多,也有猴、鹰和人驭动物等造像。拴马桩作为渭北特有的一个文化符号在我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民间石雕艺术的奇葩。本文就館藏拴马桩的造型特点进行逐类分析,探索其文化内涵与地域审美关系,找出其发展规律,以启迪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澄城位于陕西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属关中平原向陕北黄
期刊
张崟(1761—1829),字宝岩、宝崖,号夕庵、夕道人、夕庵住持、自皈依室主人、自皈依学人、观白居士、樵山外史、樵山樵隐、香醉山中人、且翁、铁瓮城东蛰叟,丹徒(今镇江市)人。工山水、花卉、竹石、佛像,尤长画松。画风出入文沈,远涉宋元,得其苍秀浑噩之气。乾、嘉之际,畫坛风靡娄东一派,而张崟力追北宋大家,独树一帜,一生作品用墨浓郁沉厚,多以真山真水为题,描绘大自然的锦绣风光,是“京江画派”的开派人物
期刊
2017年9月26日,法国媒体《欧洲时报》报道称,Primardeco拍卖行披露,乾隆皇帝一枚玉玺“乾隆宸翰”日前在图卢兹以98万欧元(约771万人民币)拍卖成交,若算上手续费最终高达122.5万欧元,而买主是位中国人。我也想简单谈谈中国古代皇帝的玉玺。  玺,就是印信、印章。先秦时期无论尊卑,起初皆可用玺。《月令》曰:“固封玺”,《左传》曰:“季武子玺书追而与之”,这是诸侯大夫之印,皆可称作玺。
期刊
当今誉满海内外集邮界的《甲子邮刊》+《集邮快讯》=黎泽重。这两大充满活力、吸引眼球的集邮文化标签,是我国集邮文化宣传大师、全国集邮联会士、年届九十的集邮家黎泽重先生创造的知名品牌和30多年精心耕耘的成果,作为集邮文化传递和集邮信息的交流平台,为推动、发展我国的集邮文化事业走向繁荣,建树了有目共睹的篇章。有关黎泽重先生为集邮辛勤劳作的事迹,已在海内外许多媒体见诸报道。归纳邮界对“一刊一讯”内容的评价
期刊
前段时间,福建省记者协会原副主席饶尚豪先生给我寄来一份《福建老年教育》副刊《秋圃繁英》,打开一看,原来是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金秋画院名誉院长谢道勇先生的书法艺术专刊。拜读完福建省文史研究馆著名画家温心坦、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吴荣标为其写的书评,以及谢道勇先生自叙多年习书的心得感悟,尽管只见作品而未曾谋面,但其书法艺术探求之俯仰成趣、随心自在的品格,却深深打动着我。  谢道勇先生自学生时
期刊
明代的青花瓷画题材十分丰富,但其中表现男女之情的品种似乎并不多。除了赤裸裸的“春宫图”,最容易识别的类似题材或许是“鸳鸯莲池图”(图1—图4)。在自然界,莲花以纯洁闻名,鸳鸯以出双入对出名,一对鸳鸯在莲池中相向而视,恰似有情人之间的倾心相慕。故“鸳鸯莲池图”在中国文化中就成了男女纯洁之情的象征。  早在元代时,“鸳鸯莲池图”就是青花瓷器纹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明代前期,这个纹样仍然十分常见,但嘉靖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