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崟《镇江名胜》图册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198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崟(1761—1829),字宝岩、宝崖,号夕庵、夕道人、夕庵住持、自皈依室主人、自皈依学人、观白居士、樵山外史、樵山樵隐、香醉山中人、且翁、铁瓮城东蛰叟,丹徒(今镇江市)人。工山水、花卉、竹石、佛像,尤长画松。画风出入文沈,远涉宋元,得其苍秀浑噩之气。乾、嘉之际,畫坛风靡娄东一派,而张崟力追北宋大家,独树一帜,一生作品用墨浓郁沉厚,多以真山真水为题,描绘大自然的锦绣风光,是“京江画派”的开派人物。
  “京江画派”, 画史上称为“丹徒派”或“东江画派”,是一个带有隐逸色彩的画派。其作品独树一帜,表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京江画人既吸取古人传统艺术精华,又掺入山水写实真趣,形成“气象雄伟,落笔浓重”的京江画派风格,在当时画坛上打破了“死临摹古”的单调格局,奉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为精神偶像,以“师法造化,自以为法”为宗旨,薪火相传几百年,在他们的画作上,山川树木,城市关津,烟霭风涛,阴晴昏晓,无不跃然纸上,而镇江百余年沧海桑田城市变迁,仿佛弹指一挥间,莫不就在眼前。“京江画派”开派人物张崟以宋元大家为楷模,完成了从对范本的重视到自然尊崇的内在视点的转移。他的画面上多是家乡的小山小水、小桥小景,既有古雅幽静的笔墨意趣,又有现实亲切的感觉,观者仿佛置身于一景一亭中,使人耳目一新,给清代后期死气沉沉的画坛,平添一抹亮色。其作品树木郁茂华滋,山川境界幽美,松树干直叶茂,针叶谨细,时人誉为“张松”。京江画派另一位善画柳树的画家顾鹤庆,笔下的柳树四时各异,随季节而变,显示了柳树的千姿百态,绘画功底深厚,二人因之并称“张松顾柳”,传为一时美谈。
  《镇江名胜》图册,是“实景山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的作者正是号称京江画派开派人物的张崟,《京江画征录》中记载,张崟“画格多自出,不蹈袭前人,气象雄伟,真是涵盖一切,同时诸家索然气尽,时称京江派,先生实首创之”。该图册共绘图十二幅,每幅纵34.8、横19.4厘米,对开,一画一题。图绘镇江名胜日精山、月华山、黄鹤山、夹山、招隐山、廻龙山、北固山、焦山、蒜山、金山、五洲山、西山名胜十二处,共十二景。王鸾云、姚克庄女士捐赠,镇江博物馆藏。
  《镇江名胜》图册各页,画法各异,景致常新。每一页均布局严谨,笔墨工整有力,一丝不苟。或薄雾笼峰峦、或山峦似屏障、或山石坚实又清新,虚实相生,境界幽美。作者善于用点作画这一特色,在图册中也有表现,以无数大小、或轻或重的焦墨布满画面,浓郁而有层次,使山川树木显得郁茂华滋,境界也富有进深感。特别是他笔下的松树,树干挺拔俊秀,针叶密而不乱,构图中景、前景通常添加隐居的屋舍楼宇、人物、云海松涛,浓淡有序,层次分明。设色以浅绛为主,给人以美的享受。
  各页上钤有“张崟之印”白文方印,“清河仲子”白文方印,“宝岩”朱文长方印,“夕庵”白文长方印,“张崟之印”朱、白文相间方印,“宝岩”白文方印,“夕庵” 朱、白文相间方印,“夕庵书画”朱文方印。
  《镇江名胜》图册为张夕庵晚年的精心力作,功力深厚,用笔精到,设色典雅,所绘内容为镇江地区名胜,具有地方史料参考价值,也是“京江画派”传世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该画款题:“壬午七月廿又三日,丹徒张崟呈本”,画赠陈文述(颐道)先生。
其他文献
我国早在殷商时期,就有用犀角制觥(盛酒器)的记载,据《诗经》引《寒诗》说:“兕觥,以兕角为主,容五升。”“兕”汉语词典解释为“雌的犀牛”“觥”字则理解为“古代用角做的酒器”。这段文献记载,我们知道了兕觥最初是用犀角做成的,还了解它的容积大小。商代盛行用青铜做成盛酒器兕觥,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犀角所做成兕觚的形状,以期犀角的药性能溶于酒中,饮酒的同时亦能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韩诗外传》载:“太公使南宫
期刊
20世纪70年代曾经轰动考古界的“新安沉船”,打捞出的各类文物数以万计,其中青瓷12000余件中,南方钧瓷——婺州窑铁店乳浊釉144件。这些瓷器充分说明了南方钧瓷——婺州窑铁店乳浊釉在宋、元时期的中国陶瓷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宋·乳浊釉花盆  高10.5、口径10厘米。  花盆形制为侈口出沿,沿边凸起一道卷草边,盆中部以弦纹装饰,器身、圈足皆随形而生,婉转而不失刚健。釉色厚润,色泽依器型的转折而丰
期刊
十墓山墓地位于江苏镇江丹阳市西周村北部,该地为宁镇山脉余脉的坡麓地带,地貌为海拔20余米的岗地,镇丹高速施工建设中发现该墓地,镇丹高速丹阳段占据区域为岗地北部边缘,对墓地造成一定破坏。经与镇丹高速建设指挥部协调无法避让,因此就工程涉及遗址区域的考古工作达成一致,对该墓地进行发掘,于2015年12月镇江博物馆考古部派人对其进行清理。清理工作至2016年4月结束,共发掘墓葬30余座,墓葬大多为汉代墓葬
期刊
在我国,青铜乐器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夏商周三代文化中,青铜乐器最具代表性,是重要的历史遗存。  古代青铜乐器按用途可分为两类:一是祭祀、宴会、举行典礼时使用的;一是军队中使用的。仅在河南洛阳地区发现的青铜乐器就有铜铃、钲、铙、镈、编甬钟、编钮钟等,几乎包括了青铜乐器所有种类,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青铜乐器的体系。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先秦青铜乐器发展的脉络和重大成就,显示了其在我国古代音乐文
期刊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艺术到达顶峰,盛唐也难以望其项背。青州此时期的石刻中精品甚多,从中挑选几处介绍如下:  北魏郑道昭玲珑山石刻  青州地区南北朝时期碑刻书法家首推郑道昭(455—516)。郑道昭,字僖伯,北魏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荥阳境内有中岳嵩山,所以又自号“荥阳中岳先生”。郑道昭出身名门——荥阳世家。北魏有严格的门第制度,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李氏、赵郡王氏是河南、山东五大汉
期刊
众所周知,米芾爱好收藏,对书画石头收藏有加,号称米巅。殊不知,北宋另一位书画大家苏轼也是一个收藏迷,他的收藏或许不为人所知,几乎没人提及。事实上,苏轼不仅是鉴藏家,同时也是收藏的理论家。  对于其收藏的具体事迹,我们从他的一些书籍笔记,如《超然台记》《墨妙亭记》《宝绘堂记》《墨宝堂记》以及《李氏山房藏书记》中可以发现很多有关他收藏的方方面面。  本文试图通过苏轼的收藏往事,挖掘出苏轼另一面不为人知
期刊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执行货币本身的各项职能,为我国的经济生活服务,它既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综合国力的体现,又是反映民族文化和精神风貌的艺术品。我国自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至今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人民币的发行,在我国货币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是随着时代变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更新的,所以人民币有着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  第三套人民币是
期刊
谈及青铜乐器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地位,其实是个比较尴尬的话题。一方面,相较于其他类别的青铜器,青铜乐器在拍卖市场上出现的并不多;另一方面,价格没有青铜礼器那样引人瞩目,之前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兮甲盘之类带有铭文的青铜器,而青铜乐器很少有这样的价值加成,价格最高往往是成组的青铜编钟,但和礼器的价格比起来,价格差距之大还是很明显。不光青铜乐器,放眼整个国内青铜器市场,可以说都是有保留的。目前,出于保护地
期刊
宋代绘画是中华绘画的最高峰,期间著名画家有范宽、李成、郭熙、王诜、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山水画大家,李公麟等人物画大家,创作了千古名作《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等风俗画大家。宋代绘画突出的成就是文人画理论的提出、奠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大文豪苏轼、米芾等人,文人画在技法上以水墨写意为主,注重表达性情、意气,讲究文化修养,追求自然含蓄的意境,与拘泥形似的画工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后的元四家将文人画继承发扬
期刊
陕西省澄城县博物馆馆藏拴马桩主要来自澄城各乡村,除少量元代的,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桩头尤以狮形为多,也有猴、鹰和人驭动物等造像。拴马桩作为渭北特有的一个文化符号在我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民间石雕艺术的奇葩。本文就館藏拴马桩的造型特点进行逐类分析,探索其文化内涵与地域审美关系,找出其发展规律,以启迪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澄城位于陕西渭北黄土台塬沟壑区,属关中平原向陕北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