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科学教育的快乐源泉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emy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奇心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宝物,他们指引着幼儿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去探索发展。花朵的开放与凋零;天气的冷暖变化;动物的起居迁移等等一切自然界的现象都是幼儿的兴趣所在。由于小班幼儿的能力比较有限,但是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不亚于中大班幼儿。看到新鲜的事物,总是会想对其了解,深入探索。这些都是幼儿探索科学的开始,也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最好的契机。
  一、营造轻松环境,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启于思,源于疑”,幼儿只有对事物产生质疑,提出问题,才会去探索,去尝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组织一次语言活动中,我提出了问题“秋天到了,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啊?”其中一名幼儿二话没说举起手就说“萝卜!”我向他提出了质疑,可是他还是坚持萝卜会从树上掉下来。课后我凑到他的耳边问他为什么萝卜会从树上掉下来呢?却发现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看到上面有绿色的叶子,肯定是树上结的果子。我找来了图片,和他一起看,了解萝卜成长的过程。从播种到收获,人们看到的只有萝卜叶子,而萝卜到底长在哪里呢?看到其中有一张人们正在拔萝卜的图片,他恍然大悟,萝卜原来是长在地底下的。幼儿通过自己观看图片,进行探索发现,格外开心。
  和幼儿之间只有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才能让他们大胆地去观察发现。孩子们与老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
  二、身临其境,亲身体验科学乐趣
  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复杂的科学操作环节来得知科学知识是不可行的。我们在引导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时候可以采取更轻松更有趣的手段,直接带孩子亲身体验,从观察体验中引导孩子发问从而轻松愉悦地掌握科学知识。在科学活动《春天来了》中,组织孩子到户外玩耍,感受春天,引发孩子主动思考。“小草是什么颜色的?除了小草你还看到哪些植物,它们有什么变化?阳光照在身上你感觉怎么样?……”这些问题原本在教室里请孩子思考的,带到户外,让孩子看到了,感受到了再说出自己的感觉,很显然,效果是非常好的。孩子们喜欢这样的科学,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原来科学就藏在我们身边。
  三、投放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材料、动手操作材料、充分感知材料、反復体验材料来学习科学的,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合理、科学、有序地为幼儿提供有关探索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对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组织孩子玩游戏《会变色的水》时,他们一个个都是那么好奇,为什么无色的水会变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呢?添加了黄色的颜料时,水会变成黄颜色,而在添加了绿色以及其他颜色的颜料时候又变成了另外一种颜色。小朋友们抬着脑袋,睁大眼睛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抓住幼儿的兴趣,在桌面游戏的时候我提供了各色颜料和小碗,请小朋友们做同样的试验,用调羹搅拌放入颜料的水,看着水是怎样变色的。幼儿发现,水颜色的深浅和放入颜料的多少有关系,放得少颜色就比较浅,放多了就相反。同样的,我还投放了一些褪色的材料,如各色皱纹纸、易褪色的布料等。幼儿把这些材料放进小碗搅一搅,发现水一下子变了颜色。大家都是单独放一种颜色的材料在水里,这是小雨小朋友不小心把蓝色的皱纹纸掉进了放有红色颜料的水中,慢慢地水就变颜色了。“变成了紫色啦。”小雨意外叫起来,说完又把边上的其他颜色放进水里搅拌,发现水又开始变颜色了。身边的小伙伴也跟着把各种颜色逐一搅拌,发现不同的颜色放在一起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材料的投放很重要,新颖的材料更能调动幼儿动手探索的积极性。而准备材料时,要根据幼儿人数和组织活动的形式,尽量做到合理充足,保证数量,让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有限的材料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三、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形式要全方位、多角度达到均衡
  由于幼儿发现、想象、创造日益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所以现在幼儿教育更要趋向于人性化和人本化,教师要适应幼儿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尽量让幼儿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尽情让其充分发挥。活动《胡萝卜我爱你》中,请幼儿自己带来了胡萝卜,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来了解胡萝卜的特征,知道它的营养价值。小朋友们对这样的植物非常感兴趣,于是在自然角,请他们自己也种植了各类植物。在区域活动中,请幼儿把收集而来的材料进行归类,把果实长在地下的植物摆放在一起。亲手动手种植的植物,不但增加了对该植物的了解,而且产生了对这些植物观察照顾的积极性。每天,幼儿都会去自然角看一看自己种植的植物有什么变化。
  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春天来了,班级里有小朋友带来了小蝌蚪饲养,很多幼儿都没有看到过。大家一边看着一边就在议论了,彤彤说:“小蝌蚪长大后就变成了青蛙。”“这个是黑的,青蛙是绿色的。”有小朋友反对。但是我们没有及时纠正,只是让孩子慢慢观察,发现蝌蚪的变化。同时在区域中投放一些青蛙成长过程的图片,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其中的奥秘。作为我们教师认真细致地捕捉小班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开展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也是激发小班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丰富小班幼儿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高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技能的重要途径,使小班幼儿科学教育更好地发挥较好的效果。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幼儿自由、大胆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由自主地探究。要尊重和关注幼儿的个性活动方式,发现和肯定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观察分析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获取广泛的经验,激发探索、发现的热情及对科学的向往。同时还要多给他们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成为科学真正的主人。
  【作者单位:昆山市朝阳幼儿园 江苏】
其他文献
在一个特定的看台的直径频率分发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基本信息。在这研究,四个概率模型被使用在与不同紧张(在体积, 29.1% 的中等紧张, 45.8% 的高紧张,和 67.1% 的额外高度的紧张
任何教育主题只能是在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下展开,而教育的目的终归是为了促进学生个体更好的发展。所以,在教师的协助与引导下,学生个体参与活动而对自身发展产生的影响效度,就成了衡量教育效能的重要标杆。  经历着课改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总会“出乎意料”,学习兴趣、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每每在课堂上提出很多问题。  可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科学教育的深入,四十分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引导学生会读题、会审题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促进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力具有长远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呢?  一、读一读
防渗墙作为水利工程中常用的防渗措施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结合大坞某水库的防渗墙施工建设,分析了防渗墙深层搅拌技术的特点和施工原理等,对防渗墙深层搅拌技术的防水效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轻松的,应该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好的课堂氛围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总觉得老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对老师充满了崇拜。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利用学生对教师的崇拜而变本加厉,要求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因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教师的好感。学生的学也将变为被动的学,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种要求学生言听计从的做法是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