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崇文尚武、德武兼修的精神与价值,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有武术问题急需解决,文章基于KDL,以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实践教学,发现武术教学问题
成因,并且找到合理解决小学武术教学中习得武术功法、武术套路、武术格斗问题的调整策略,进而提高学生武术格局和习武境界、运动负荷和肌肉耐力、武德修养和实战技能,满足新时代体育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KDL;武术教学问题;成因;调整策略
一、 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的“武术”教学问题
(一)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功法的问题
1. 体验感受差
学生热爱电影中的武术英雄精神和武术打斗情节,但是在武术课上却甚少体验到武术练习的成就感,一遇到有点难度和有点累的武术动作练习,就不想练了。
2. 学习兴趣低
学生刚听说武术和看到武术动作展示的时候很激动,很有兴趣,但是经过动作练习后,觉得没有意思,导致动作质量大幅度下滑,更甚者把武术练得松软无力,练习变成了完成任务。
(二)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套路的问题
1. 负荷密度较低
教师过于注重套路动作的规范性,学生运动密度和运动负荷较低,学生上课不出汗或者出汗少,心率低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背离了武术运动强身健体的初衷。
2. 练习时间较短
武术课中会出现学生练习时间短的情况,学生上课学到的动作少,练习的时间不够,基础还不扎实,不能达到习武的基本要求。
(三)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格斗的问题
1. 实战技术较少
单个套路动作的学习,学生只会分解动作的展示,却很少说出实战的运用、了解武术动作背后的实战意义和武术动作的延伸,学生对武术动作的深度学习不充分,学习效果差。
2. 体能锻炼较少
学生练习静止性的蹲步型、冲推手型较多,侧重于练习腿部肌肉耐力,对于身体协调性和心肺功能等其他身体方面锻炼的少,整体身体素质没有得到充分而均衡的发展。
二、 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教学问题的成因
(一)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功法”问题的成因
1. 教学结构单一
课程的设计结构过于单一,学生学习单个动作的时间长,易产生枯燥厌学的心理,进而导致习武的体验感差,没有成就感,课程的效率也大大下降。教师需要注重整体化结构的设计,把单个动作的学习方式改成整体化练习,环环相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练习。
2. 学习方式被动
学生模仿动作的时候较多,学习方式太被动,使学生失去了主观能动性,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没有自主性的学习。教师需要加强小组合作、互相评价,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二)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套路”问题的成因
1. 练习形式枯燥
学习形式单一会使学生初步接触武术的学生感到学习吃力,学生不乐于学习和深度地思考动作的规范性,导致动作不到位、力量不足、无精气神。教师需要丰富课程的组织形式,使练习手段多样化。
2. 动作内容简单
动作没有融合单个动作、整合成组合动作,缺少了组合动作的精彩性,教师把动作设计得太简单、太单一化,会使后面的完整动作不能连贯地连起来,降低动作的观赏性。教师需要增加情境教学,让学生全身投入练习。
(三)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格斗”问题的成因
1. 模仿练习较多
武术中模仿学习比重太多,模仿动作的时间多,实战意图讲解不到位。教师需要增强组合动作攻防互换练习,探究武术动作的实战用法。
2. 讲解示范较多
讲解示范多,会减少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学生感到听着很明白,练习却达不到自己想象的实际效果。教师需要精讲多练,
让学生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度,多练习体验。
三、 基于KDL视域的小学“武术”教学问题的调整策略
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知之(Know it)、行之(Do it)、乐之(Love it)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知之”是要懂运动文化,“行之”是要有运动能力,“乐之”是要热衷于运动。知之、行之、乐之是体育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与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一脉相承,是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化。该模式倡导每节体育课运动密度达75%以上,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要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要以整体结构化的练习与比赛为主。下面对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来说明具体解决“武术”教学问题的
策略。
(一)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小学武术教学中功法运动的实践研究
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小学武术功法的具体实践如下:
1. 太極拳站桩和猫行步实践研究
太极拳以以柔克刚、中正仁和为拳术理念,健身养生功效尤为明显,同时适合各年龄段学生进行练习。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分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太极拳站桩和猫行步功法的练习要求。
(1)双人背靠背合作的站桩练习
通过自身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虚灵顶劲等动作要领的体验后,双人合作用整个背部和腰部鼓出去靠着对方的背部和腰部,体验敛腰收胯的动作,做到臀部不靠到。在加强练习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比枯燥的单人练习更直接有效。
(2)快慢变化的猫行步练习
通过先快速练习猫行步的分解动作,体验一步到位的精准动作,提高练习的效率后,再用少而精的慢速练习猫行步的完整动作。让学生体验到标准太极拳是匀速缓慢的节奏,一快一慢的变化让学生的练习更精准,停顿的分解动作与连贯的完整动作便于学生模仿,同时节约练习时间,提高练习密度。 2. 五步拳步型和手型的实践研究
五步拳是长拳的基础拳术,也是学习其他拳种的基础,五种步型和三种手型的学习是关键。五种步型是弓、马、虚、仆、歇,三种手型是拳、掌、勾。教师可以用游戏和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通过情境形式练习步型
把五种步型比作五种动物,如马(马步)、虎(弓步)、螳螂(虚步)、豹(仆步)、蛇(歇步),进行步型体验,从马体验到蛇,边想象边体验,用情境带入到练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动作要求,完成后像木头人一样保持不动,加强肌肉记忆。
(2)通过游戏形式练习手型
拳、掌、勾代表石头、剪刀、布,结合步型形成固定动作,如弓步冲拳胜仆步穿掌、仆步穿掌胜马步架打、马步架打胜弓步冲拳。以组合动作为核心,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小学武術教学中套路运动的实践研究
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小学武术套路运动的具体实践研究如下:
1. 太极拳组合动作的实践研究
(1)变化带动效率
太极拳因动作缓慢,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上均较低,但是通过加快每个动作,减少组合动作的时间,可以提高运动密度。同时快速动作时,加入发力动作,体验太极拳的劲力。
(2)组长带动组员
采用小组长带领的方式,规范太极拳组合动作,纠正错误动作。小组长成为“小师父”,在指导组员的时候,组长的动作
准确性不断地加强,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形成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2. 五步拳组合动作的实践研究
(1)群雄大会
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请小组进行展示,同时组员进行再次展示,群雄大会,使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五步拳组合动作。
(2)以武会友
双人以比划动作的形式,进行攻防的隔空转换,一方进攻动作时,另一方立刻防守动作,教师喊出口令,双方攻防转换,既保证安全,又加入武术的攻防意识。
(三)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小学武术教学中格斗运动的实践研究
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小学武术格斗运动的具体实践研究如下:
1. 徒手对练攻防的实践研究
(1)徒手演练——快准狠
“武林高手过过招”这样的游戏,可使学生规范做出武术动作的同时,双人配合协调动作,同时到达接触的动作,劲力适中,节奏快慢分明,讲究双人对练的默契。通过徒手对练的演练,来了解格斗中攻防转换的意图,以熟练预演动作,达到武术对练的快、准、狠,从而为后面格斗实战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2)军事布阵——多精奇
对练在军事训练中也时常用到,教学中可以设教师为“帅”发号施令,学生组长为“将”组织实施,学生组员为“兵”参与战斗,这样的战略和体能结合的布阵,用常用的四方阵法、长蛇阵法、鸳鸯阵法等阵法,让学生体验时更有荣誉感和参与热情。
(3)项目技术轮换练体能
实战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能,如分五组,每组一个练习动作,如直拳、摆拳、勾拳、弹腿、蹬腿,学生听哨声有序地进行格斗动作的分解练习,但是大循环一次后五个动作要均体验到位,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结构化的散打格斗动作,最后用于实战。
2. 格斗练习攻防的实践研究
(1)手靶、脚靶轮流练对抗
双人一组,一人持手或脚靶,用格斗动作击响多次,随后换人练习。也可一人持靶,组员轮流击靶,轮转几次后,换一人持靶,依次进行。
(2)搏击拳操协调练耐力
通过有规律和简单直接的打击动作编制成的搏击操,较好地展现格斗的基本动作,播放音乐会使学生练习得更轻松。使学生提高动作熟练度的同时,也增强练生格斗组合动作的协调性。
四、 结语
在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的武术功法教学,学生体验感强、教学结构完整、学生学习兴趣高、学习主动,学习效果佳。
在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的武术套路教学,学生静止时间缩短,运动效率强,运动密度大和运动负荷合理。
在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的武术格斗教学,学生体能练习更深度和有效,实战化动作更真实。
参考文献:
[1]汪晓赞,巨晓山.小学KDL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汪晓赞,季浏.小学KDL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裴泽赢,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大学附属小学。
成因,并且找到合理解决小学武术教学中习得武术功法、武术套路、武术格斗问题的调整策略,进而提高学生武术格局和习武境界、运动负荷和肌肉耐力、武德修养和实战技能,满足新时代体育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KDL;武术教学问题;成因;调整策略
一、 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的“武术”教学问题
(一)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功法的问题
1. 体验感受差
学生热爱电影中的武术英雄精神和武术打斗情节,但是在武术课上却甚少体验到武术练习的成就感,一遇到有点难度和有点累的武术动作练习,就不想练了。
2. 学习兴趣低
学生刚听说武术和看到武术动作展示的时候很激动,很有兴趣,但是经过动作练习后,觉得没有意思,导致动作质量大幅度下滑,更甚者把武术练得松软无力,练习变成了完成任务。
(二)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套路的问题
1. 负荷密度较低
教师过于注重套路动作的规范性,学生运动密度和运动负荷较低,学生上课不出汗或者出汗少,心率低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背离了武术运动强身健体的初衷。
2. 练习时间较短
武术课中会出现学生练习时间短的情况,学生上课学到的动作少,练习的时间不够,基础还不扎实,不能达到习武的基本要求。
(三)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格斗的问题
1. 实战技术较少
单个套路动作的学习,学生只会分解动作的展示,却很少说出实战的运用、了解武术动作背后的实战意义和武术动作的延伸,学生对武术动作的深度学习不充分,学习效果差。
2. 体能锻炼较少
学生练习静止性的蹲步型、冲推手型较多,侧重于练习腿部肌肉耐力,对于身体协调性和心肺功能等其他身体方面锻炼的少,整体身体素质没有得到充分而均衡的发展。
二、 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教学问题的成因
(一)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功法”问题的成因
1. 教学结构单一
课程的设计结构过于单一,学生学习单个动作的时间长,易产生枯燥厌学的心理,进而导致习武的体验感差,没有成就感,课程的效率也大大下降。教师需要注重整体化结构的设计,把单个动作的学习方式改成整体化练习,环环相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练习。
2. 学习方式被动
学生模仿动作的时候较多,学习方式太被动,使学生失去了主观能动性,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没有自主性的学习。教师需要加强小组合作、互相评价,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
(二)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套路”问题的成因
1. 练习形式枯燥
学习形式单一会使学生初步接触武术的学生感到学习吃力,学生不乐于学习和深度地思考动作的规范性,导致动作不到位、力量不足、无精气神。教师需要丰富课程的组织形式,使练习手段多样化。
2. 动作内容简单
动作没有融合单个动作、整合成组合动作,缺少了组合动作的精彩性,教师把动作设计得太简单、太单一化,会使后面的完整动作不能连贯地连起来,降低动作的观赏性。教师需要增加情境教学,让学生全身投入练习。
(三)小学武术教学实践中,“武术格斗”问题的成因
1. 模仿练习较多
武术中模仿学习比重太多,模仿动作的时间多,实战意图讲解不到位。教师需要增强组合动作攻防互换练习,探究武术动作的实战用法。
2. 讲解示范较多
讲解示范多,会减少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学生感到听着很明白,练习却达不到自己想象的实际效果。教师需要精讲多练,
让学生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度,多练习体验。
三、 基于KDL视域的小学“武术”教学问题的调整策略
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知之(Know it)、行之(Do it)、乐之(Love it)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知之”是要懂运动文化,“行之”是要有运动能力,“乐之”是要热衷于运动。知之、行之、乐之是体育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与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一脉相承,是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化。该模式倡导每节体育课运动密度达75%以上,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要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要以整体结构化的练习与比赛为主。下面对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与传统武术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来说明具体解决“武术”教学问题的
策略。
(一)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小学武术教学中功法运动的实践研究
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小学武术功法的具体实践如下:
1. 太極拳站桩和猫行步实践研究
太极拳以以柔克刚、中正仁和为拳术理念,健身养生功效尤为明显,同时适合各年龄段学生进行练习。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分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太极拳站桩和猫行步功法的练习要求。
(1)双人背靠背合作的站桩练习
通过自身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虚灵顶劲等动作要领的体验后,双人合作用整个背部和腰部鼓出去靠着对方的背部和腰部,体验敛腰收胯的动作,做到臀部不靠到。在加强练习的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精神,比枯燥的单人练习更直接有效。
(2)快慢变化的猫行步练习
通过先快速练习猫行步的分解动作,体验一步到位的精准动作,提高练习的效率后,再用少而精的慢速练习猫行步的完整动作。让学生体验到标准太极拳是匀速缓慢的节奏,一快一慢的变化让学生的练习更精准,停顿的分解动作与连贯的完整动作便于学生模仿,同时节约练习时间,提高练习密度。 2. 五步拳步型和手型的实践研究
五步拳是长拳的基础拳术,也是学习其他拳种的基础,五种步型和三种手型的学习是关键。五种步型是弓、马、虚、仆、歇,三种手型是拳、掌、勾。教师可以用游戏和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通过情境形式练习步型
把五种步型比作五种动物,如马(马步)、虎(弓步)、螳螂(虚步)、豹(仆步)、蛇(歇步),进行步型体验,从马体验到蛇,边想象边体验,用情境带入到练习中,同时让学生感受动作要求,完成后像木头人一样保持不动,加强肌肉记忆。
(2)通过游戏形式练习手型
拳、掌、勾代表石头、剪刀、布,结合步型形成固定动作,如弓步冲拳胜仆步穿掌、仆步穿掌胜马步架打、马步架打胜弓步冲拳。以组合动作为核心,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小学武術教学中套路运动的实践研究
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小学武术套路运动的具体实践研究如下:
1. 太极拳组合动作的实践研究
(1)变化带动效率
太极拳因动作缓慢,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上均较低,但是通过加快每个动作,减少组合动作的时间,可以提高运动密度。同时快速动作时,加入发力动作,体验太极拳的劲力。
(2)组长带动组员
采用小组长带领的方式,规范太极拳组合动作,纠正错误动作。小组长成为“小师父”,在指导组员的时候,组长的动作
准确性不断地加强,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形成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2. 五步拳组合动作的实践研究
(1)群雄大会
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请小组进行展示,同时组员进行再次展示,群雄大会,使学生敢于表现自己的五步拳组合动作。
(2)以武会友
双人以比划动作的形式,进行攻防的隔空转换,一方进攻动作时,另一方立刻防守动作,教师喊出口令,双方攻防转换,既保证安全,又加入武术的攻防意识。
(三)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小学武术教学中格斗运动的实践研究
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小学武术格斗运动的具体实践研究如下:
1. 徒手对练攻防的实践研究
(1)徒手演练——快准狠
“武林高手过过招”这样的游戏,可使学生规范做出武术动作的同时,双人配合协调动作,同时到达接触的动作,劲力适中,节奏快慢分明,讲究双人对练的默契。通过徒手对练的演练,来了解格斗中攻防转换的意图,以熟练预演动作,达到武术对练的快、准、狠,从而为后面格斗实战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2)军事布阵——多精奇
对练在军事训练中也时常用到,教学中可以设教师为“帅”发号施令,学生组长为“将”组织实施,学生组员为“兵”参与战斗,这样的战略和体能结合的布阵,用常用的四方阵法、长蛇阵法、鸳鸯阵法等阵法,让学生体验时更有荣誉感和参与热情。
(3)项目技术轮换练体能
实战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能,如分五组,每组一个练习动作,如直拳、摆拳、勾拳、弹腿、蹬腿,学生听哨声有序地进行格斗动作的分解练习,但是大循环一次后五个动作要均体验到位,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结构化的散打格斗动作,最后用于实战。
2. 格斗练习攻防的实践研究
(1)手靶、脚靶轮流练对抗
双人一组,一人持手或脚靶,用格斗动作击响多次,随后换人练习。也可一人持靶,组员轮流击靶,轮转几次后,换一人持靶,依次进行。
(2)搏击拳操协调练耐力
通过有规律和简单直接的打击动作编制成的搏击操,较好地展现格斗的基本动作,播放音乐会使学生练习得更轻松。使学生提高动作熟练度的同时,也增强练生格斗组合动作的协调性。
四、 结语
在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的武术功法教学,学生体验感强、教学结构完整、学生学习兴趣高、学习主动,学习效果佳。
在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的武术套路教学,学生静止时间缩短,运动效率强,运动密度大和运动负荷合理。
在KDL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指导下的武术格斗教学,学生体能练习更深度和有效,实战化动作更真实。
参考文献:
[1]汪晓赞,巨晓山.小学KDL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汪晓赞,季浏.小学KDL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裴泽赢,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