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公众关系学”讲习班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h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公众关系学”讲习班于3月19—3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余名学员参加了讲习班。本次讲习班是由北京大学费孝通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潘光迴博士倡议并在他们的亲自指导下举办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尔流任班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先生、中华全国职业教育会常务理事王艮仲先生、全国政协秘书长周绍铮先生、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李定先生、北大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袁方教授为本讲习班顾问。讲习班教员由香港中文大学及特聘来自美国、新加坡高水平的公关学者和专家组成。他们当中有纽约大学商学博士,在管理学及公关方面造诣颇深的中文大学高级行政管理文凭课程主任,年过八旬的潘光迴先生;有大众传播学博士,亚洲
其他文献
<正> 陈贻焮教授继《唐诗论丛》、《杜甫评传》后又一部新作《论诗杂著》问世了,我有幸较早地拜读全书,深感受益非浅。本书汇集了贻焮先生近十年来的重要研究论文二十余篇,仍以唐诗研究为中心,兼及六朝重要诗人与其他有关古典文学的研究,范围比《唐诗论丛》更广。要全面评价这部内容丰富的学术专著,实非我学力所能及,这里,我想谈几点初步的读后体会。一是识见宏卓。袁行霈先生在本书序中说得好:“其文气盛言宣,每能于人皆以为无可置论之处,发挥其宏见卓识,浩浩翰翰,不能自已。”贻焮先生的文章,不论是对诗生平人思想的探
<正> 罗贯中编撰《三国演义》(以下称《演义》)~①,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整理加工民间口头创作,二是直接依据史书进行改编,三是摘录和复述史书。与此相应,《演义》的内容,大体上包括三种成分。这三种成分的性质不同,思想倾向也不完全一致。我们从事《演义》的研究,理应充分重视这一基本事实。
<正>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的比重大;商品经济不发达;贫穷落后还相当严重;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社会不安定因素甚多,政治制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正在大规模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入。这些情况使我国宗教具有自己的特点,引起了一系列理论认识问题。本文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正> 张少康教授是中国古典文论与文艺美学领域里一位辛勤、杰出的耕耘者,于“文革”以后的短短几年中就连续献出《先秦诸子的文艺观》(有日文译本)、《文赋集释》、《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文心雕龙新探》等研究硕果,赢得学术界的赞誉。最近,一本42万言的新著《古典文艺美学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月版,下简称《论稿》,凡此书引文只注页码)又展现在读者面前,真令人目不暇接,欣喜不已!
<正> 《说稗集》出版了。它是吴组缃先生数十年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论著结集和成果结晶。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有幸修习他当年开设的“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小说史论要”等倍受同学欢迎的课程,也阅读过他发表在报刊上的重要论文;今日捧读此集,一方面如温旧课,如对故人,同时又得到新的收获,颇有温故知新之感。下面谈几点粗浅体会。吴先生研究、教授古典小说时间之长、功夫之深、方面之广,是大家都知道的。而《说稗集》收文仅十七篇,约十八万字,数量并不算多。这除了“文革”使他失去十年出成果的
<正> 三、四年前,当文学研究界一些青年伙伴纷纷涌向新命题、新范畴、新“体系”的时候,当时正攻读博士学位的温儒敏却一头钻入“现实主义”这个古旧而冷落的理论堡垒之中,默默地展开了他的研究工作,颇引来几声“不识时务”之虞。如今,他的专著《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博士论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以学术研究应有的拓展、谨严和平实的面目问世了,我细细阅读了这部象作者一样朴素诚恳、深沉厚重的书,回溯他切入这项研究的选题、方法和人格力量,进而反思文学研究创新之类热门话题,总觉得有些话要说。
<正> 中华大地,奇山秀水,名园胜迹,构成了古老而灿烂的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十年代,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曾挥毫写下豪迈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美景的无限爱恋。余树森、乔默主编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诗文鉴赏词典》,在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批判民族虚无主义之际发行,正是适逢其时。当读者朋友翻阅这本装帧精美的词典的时候,它象一个学识渊博的热情导游,一会把你带到
<正> 萧统《文选》卷四十二所载曹植“与杨德祖书》云: 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其中“德琏发迹于此魏”句,李注云:“德琏,南顿人也。近许都,故曰此魏。”胡刻宋本李善注《文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六臣注文选》皆同。应场字德琏,为后汉应奉之孙。《后汉书·应奉传》云:“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人也。”李注谓应场为南顿人,不误。据司马彪《续汉书·郡
<正> 包括文学革命在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反传统的运动。无数革命的先驱者在这一运动中表现了“扎硬寨,打死战”的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他们的“勇敢与坚定”,“正象征了一个时代的‘前夜’的光景”。但是,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不是脫离特定历史环境而存在的抽象模式。內部素质的复杂结构和长期存在的矛盾运动,使传统文化成为一个稳定而复杂的综合体。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凝固的板块。在外来思潮冲击下产生的反传统斗爭,本身就必然包含着对传统文化反思性的批判。七十年前爆发的那场反传统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