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语文教学模式促学生走上成才之路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教材”的教学方式是以课本知识为核心,将课本知识完整地进行教授,而 “用教材教”则是按照课程的要求,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课本作为教学载体来制定一系列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教学任务的展开。在“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对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精准的掌握,同时还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在完全掌握住教材所要传达的知识、要点及其教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以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实践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绝不能将“教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方法。一旦教师完全依赖于“教教材”的教学方式,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严重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在使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与自身的教学特点进行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将教材的效用发挥到极致,彻底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1. 教学实践中要注重重组和延伸
  用教材教的重点就是要注重知识的重组和延伸,即按照课本——读本——课外选文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将课本知识及课外知识进行重组,以此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下面笔者就此进行了举例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话题进行重组。在浙教版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材中有一篇组合课文——《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系“感时”之作,这两首诗记叙的是同一个话题,将它们重组后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将这两首诗进行联系、比较和整体揣摩,更有利于学生品味诗句,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以情感进行重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尊崇越来越淡薄,这一点在进行《别了,我爱的中国》《一夜的工作》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有充分的体现,因而,我们可以向学生推荐《詹天佑》《刻骨铭心的国耻》《军礼》等课外文章,以此加深学生对于情感的领悟。
  (3)以作者进行重组。如开展关于著名的古代诗人“李杜二人”以及现代作家叶圣陶、老舍等作者的综合学习,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与学生展开心灵的沟通及情感的交流。
  关于语文教学知识重组的思路不止以上三种,还有题材重组等方法,因而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具体重组,以便教学的顺利展开。
  2. 整合与提升
  整合与提升指的是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对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学习等能力的整体提升。
  (1)锁定主导线索。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有效引导学生自主、能动学习,使学习目标实现有机整合。笔者对现代教学的本质、学生学习的动机及需求的触发和提升进行了整体分析,并总结了“以重点字词为突破口,进行语言本体学习和情感激发”的教学思路。这一思路不仅体现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实现其能力及情感上的“理想意图”的期盼,同时也代表着教学实践的主导线索。
  (2)更新学习目标。更新学习目标也就是对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后再对其进行整合,以此不断完善学习目标,它是基本思路的具体化表现。例如在进行《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目标涉到对其写作背景的了解、重点词句的理解以及古诗所描绘的意境的体会和正确处理由此而生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3)将学习内容具体呈现出来。把所需教授知识的结构与作用进行处理与定位,使其更清晰明了,具体步骤如下:合(哪些是一样的?)——分(你看到了什么?)——合(你想说些什么?)。把教学模块与所需教学的知识利用主导意识对学生进行教授,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地照教材进行填鸭式教学,这就是“用教材教”的表现。
  二、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策略定位
  1. 可以使得学生求知欲望得到提高
  众所周知,欲望是激发人们进步与努力的动力,学生亦不例外。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根据教材与教学内容创造出不同的教学情景,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究掌握知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过于刻意地追求创造教学情景时,设置一些毫无关系的情节,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2. 可以使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得到发挥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老师设置教学情景與知识资料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为基础,指导学生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从而把新的知识加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3. 可以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体验与感悟
  学生要学习好语文知识,内心的体验与感悟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学习好语文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能自主体验与感悟。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实际情况,构建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语文教学活动,从而达到让学生能亲身体验与用心感悟的教学效果。
  4. 可以搭建起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如何达到这一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引导。语文老师在进行教材预案阶段时,要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实际情况为基础,在预案教学阶段要能充分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实际情况,进而掌握实际教学效果,并且了解到可开发的课程资源,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三、结语
  教材本身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弥足珍贵的材料。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教学不能缺少智慧、缺少思想、缺少人文关怀。因此,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潜在的力量,从而走上成才之路。
其他文献
摘 要: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关键,正确地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关系到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教师要加强专业课教学,通过分析五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优缺点,对其及时性、准确性进行比较,让会计专业学生明白:当前企业最应该选择的、最客观合理的方法是代数分配法。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  会计专业的学生都知道,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
摘 要:社会学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活化,无论是现在的中考试卷,还是社会学科对学生的要求,都或多或少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挂钩,但我们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往往很难表现出自己本地的乡土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合理、适当地加以补充,深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延伸课堂。  关键词:乡土教材;必要性;趣味化  早几天让学生做一份新昌县的期末卷,试卷中有一题错误率较高的选择题,原题如下:  
摘 要: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关爱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班主任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活动得以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进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班主任;关爱;情感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在学校肩负着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工作,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也是协调全体任课教师教学
参加江苏省“送培到县”培训之前,我总认为自己的课堂轻松、民主、高效……总而言之,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还算是很满意吧!但自从这次培训之后,我觉得我与名师的差异就在于“站立的高度”不同,即:重要的数学思想。虽然“数学思想”在短期内学生可能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但新课程培训之后给我带来的启示是:只有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才可以让学生走得更高更远。下面就以本人和名师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教学内容均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
二、社会情意思维  社会思维是知、情、意的统一。情意思维是社会思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情意思维又称社会情志思维,它以人们的社会动机为基础,主要表现为情感、情绪、兴趣、意愿、意志、信念等形式。它是人们社会思维的基础和动力。从宏观上看,社会情意思维还应包括社会习俗、社会传统、社会风尚等“历世相沿,群居相染”而形成的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情意思维,由情感思维和意志思维两个层次构成。  1. 情感思
摘 要:阅读是获取知识最直接的途径。课内阅读贵在阅读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而课外阅读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展范围,增加阅读量。教师只有重视方法指导,运用激励机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促进他们主动阅读。  关键词:选择;阅读;兴趣;方法;活动  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在强调多读书的好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外阅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需要丰富的物质文化作支撑;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多彩的文化载体作保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更需要特定的校园文化情境熏陶、浸润、哺育。研究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探索二者间共同发展、提高的途径并付诸实践,可以激发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促进语文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整合,可以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校园文
作文是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统一体,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个难点,就必须以新课改理念和大作文观为指导,实施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开放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自由驰骋、放飞心灵、快乐表达,充分挖掘学生创新作文的潜能,提高写作能力。下面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过程,充满变化和问题,就算设计的再缜密,也会在上课的过程中生成许多教学问题,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但我们可以通过及时深刻的反思使预设和生成趋于和谐,使我们的专业素养持续提高,使我们的课堂趋于完美。数学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不断反思的体系中。有意义的反思过程中包括有概括、有比较、有推理、有驳证、有创新……它既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
一、生平介绍  王充 (27~约97),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自幼好学,青年时到京师太学读书,受业于著名的儒学大师班彪。王充曾任郡功曹、治中等官。由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久弃官回乡,居家教授,致力著述。  王充6岁读书写字,8岁上小学。学童百余人,唯有王充书法日进。习《论语》《尚书》,日讽千字,援笔而众奇。游学京都,入太学,访名儒,阅百家,观大礼,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