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促进教学相长铺就成才之路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153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过程,充满变化和问题,就算设计的再缜密,也会在上课的过程中生成许多教学问题,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但我们可以通过及时深刻的反思使预设和生成趋于和谐,使我们的专业素养持续提高,使我们的课堂趋于完美。数学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不断反思的体系中。有意义的反思过程中包括有概括、有比较、有推理、有驳证、有创新……它既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还是自主性学习的重要表现,是自我教育的良好开端。
  关键词:新程课标准;教学反思;专业成长;学习能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不断反思的体系中。有意义的反思过程中包括有概括、有比较、有推理、有驳证、有创新……它既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还是自主性学习的重要表现,是自我教育的良好开端。
  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反馈过程,即使教学之前教师备课设想周密,教学过程反馈调节及时,短短的40分钟也会留下遗憾。如何超越自我,在教学上追求完美,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更需要及时深刻地反思,当然还要再实践。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研究反思性教与学的策略,为建立反思性课堂奠定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的意义
  1. 反思必然促进专业水平成长
  教学的工作忙碌而烦琐,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容易因为满足而停止钻研和追求,导致教龄在逐渐增长,专业素质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在知识更新换代如此快的今天而被时代淘汰。所以,只有经验加反思,才能使我们成长。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过程,充满变化和问题,就算设计得再缜密,也会在上课的过程中生成许多教学问题,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但我们可以通过及时深刻的反思使预设和生成趋于和谐,使我们的专业素养持续提高,使我们的课堂趋于完美。
  2. 反思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新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对课堂的要求,实质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要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要从这个过程中得到思维方式,教师就必须反思学生学习的情况、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教学理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 反思可促进经验转化为理论
  每一位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们却常常忽略这些教育教学经验所蕴涵的基本原理,也更难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升华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
  二、提升数学教学反思能力的策略
  1. 勤写教学后记
  教师在自己的每一次教学之后,应及时客观深刻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记录下教学细节,再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反思。教师要多问自己“好不好?”“对不对?”“适合不适合?”“还能更好吗?”……只有批判性的思考,才能让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2. 精研教学案例
  教师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是促进教学成长的直接途径,要精研细读教学案例中的亮点和败笔,成功之处供我们学习参考超越,失败之处则为我们明示前车之鉴,使我们在教学中避免出现,或者能够灵活应对。
  3. 分析教学成果
  虽然教学中的成绩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客观地分析学生的整体性失误和个别性失误,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客观地看到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三、反思性教学中学生反思的方面
  1. 反思认知态度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学习主体自身的思想态度决定了自己获得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更要从深层次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
  2. 反思认知目标
  教学中我们的目标由浅入深是有层次性的,即便学生知识掌握得很好,也需要深入地反思通过学习是否达到三维目标,从而加固知识体系,改进学习方法。
  3. 反思认知方式
  从教育心理学方面来说,不同类型人的认知方式是有区别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式是有必然联系的。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四、结论
  1.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学相长
  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审视、反思、再实践,以接纳开放的心态,取长补短,增长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作为学生时刻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式、结果进行反思,必然会促进自我的成长。
  2. 反思性教学可有效提高教研效果
  教研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使教师通过研究、讨论,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教研活动中,教师集体反思某节课、某个教学片断中的有意义的突破性的地方,或者可以改进的方面,都是极有意义的。
  3. 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可提高学习能力,发展思维方式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习惯反思的学习主体能系统地将所学新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自然而然地对新旧知识进行梳理消化、分析归纳,从而得到新知识再运用新知识。在此过程中,会得到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
  总之,反思是新课改下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将反思作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行为,在教学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升自我,是教学高效的坚实后盾。师生自我反思后再互相交流,能激发教师与学生合作探求知识,构建师生互动机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完善教师教学专业成长,不仅促使教学相长,更为师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铺就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郑毓信.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甘肃省通渭县西关小学)
其他文献
一、生平介绍  柳宗元 (773—819) 唐代中期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里行、礼部员外郎。他和韩愈同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文名相当,后世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其父柳镇,唐肃宗时任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后升为殿中侍御史,于唐德宗贞元九年卒于任上,柳宗元时年21岁。其父一生清廉、刚直不阿,“守正为心,疾
摘 要:诗歌教学是学生鉴赏文学的最好手段之一,但在鉴赏时学生往往心中有意,口中无话。在教学中尝试以“读”为纲,先通读感知,再品读想象,由美读体验,后审读判断,让学生从中获得愉悦,从而热爱诗歌,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诗歌鉴赏;品情;悟理  我们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教师的心中所想的往往不能和学生心中所思产生共鸣,学生把诗词会读了,也会背了可就是体验不出诗文中所描
摘 要: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是辅助生产费用核算的关键,正确地进行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算,关系到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教师要加强专业课教学,通过分析五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优缺点,对其及时性、准确性进行比较,让会计专业学生明白:当前企业最应该选择的、最客观合理的方法是代数分配法。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辅助生产费用;代数分配法  会计专业的学生都知道,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
摘 要:社会学科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活化,无论是现在的中考试卷,还是社会学科对学生的要求,都或多或少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挂钩,但我们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往往很难表现出自己本地的乡土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合理、适当地加以补充,深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延伸课堂。  关键词:乡土教材;必要性;趣味化  早几天让学生做一份新昌县的期末卷,试卷中有一题错误率较高的选择题,原题如下:  
摘 要: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关爱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班主任只有关爱学生,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活动得以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进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班主任;关爱;情感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在学校肩负着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工作,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也是协调全体任课教师教学
参加江苏省“送培到县”培训之前,我总认为自己的课堂轻松、民主、高效……总而言之,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还算是很满意吧!但自从这次培训之后,我觉得我与名师的差异就在于“站立的高度”不同,即:重要的数学思想。虽然“数学思想”在短期内学生可能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但新课程培训之后给我带来的启示是:只有教给学生数学思想,才可以让学生走得更高更远。下面就以本人和名师的教学案例加以说明。教学内容均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
二、社会情意思维  社会思维是知、情、意的统一。情意思维是社会思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情意思维又称社会情志思维,它以人们的社会动机为基础,主要表现为情感、情绪、兴趣、意愿、意志、信念等形式。它是人们社会思维的基础和动力。从宏观上看,社会情意思维还应包括社会习俗、社会传统、社会风尚等“历世相沿,群居相染”而形成的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情意思维,由情感思维和意志思维两个层次构成。  1. 情感思
摘 要:阅读是获取知识最直接的途径。课内阅读贵在阅读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而课外阅读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拓展范围,增加阅读量。教师只有重视方法指导,运用激励机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促进他们主动阅读。  关键词:选择;阅读;兴趣;方法;活动  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在强调多读书的好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外阅
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需要丰富的物质文化作支撑;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多彩的文化载体作保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更需要特定的校园文化情境熏陶、浸润、哺育。研究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探索二者间共同发展、提高的途径并付诸实践,可以激发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促进语文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整合,可以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校园文
作文是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统一体,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个难点,就必须以新课改理念和大作文观为指导,实施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开放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科与学科间相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自然界相融合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融合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在全方位开放的作文教学的空间自由驰骋、放飞心灵、快乐表达,充分挖掘学生创新作文的潜能,提高写作能力。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