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材料在活动区中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游戏材料在幼儿活动区中用途广泛,游戏活动离不开材料,材料选择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质量。
   关键词:活动区;游戏;材料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包括时间、空间、材料等,使游戏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发挥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作用。
   一、活动区游戏材料
   益智类:各式拼图、七巧板、子母套盒、彩珠算盘;各种棋类、魔方、万花筒、科学箱、放大镜等。
   建构类:各式积木、积塑等。
   操作类:穿线板、串珠、碎花布、纽扣,各种纸类、橡皮泥、黏土等。
   表演类:木偶、面具头饰,各种打击乐器类。
   运动类:各种球类、跳绳、拉力器等。
   其他:主要是指一些自然材料,包括泡沫、石子、桃核、回形针、吸管、糖纸、酸奶瓶、果冻盒、毛线等。
   二、提供材料的原则
   1. 安全性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为他们提供的游戏材料要求选择材料边缘平滑、无尖锐角,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制成,一定要符合各项安全、卫生及教育标准。
   2. 启发性
   幼儿是通过对材料的了解与操作来感知事物的,教师要通过材料转化教育意图,给儿童以启示,通过材料的暗示作用了解事物。
   3. 参与性
   材料不是放在活动区摆样子,而是让幼儿最大限度去感知与实践。
   4. 真实性
   幼儿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认识材料,所以要求材料需具备真实性。
   5. 需要性
   選择材料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
   6. 可变性
   为了打破传统单一的封闭模式,越来越多的材料需要具备可变性,以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
   7. 经济性
   好的材料不一定就是价钱上昂贵,某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材料,如米粒、雪糕棒等幼儿往往爱不释手。
   8. 不同年龄班应提供不同材料
   幼儿年龄不同,在体力、动作、心理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所以为幼儿选择材料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经验水平,操作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难度太大,幼儿就会对游戏失去兴趣和信心;难度太小,收不到预期效果。如一些子母套盒,难度不大,对发展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性有一定的意义,小班孩子玩起来较有兴趣,能促进其动作发展。而大班幼儿则喜欢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最好在种类和玩法上形成系列化的。如各种棋类、拼图、科学箱等具有竞争性和合作性的材料,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9. 材料搭配合理,成型材料和未成型材料比例适当
   不同年龄班幼儿对材料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小班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提供能够独立操作进行的同种颜色、形状的材料要多些。大班幼儿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些能进行合作性的材料,利用材料使他们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性情感得以初步发展。
   材料分为成型材料和未成型材料。由于成型材料有比较固定的使用方法,容易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定式,这就很难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提供成型材料上比例要小,而尽可能多的选择未成型材料(自然材料、废旧无毒物品),这些材料来源广泛,经济简便,功能形状不受限制,带有很大的可变性,中大班幼儿对这类玩具特别感兴趣,能满足他们智力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需要。
   三、变换材料玩法,满足幼儿探索需要
   教师通过幼儿与材料的关系转化来达到教育意图,我们提供的材料应是可变的、多变的。
   1. 一种材料,多种功用
   如教师提供的材料——玉米粒,幼儿可以有多种玩法。
   (1)夹玉米粒。发展幼儿手的小肌肉群的灵活、协调能力;(2)数玉米粒。提高幼儿数数能力,如点数、倒数等;(3)分玉米粒。帮助幼儿理解等分原理;(4)猜玉米粒。复习有关数学知识,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5)摆玉米粒。发展幼儿表象记忆能力,进行综合训练;(6)贴玉米粒。复习美工知识,发展想象、思维、审美及口语表达能力;(7)喂玉米粒。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8)抢种抢收。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热爱劳动的品德教育。
   2. 材料本身的可变性
   要保持游戏的新鲜感,材料本身应具有变化性。如一只废旧笔管提供给幼儿“理发店”将其当成烫发的卷筒;商店将其和橡皮泥结合制成飞机、帆船模型。
   3. 材料随幼儿发展而变化
   幼儿是不断发展中的个体,活动区的材料也应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变化。如果春天自然角养了许多小蝌蚪,让幼儿观察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夏天养蚕,从蚕宝宝的出生到吐丝作蚕,使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不断提高;数学角在幼儿学会根据两种物体分类后,为幼儿提供3~4种物体的分类,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思维力、迁移能力得以发展。
   4. 材料隐性作用的发挥
   在活动区的活动中,幼儿由开始的独立活动发展到无意识、有意识的合作,并从中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如教师为幼儿提供建构材料,许多幼儿都拿了汽车,他们把汽车集中在一起,便产生了新的想法——修建汽车库,这是最初的无意识合作,材料不够了,有的小朋友就把刚刚插好的“新式手枪”拆掉,为盖汽车库提供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材料的这种隐性作用,使幼儿学会了协调合作的技能,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情感。
   (辽阳石油化纤公司六区幼儿园)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真正树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灵活而有效的教学策略,积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笔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及时总结,获取了一些有益的教学经验,现简述如下,与同行分享。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们用最美好的词汇来形容教育者的工作,身为教师的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尤其是最近读了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的一本书,对于自己长期以来所从事的英语教学工作有了一番新的感悟。魏书生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们普遍认为很枯燥乏味的学习看做是一种享受,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品味学习给每一个求知者所带来的益处,而且布置班上同学就“谈预习是享受”“谈背英语单词是享受”“谈做数学题
摘 要:“师生”并不单指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而是包括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给予我们帮助的“小老师”——我们的同学。在通过和教师互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能逐渐拉近我们与英语学习的距离,提高我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关键词:英语;互动;合作  小学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学生初步接触英语的阶段,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一定的英语语感和语音、语调的基础,能使用所学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英语交流,为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地界定五六年级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很多课外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写,能够穿越时间的隧道和历史的长河,为人们所长久研读。阅读经典作品,是与高人对话,有如受教于名师,拓宽视野,开人心窍,启迪智
著名的小学语文教学专家吴忠豪提出语文课堂应“合理配置课堂内‘理解’训练和‘表达’训练的比例,增加口头和书面表达活动时间”。在当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呼声渐高的背景下,善用文本资源,找准“练点”,读写互动,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科学之路。   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检阅》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挖掘文本空白,写中促读   《检阅》这篇课文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
摘 要:交互式电子白板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教学。新基础教育指出:要让教育成为师生互动的教育,追求师生共同发展。要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而交互式电子白板正因其强大的优势,提供给师生互动的机会和教师创造的机会。   关键词:电子白板;交互式;课堂教学      在以前的课堂中,我们常常采用电子演示文稿的形式,现在我们又有了新的教学辅助手段——电子白板
体验式阅读:让孩子做自己成长的园丁   青少年正处在知识储备阶段,关注这个人群的阅读状况,多少能看出一些国民阅读习惯的走向。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读书是一件严肃而枯燥的事情。但是,爱玩却是孩子的天性。因此,矛盾就这样产生了,教师和家长越让孩子读书,孩子越反感读书。体验式阅读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方法。体验式阅读通过阅读形式的拓展、阅读环境的营造、阅读内容的筛选,将阅读体验化、娱乐化,使孩子在
22岁的刘路受聘为教授级研究员   因破解困扰全球数学界二十多年的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刘路一夜成名。3月20日,年仅22岁的他破格受聘为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并获得校方100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奖励。   接过学校的“厚礼”,腼腆的刘路坦言,激动之余,也有一些压力,今后会继续在自己学术道路上努力前进。   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表示,此举旨在落实该校为杰出青年人才搭建更好发展平台的新政策。“起初
摘 要:作文修改是作文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作文的教与学双向信息反馈交流的主要途径,它既是作文前指导的继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在作文修改的问题上,作者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批,教师改”的写作修改课模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目标,建构新型的写作修改课教模式。   关键词:作文修改;激发意识;修改方法      一、激发修改意识   每接手新一届学生,我都会跟他们讲“好文章是改出来”
借助于美育的力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魏书生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他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借助美育的力量进行德育的重要性:“有的人善于掀动人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善良向上的、光明真诚的激流。即使有很多毛病的人,心理阴暗的人,比较凶恶的人,也总是不由自主地被他感染,不由自主地萌生出否定自己错误、否定自己不良行为的愿望。另有一类人总善于挑动人们心灵深处最阴暗、最丑恶、最虚伪的沉渣。甚至许多磊落、善良、真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