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tob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吴伯萧也曾忠告“把工夫下在多读原文上边”。这些都体现了读的重要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中更应重视朗读的作用。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学,“朗读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因为初中生处在年龄的特殊阶段,在知识接受上,对感性知识的接受仍大大超过了对理性知识的接受能力。”所以要提高初中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文学知识的积累,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他们的思维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满意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要加强朗读教学,让书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由朗读创设,让朗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
  一、听读
  初中语文教材可谓名篇荟萃,如何领悟到这些经典佳作语言之妙处?首先让学生欣赏艺术家的朗读录音,学生静静倾听,在音乐的伴奏下,艺术家的朗读抑扬顿挫,那字字句句声声,无一不拨动着学生的心弦。随着朗读的深入,他们或兴奋喜悦,或悲愤忧伤,艺术家的朗读深深打动了学生一颗颗稚嫩的心。朗读使学生陶醉不已,他们不时拿腔拿调地模仿,因为所有人都真正体会到了声音艺术魅力的神奇。《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让学生欣赏了艺术家的朗读录音,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二、范读
  名篇佳作的欣赏固然重要,并且所有的课文都能找到原版录音,极大地方便了语文教学,但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领读也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可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怀,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内容和感情基调。这些是录音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要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带着真挚的感情为学生范读,以情激趣,以情引读,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
  在讲授茅盾先生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时,首先满怀激情地为学生范读,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提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几个反问句,有气势地朗读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及表现手法的理解。
  三、指导读
  由于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大家在语文教学中不够重视朗读,致使朗读能力成为了学生的弱项,朗读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要结合朗读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使其有“章”可循,不至于漫无目的,无所适从。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要循序渐进,朗读训练有它的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如此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受,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四、展示读
  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把齐读作为朗读的重头戏来抓,这有许多缺陷。因为这样,会读的和不会读的,认真读的和不认真读的都混杂在一起,滥竽充数,学生有时顾了整齐顾不及准确,顾了响亮而顾不及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读一字停一顿,千篇一律的拖腔唱读。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训练方式。教师可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如齐读,单读,接龙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演读,录音读等,多给学生个别展示的机会,让大家在展示和评价中反复揣摩人物的性格,在朗读中着力表现人物的特征,如双喜、阿发的聪明活泼,杨白劳的善良懦弱,黄世仁的阴险狡诈等。
  五、诵读
  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久而久之,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化,散文的抒情性,议论文的逻辑性,记叙文的叙述性,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无需举例,借一句古语为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在教学实践中常发现,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往往语文水平也较高。因为朗读的水平最终归结于对课文的分析理解的水平,反复朗读能使许多优秀篇章储存在大脑中,無形中也增强了语感,在写作中就能表现为语句的连贯、流畅与词汇语言的丰富;反映在口头表达上,就表现为语言的自然、清晰、达意、得体。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非常有必要重视朗读。
其他文献
如何搞好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有所获呢?这就要求教师重视阅读指导,有针对性地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激发学生爱读书的热情,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逐步达到会读书,成
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为适应英语课程标准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及拓宽教材,适应高考阅读理解题中經常出现的新闻体裁,可以尝试将英语新闻融入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真实、形象感知信息,不但激发学生学英语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他们在开拓视野,丰富词汇,而且在增强运用现代化信息媒体的实践能
笔者结合自身长期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对初中历史教学与湖南省历史资源整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加以分析研究,以期给相关教育工作者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以有益借鉴。
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学好一门外语必须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初中思想品德理论性强,知识点多且抽象,平时学生不会花太多时间去复习巩固,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展开合作与探究,如何实现生成与发展,甚至师生、生生之间如何激发教与学的热情,关键都在教师设问是否有效上。笔者结合思品课教学实际,简要地对思品课有效设问四“性”进行阐述,以期提升思品教学有效性。  一、设置情境,设问要有生活性  思品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
摘 要:“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生活与经验,才能发挥自己的效能,教育才真正有意义。在小班教育活动中,有机地将教育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通过自身的体验去获得有益经验,培养了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语言表达和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教育;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各领域都强调从生活中发掘教育的内容,强调了教育生活化。教育不能为了教而教,为了学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的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初步形成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
摘 要: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刻画和描述,数学中往往蕴藏了很多生活中的数形规律,也就是说,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服务。在教学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其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在数学学习中感悟生活。  关键词:数学;生活;学习;教学  一、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枯燥而且抽象,是很多人对数学的印象。学生不能积极思考,课堂也比较沉闷,导致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核心。班级能否成为先进的班级,学生能否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关键在于班主任有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完善的工作艺术。从“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来说,“只有不好的教师,没有不好的学生”这话确有其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来谈谈班主任在对待后进生上应持的态度。  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喜欢,这是人之常情;而要喜欢后进生,特别是各方面令人烦恼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