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亦美丽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baow1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错误是学生学习尝试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资源。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宽容对待这些错误,引导学生主动研究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态度、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要随机应变、将错就错、巧妙利用,并充分合理挖掘,使其变废为宝,美丽起来,课堂也因其而更为精彩。从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错误资源利用存在的误区出发,指出错误资源的利用原则,并结合教学实际探究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从而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错误资源;课堂教学;有效利用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学生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名教师,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巧妙地使其“变废为宝”,激活学生探究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教师对待错误资源有几种常见误区,随之也产生了不同的负面影响。
  一、错误资源的误区
  1.凡错必“咎”的“棒杀型”误区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完美,当学生犯错时,往往进行指责,有时还会通过皱眉、撇嘴、斜视等微表情让学生感受到嘲笑、批评,甚至个别学生还会受到“站着听课”的惩罚。面对这种情况,学生自然选择少说或不说。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流畅,但缺乏灵气,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凡错亦“夸”的“捧杀型”误区
  在一些公开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却是极度“宽容”,无论学生出现了怎样的错误,教师一律采取肯定、鼓励和欣赏的态度。这样的课堂往往“热闹非凡”,表面上看,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但却隐藏着潜在的教学危机:容易造成学生认知错误,学到错误知识;容易产生导向错误,使学生认为敢说就行,与追求严谨治学的态度背道而驰。
  3.凡错即“刹“的“秒杀型”误区
  在教学中,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少教师要么迫不及待地打断,要么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并立即给予更正,或者“善解人意”地用“Sit down ,please. Think it over.” “Who can help him/her?”“Who wants to have a try?”暗示回答是错误的。由于教师只进行简单的“纠”,而对于错误背后的原因并未进行分析和深究,因此,这种错误被“纠”后一错再错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学生错误资源的利用原则
  1.选择性原则
  学生的错误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都能为英语课堂教学所用,教师要认真加以选择,内容上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
  2.适度性原则
  在学生语言错误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但并不是没有限度随意就可以拿到课堂上来。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在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时候,应当适度。
  三、错误资源的利用策略
  1.敏锐捕捉错误资源,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有着不可预测性,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错误,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迸发。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这样,错误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例如:笔者在执教Go for it(七下)Unit 5 I’m watching TV.(Period One)时,刚要导入,就被敲门声打断了。于是笔者就从此入手自然引出了现在进行时。T:Who is it? Ss: Miss Zhang. T: Are you sure? Is Miss Zhang standing outside?Ss: Yes, she is. T:Oh, you are great. It’s Miss Zhang. She is standing outside. She is standing at the door.Why is she standing there?原来班中有一个“马大哈”把英语书落在Miss Zhang 的办公桌上,Miss Zhang 送过来了。等Miss Zhang 离开后,门口一位学生随手关门,还加了一句I am open the door.笔者随即抓住机会,T:Oh, no. You aren’t open the door. You aren’t opening the door. You are closing the door.同时又利用 “be doing”这条线串联了这位“马大哈”“walk、sit”等一系列配套动作。这时教室里同学们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be doing”的操练。突然发现有个男生正低着头,趴在桌子上。笔者随即问旁边的学生:Can you see JinTao?What is he doing?S1:He is sleeping. T:Is he in the classroom now?S2:Yes. T:Really?Maybe he is in the park. He’s flying a kite with classmates....随后,笔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这样本堂课的语法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对于课堂中这些不经意的错误资源要有机智地进行捕捉,并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多向互动,在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善意激活错误资源,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理
  新课程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并善待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社会心理学家指出:“我们期望学生犯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便可争取明天的成功。”因此犯错误应该是学生的一种权利,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采用顺水推舟的策略,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并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和机智灵活的对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如笔者在九年级复习动词专项时,列举了常用动词keep/enjoy/finish/mind/practice后跟doing的用法,在课后的练习中有同学出现了keep healthying的短语,经过仔细的原因分析之后,才知道该同学把keep doing的用法与keep clean,look happy,get tired等常用的联系动词后跟形容词的用法混淆了。   于是,笔者脑海中不禁想起在平时练习中学生经常混淆的两种keep的用法。趁热打铁,又在黑板上板书了两对句子:
  1.She kept cleaning the classroom.He kept closing the window .
  2.Please keep the classroom clean.Please keep the window close.
  这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同学说第一对句子正确,那是keep doing的用法,而有的同学说第二对句子正确,还有的学生说都正确。学生的疑惑就在自己的深入探究中走向了最高潮。于是笔者在全班面前做了两个十分夸张的动作:“Look at me,I am keeping cleaning the classroom.”这时笔者拿起拖把使劲在教室拖。“Look at me,I am keeping closing the window ”一转身,不停地做关窗户的动作,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示范动作形象生动地解释了keep doing所蕴含的真正意思。这时笔者下了结论:就语法结构而言,这两个句子都正确,但是clean与close在第一组句子中作的是动词,所以按照keep doing来理解这一句子在生活中确实“罕见”。只套语法,脱离实际的语言学习是行不通的。而第二个clean与close作形容词,作宾补,“保持教室干净”“让窗户关着”的理解更常用。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步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得到了解释,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诗意哲理。
  3.精心制造错误资源,让学生在对比中探究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易错的环节上设置“陷阱”,诱使学生陷入歧途,制造思维冲突,诱发灵感,产生真知,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试错能力。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使学生深刻地、有突破性地认识到错误所在,有利于自诊自治,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笔者也认为一堂的讲解与灌输不但学生乏味,而且浪费时间。这时可以通过故意制造错误,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去比较、反思,最后形成共识。这给学生的冲击,会远远超过教师苍白的说教。在九年级语法复习课上,笔者强调make sb do sth. 这一用法时反复叮嘱了学生要注意省略to之后,又出示了自己设计的两道选择题:
  1.The boss made the workers _____ in front of the factory for two hours.
  A. work B. to work
  C. working D. worked
  2.The student made money ________ his school fees himself during his summer holiday.
  A. pay B. to pay
  C. paying D. paid
  同学们争论不已,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与解释,他们恍然大悟。原来笔者制造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故意把“使得某人做某事”即make sb. do sth与make 其他的解释混为一谈。
  因此有些知识只靠讲是不行的,有些错误只靠事前的提醒也是不大容易防止的,只能在错误中对比分析,在错误后吸取教训。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会使孩子失去了很多触类旁通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矫正失误和新发现的快乐。
  4.迂回延伸错误资源,让学生在质疑中发展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也包含着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想法。对这些错误,教师可以试着通过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错误成为学生思维的起点。
  如笔者在执教Go for it (八下)Unit 10 It’s a nice day,isn’t it!这一单元中,书面练习关于反意疑问句的回答时,笔者总发现学生的回答在Yes 和No 之间混淆不清,尤其是当出现前否后肯形式的问句时,甚至有时还会出现“Yes, it isn’t.”或者是“No, it is.”这样的中国式啼笑皆非的回答。此时枯燥的语法讲解在中西方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凭着自己十几年教学的经验和对该语言的了解,我深刻知道这类疑问句无非是要强调问话人自己个人的观点,但是答案却是唯一的事实。那么,在暂时无法给予学生真实语境的情况下,先让学生以一般疑问句的形式进行改编,再回答,那么得出的答案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如:It is a nice day, isn’t it?先理解成Is it a nice day?学生的回答自然不成问题。于是笔者又举例Mr Wang’s never been to Canada, has he?——____. He went there on business last week. A.No, he hasn’t. B.Yes, he has. C.No, he has. D.Yes, he hasn’t.随着语言的不断深入学习,以后学生自然能明白此类问句在实际生活中的含义。“那么对于这些问句的回答呢?” 学生当场又质疑道“Haven’t you been to the Great Wall?回答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触类旁通,学生豁然贯通,自然提高了灵活运用的能力。
  5.巧妙预留错误资源,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
  当学生出现意外错误时,教师当然不应回避或者遮盖。学生有些错误的产生与目前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关,这种错误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逐渐会对这些错误有新的领悟,所以,笔者认为对这类错误,教师不需要急着去帮助学生纠正,不妨通过“抛砖引玉”,为学生的错误留一个“悬念”。这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如笔者在教Go for it(八上)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时,T: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一个学生回答说:“I am playing sPs(PsP)at home.”其实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回答,但由于混淆了SPS和PSP,许多同学都笑了起来,令学生的脸上充满了尴尬。笔者马上装作一脸不解的样子提问了一个笑得最开心的孩子:“Why are you laughing?”“It’s PSP。not SPS!” “I see.But what does‘SPS’mean in English?”笔者进一步追问。这个时候,整个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屏住呼吸想要听一听这个未知的答案。“I don’t know.”“Miss Li doesn’t know either.Let’s find it out after class,OK?”“OK!”大家一下子来了劲。第二天进教室的时候,看着同学脸上自信的笑容和课桌上精心准备的资料,我知道,他们已经找到了想要的答案,而且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既然是认知的过程,就不该害怕有错误。追求滴水不漏、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让我们只能仰视,感受更多的无奈。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有了错误,师生才能张扬个性,充满灵性。有了错误,课堂才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教师在遇到教与学的“错误”时,宽容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冷静地分析错误起源,有效地挖掘错误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引领学生灵活地纠正错误,带领学生在错误中反思,从错误中学习,不断地从“错误”走向“正确”,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潘瑜.挥起教育的魔棒,让错误资源绽放光芒——学生错误资源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开发[J].新课程:小学,2010(07).
  [2]张倩.问课哪得鲜如许,唯有源头错误来——巧用“三十六计”深度开发和利用学生错误资源[J].论坛集萃,2011(12).
  [3]陆秀芬.欣赏错误[J].教育艺术,2010(4).
  [4]陈德辉.教师的资源源于你的错误[J].现代阅读,2011(12).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一中)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中,老师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由浅及深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历史;提问;对话  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一座座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这就是我们华夏五千年的历史。  作为每一个中华儿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了解知道我们的历史,我觉得只是每一个
《泰晤士高等教育》于今年10月1日发布了2014~2015年世界大学排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连续4年蝉联榜首,中国内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入前50名,复旦大学首次进入前200强,排名193位,引起了大家的热议。那么世界大学的排名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又为何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呢?  自2004年11月起,《泰晤士高等教育》每年与英国一家专门负责教育及升学就业的组织——
摘 要:走进作文,走进生活,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从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捕捉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感悟、思考,也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嗅芬芳”。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里徜徉。在品句、品段、品篇中抒发情感,描绘精彩。在评价中与学生分享成功,积淀素养。“一滴水里能见到太阳”“一段文字中能
摘 要: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就要使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动手操作中,并努力尝试让科学走进生活,养成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学习态度。当然,“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行为评价的内容之一,课堂教学则是创新意识的主阵地。  关键词:科学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总体分为理论和实
摘 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着重大的转变,已经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课堂;教育理念  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我们不能不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认真思考,还课堂之本来面目,具有高效的教学效率,最后取得理想的教学效益,这些都应是有效教学应该做到的。对此进行了如下简单的探讨。  一、确定具体、明确的
摘 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识字、写字对语文学习具有基础性地位,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要注重识字的情趣化、实效化、生活化。  关键词:识字教学;情趣化;实效化;生活化  纵观多年来大家对识字教学的研究,从最初的集中识字,到后来的随文分散识字;从注音口诀识字,到字族文识字,再到现在比较推崇的字理识字,识字教学已形成了多个流派。在这百家争鸣的识字浪潮
摘 要:讨论了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  关键词:学习兴趣;关注社会;关注热点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養对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一直是个经久不衰的议论话题,而且向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来谈谈认识。  我所在的学校是所普通高中,通过我与学生的接触、交流,通过自己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学校设置的有关的科学文化科目兴趣缺少,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没什么兴趣。一部
摘 要:通过分析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基于语篇与词汇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以语篇为依托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思路。结合案例,从基于语篇,复习导入;创设语境,整体呈现;搭建支架,有效操练;拓展语言,体验语用四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在语篇中教学词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词汇教学  近年来,不少教师开始了对语篇教学的探索,把语篇教学的理念运用于词汇教学中,但对语篇的概念及其运
摘 要: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地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体育教学;渗透;德育;以学生为本  在体育教学
在中国传统社会,狐狸享受着民众高规格的待遇:人们忌讳直呼其名,而冠以“狐仙”“仙姑”等尊称;人们造堂设龛,虔诚地祭拜着它;人们谈狐色变,却又经常讲述着与它相关的故事与传说……  狐仙信仰古已有之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视野中的狐狸就已经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了。《国语》记录了春秋时吴国的一则谚语:“狐埋之而狐搰(挖出)之,是以无成功。”意思是说狐性多疑,埋了东西总不放心,过一会儿就又挖出来,所以总也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