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因此,词语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词语的教学却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软肋”。在常态课中,老师们要么认为词语只是为学生的顺利阅读扫除障碍,因而无足轻重,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掌握,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要么叫上几个学生将查字典得出的答案公布于众;要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收效甚微。那如何让词语教学扎实有效,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呢?
一、 分类补充,开拓词语的广度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一课生字学习都是重点。当然,由于各年级教学侧重点不同,高年级的字词教学不可能像低年级那样,占据太多课堂时间。通过一些有创意的语文活动,有时可以轻松达到教学效果。请看他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时的生字词教学:
课始请三位学生板演听写,其余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分别听写三组词:
第一组词: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在学生快写好时要求学生接着写一个同一类的词,轻而易举地启动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组词: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第三组词: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等三组词都写好后,薛老师又报出了“草帽”这个词,要求学生想一想该写在哪一组词的后面?学生面露难色,经过一番激烈的思考后怎么也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糊里糊涂地在某组词后写上“草帽”!
点评时,薛老师问写第一组词的学生:你为什么写“蚂蚁”而不写“草帽”?
问第二组词的学生:“倭瓜”见过吗?吃过吗?这组词可归为什么类?为什么不写“草帽”?
问第三组词的学生:你写的这组词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写“草帽”?
普通语言学的专家洪堡德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哪,要你字斟句酌,要你从不同的关系去考虑……”在薛老师的课堂上,三组词语,分类补充,避免了积累的无序;一个“草帽”,“闹”得满园春色,情趣顿生。或写、或看、或思,简单的生字词教学竟融合进了多维的教学目标,一切是这样的实在而又这样的灵动。这样的演绎开拓了词语的广度,令听者如醍醐灌顶。
二、 比照品评,点燃词语的亮度
汉字是审美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审美世界。由汉字组成的汉语系统更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宝库,充满了审美的情致。曾看到李伟忠老师在《鼎湖山听泉》一课中的词语教学片段:
(师先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泉的词语,并分别将这些词语标红在大屏幕上演示的课文中。这些词是:淙淙、清亮、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清纯悦耳、欢快活泼。接着,师通过课件演示,只将红色的词语留在原来的位置,而将其余的文字抹去。)
师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学生说一类是泉声,一类是泉水的。师按学生的回答重新排列词语,分成上下两组:
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清亮、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师:第一组词描写的是作者听到的,我们可以称它为“入耳”(板书);第二组是作者看到的,我们可以称它为——
生:入目。(师板书)
(指名读这8个词语,听一听能感受到什么?)
生纷纷谈感受:仿佛感到泉水在山中哗哗地流,发出淙淙的声音;泉水好听等。
师问:好听的声音用哪个词形容?
生:悦耳。
师:那么“很好看”,你们用哪个词语形容?
生:悦目、赏心悦目。
齐读第一组词语。
师:第二组词让你有何感受?
生纷纷谈感受:感到泉水是山的魂,无处不在;泉水是很清亮的,一眼能看到水底的石头;从“交错流泻”发现泉水的支流非常多等。
师:通过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优美动听,泉水清澈丰盈”。让我们读好这一段。(生看着课件中的两组词语,一边读,一边从中选出相应的词送入课文的语段中,边读边形象地体会“听中有看,看中有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课件演示,让词语从课文中来,并结合课文理解、体会它们的意思,当学生对这些词语有了感觉时,再将它们送回课文中去。
三、 背景铺叙,触摸词语的温度
汉字是表情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情感世界。文本中的每一个词都投射着作者深刻的体验,是作者情感世界的敞开。因此,教学时可将目光聚焦于此,上下求索,前后勾连,从而触摸语言的温度。如在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词语教学值得品味:
在初读检查时发现学生“哦”一句读得不流畅,师说:“哦”该怎么读?师出示字典中的两种读音以及两种读音的意义,让学生辨别“哦”在课文中表示惊奇,读第二声。师继续追问:你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惊奇?让学生找一找。
字词教学,不是简单地指在字词读音上一遍又一遍地机械认读,而是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地指导学生查字典,以培养学生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能力,然后引导学生由词义阐发开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构筑“这棵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的具体烙印,再将每个人心中不同的柳树形象聚拢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上。这样学生在感受柳树独特形象的时候,心中产生疑问,引发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哦”一词的教学也就渐渐“厚实”起来了。
香港散文大家董桥说: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是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词语教学,不应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因为词语是表达的“元件”,是学生人文素养的体现。因此,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让词语教学提升语文的生命力。
一、 分类补充,开拓词语的广度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一课生字学习都是重点。当然,由于各年级教学侧重点不同,高年级的字词教学不可能像低年级那样,占据太多课堂时间。通过一些有创意的语文活动,有时可以轻松达到教学效果。请看他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时的生字词教学:
课始请三位学生板演听写,其余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分别听写三组词:
第一组词: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在学生快写好时要求学生接着写一个同一类的词,轻而易举地启动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组词: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第三组词: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等三组词都写好后,薛老师又报出了“草帽”这个词,要求学生想一想该写在哪一组词的后面?学生面露难色,经过一番激烈的思考后怎么也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糊里糊涂地在某组词后写上“草帽”!
点评时,薛老师问写第一组词的学生:你为什么写“蚂蚁”而不写“草帽”?
问第二组词的学生:“倭瓜”见过吗?吃过吗?这组词可归为什么类?为什么不写“草帽”?
问第三组词的学生:你写的这组词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写“草帽”?
普通语言学的专家洪堡德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哪,要你字斟句酌,要你从不同的关系去考虑……”在薛老师的课堂上,三组词语,分类补充,避免了积累的无序;一个“草帽”,“闹”得满园春色,情趣顿生。或写、或看、或思,简单的生字词教学竟融合进了多维的教学目标,一切是这样的实在而又这样的灵动。这样的演绎开拓了词语的广度,令听者如醍醐灌顶。
二、 比照品评,点燃词语的亮度
汉字是审美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审美世界。由汉字组成的汉语系统更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宝库,充满了审美的情致。曾看到李伟忠老师在《鼎湖山听泉》一课中的词语教学片段:
(师先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泉的词语,并分别将这些词语标红在大屏幕上演示的课文中。这些词是:淙淙、清亮、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清纯悦耳、欢快活泼。接着,师通过课件演示,只将红色的词语留在原来的位置,而将其余的文字抹去。)
师让学生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学生说一类是泉声,一类是泉水的。师按学生的回答重新排列词语,分成上下两组:
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
清亮、时隐时现、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师:第一组词描写的是作者听到的,我们可以称它为“入耳”(板书);第二组是作者看到的,我们可以称它为——
生:入目。(师板书)
(指名读这8个词语,听一听能感受到什么?)
生纷纷谈感受:仿佛感到泉水在山中哗哗地流,发出淙淙的声音;泉水好听等。
师问:好听的声音用哪个词形容?
生:悦耳。
师:那么“很好看”,你们用哪个词语形容?
生:悦目、赏心悦目。
齐读第一组词语。
师:第二组词让你有何感受?
生纷纷谈感受:感到泉水是山的魂,无处不在;泉水是很清亮的,一眼能看到水底的石头;从“交错流泻”发现泉水的支流非常多等。
师:通过这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优美动听,泉水清澈丰盈”。让我们读好这一段。(生看着课件中的两组词语,一边读,一边从中选出相应的词送入课文的语段中,边读边形象地体会“听中有看,看中有听”。)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课件演示,让词语从课文中来,并结合课文理解、体会它们的意思,当学生对这些词语有了感觉时,再将它们送回课文中去。
三、 背景铺叙,触摸词语的温度
汉字是表情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情感世界。文本中的每一个词都投射着作者深刻的体验,是作者情感世界的敞开。因此,教学时可将目光聚焦于此,上下求索,前后勾连,从而触摸语言的温度。如在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词语教学值得品味:
在初读检查时发现学生“哦”一句读得不流畅,师说:“哦”该怎么读?师出示字典中的两种读音以及两种读音的意义,让学生辨别“哦”在课文中表示惊奇,读第二声。师继续追问:你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惊奇?让学生找一找。
字词教学,不是简单地指在字词读音上一遍又一遍地机械认读,而是在课堂上老老实实地指导学生查字典,以培养学生对语境中字词意思的把握能力,然后引导学生由词义阐发开去,在每个人的脑海中构筑“这棵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的具体烙印,再将每个人心中不同的柳树形象聚拢到“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上。这样学生在感受柳树独特形象的时候,心中产生疑问,引发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哦”一词的教学也就渐渐“厚实”起来了。
香港散文大家董桥说: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是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词语教学,不应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因为词语是表达的“元件”,是学生人文素养的体现。因此,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让词语教学提升语文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