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中学历史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已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本文着重探析关于新课程改革中中学历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问题。
  关键词: 中学 历史教师 学科专业素质 提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白月桥在其著作《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中指出,中学历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要的,这就是历史的专业素质。这种素质是分层次的:第一层次,即最基本的要求,具备中学历史教科书所需要的历史知识,能驾驭中学历史教材。第二层次,具备较广、较深的通史性知识。第三层次,具备专题性和断代史、国别史的专业知识。第四层次,了解历史学界最新研究的成果,具备能参与历史学术问题讨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另一部分是次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文化素养,这就是要具备与历史专业有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所牵涉的领域很广,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既有科学的,又有艺术的,因此历史教师的眼界要开阔,涉猎要广。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缺项,重新学习语言、文学、哲学、经济、科技、音乐、美术等非历史学科,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而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学历史教师队伍从总体上还达不到上述要求,也就是说,历史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相对于新课程的要求是普遍偏低的。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使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笔者以为,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新课程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应该将宣传和培训工作落实到位。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新课程体系下合格教师的主战场,应当为教师提供宽松的环境,尽量为教师适应新课程铺设道路。但对教师来说,这些仅仅是客观因素,要克服前面谈到的种种问题,提高学科的专业素质,保证自已能够迅速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最关键的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
  
  一、加固学科功底,丰富文化底蕴
  
  恩格斯曾经说过:“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的确,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很难想象,一个专业知识贫乏的历史教师能把历史课上得丰富多彩、有血有肉、充满活力。“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句至理名言说明了历史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要肯下功夫读书。那么,要读什么书,怎样去读呢?于友西等学者在《历史学科教育学》一书中指出:“中学的历史教师们无论如何应该就范文澜(后由蔡美彪先生接着完成他的修订工作)、郭沫若、翦伯赞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专著中选择一套,作为自己精读的著作,理解它、熟记它,别家在某个历史问题上与他所选定的精读专著有什么不同,他应该一看就觉察到,并能有自己的想法。对世界通史也应如此。……此外,还应经常阅读《历史研究》、《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刊物及《光明日报》的史学专栏的有关文章,以便随时汲取历史研究的新成果,掌握历史战线的科研和斗争脉搏。如果某位教师除此之外,还能进行一些历史专题的研究,那就更好了。”这里提及的书目和期刊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绝大多数教师在高校教育阶段都曾长期接触过它们,但目前能达到上述要求的历史教师恐怕并不太多,高遗忘率和低更新率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进行专业知识的再学习,我们有必要把这些书刊重新摆放在案头,细细研究,一一攻克。
  由于新课程改革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因而历史教师不能再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无所知,对于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其它学科,如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哲学、美学、书法、雕塑、绘画、宗教、法律、音乐、军事等,同样需要花些时间和精力埋头研究。只有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放、创新思维。
  
  二、树立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教师不感觉无味,就需引导他走上从事研究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学研究是教学改革的发动机,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实验不断深入,探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摸索教学规律、研究历史教育理论成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随时都可能碰到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历史课上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下课了而学生讨论还没有结束怎么办,学生准备的史料不够完善还让他们继续展示吗,如何把传统教学与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等等。教师并非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只是这种思考多为即时思考,瞬间即逝,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一个专门问题加以研究总结,这就是科研意识不强的表现。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把日常这些点滴思考和实践效果记录下来,并从理论的层面进一步挖掘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形成文字,就是一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为,历史教师要在科研上有所作为,要做到三勤:一是眼勤,即注意观察,善于发现问题;二是脑勤,即善于反思和总结;三是手勤,即随时随地记录自己思考和总结的结果。为此,历史教师不妨准备一个专门的记事本,随时记录问题,写下自己的思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注重技巧,教学相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及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具备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甚至还要学会使用现代电化教具,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求运用于课堂实践中,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能力的不同要求,摸索出一套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如在高一年段针对学生比较好强的年龄特征开展竞赛式教学法,在高二年段则进行乐学教育法,对于高三年段的学生采取参与式教学法。经验丰富的教师还善于采用身体语言和直观教具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准确地捕捉信息,并在脑海中形成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是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和其他表现同时并存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使自己获取知识的教师产生信任和崇敬。
  
  四、兴趣广泛,寓知于教
  
  一个兴趣广泛并有所特长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会受到欢迎,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他们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科的包容性极强,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在书法、体育或文艺上的才华也往往会使学生为“自己的老师”感到自豪,进而产生“崇敬”心理,这对于组织教学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有益的。一个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会使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前,以接受的心态对待即将到来的学习,教师也可藉此树立十分良好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以“高素质”的形象“先声夺人”,取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这对于营造“乐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新时期探索心理教育与知识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之,广大历史教师只有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宽厚的专业知识、勇于进取、敢于钻研的精神,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白月桥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4]于友西等著.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后进生转化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后进生的转化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班主任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 后进生 转化    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怎样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呢?所谓后进生,是指智力发展正常,但受环境中各种消极因素影响,有不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在学习、思想品
作业是各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简而言之,它具有以下功能:巩固与延伸的功能,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的功能,反馈与矫正以及交流的功能。  可是,不少初中英语教师在布置和处理作业的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步入“题海”的误区,其结果不
改革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实验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努力改进教法,开拓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作用紧密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传播知识、发展思维与培养能力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为使这个过程做到科学、优化,课堂教学应采用“读、做、议、讲、练”结合的教法。  1.“读”,是各个环节的基础,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