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化学复习大多数学校采用三轮复习。在春节后的一段时间内因为需要二轮、三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后期复习往往失去计划性,出现盲目性。如何搞好高三化学后期的复习呢?我在此根据教学经验谈一些看法,供师生参考。
总的原则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三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了解。化学新课程也体现了这三个方面。所以我们应仍以中学化学知识为载体,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搞好高三化学的复习。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研读考纲,细化标准,把握高考的方向性。
精心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与江苏省高中化学教学要求,把握高考方向十分重要,必考内容能力要求不封顶,选择题重在基础,覆盖面广,新颖灵活,难度不能太大;非选择题侧重基础,有一定难度,注意深广度。选考内容能力要求不能太高,重点突出,不偏不难,基础灵活。
二、知识习题化,夯实知识的基础性。
化学虽属于理科,但知识之琐碎是其他理科不可比拟的,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很多。在第一轮复习中学生往往不能达到完全掌握,如果单纯从知识点去复习,一是时间上不允许,二是效率不高。因此第一轮复习后,教师要精选习题,重点抓专题训练与精讲,使学生在练习中记忆。教师精讲也尤其重要。教师应通过精讲,在提高学生审题、分析思维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归纳记忆、比较记忆。学生要加强错题反馈,在错题反馈中理解记忆知识,提高自己的审题、分析思维能力。
三、归纳类比化,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对于易懂难记,易错易混淆的知识,教师通过归纳类比、抽象化和具体化相结合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专题复习中,像钠、镁、铝等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可以列表对比;具有连续氧化的性质的物质有:单质钠、碳、氮气、硫,化合物氨气、乙烯、乙醇等。对于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元素、原子、核素,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等重要概念,学生都可以通过归纳类比掌握概念和重要规律。
四、知识网络化,提高思维的全局性。
无论是元素及其化合物,还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甚至是化学实验,很多的知识点学生都有易混难记,抽象难理解,孤立难联系的感觉。若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将其纵向、横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系统化,就有利于学生有序储存,全局掌握,从而正确辨认、再现、复述,及时调用和重组。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反应式可以从化学反应类型上使之系统化;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可以从物质的分类入手,以原子结构,物质结构作为指导,以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化学实验为线索使知识网络化形成一个框架,纵横统摄起来,这样知识点就不显得琐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解推断题的能力。
五、一题多解多变化,知识迁移化,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在二轮的训练和评讲中,对于一些开放性试题和信息试题师生要引起重视,这是每年高考的必考试题,因为它们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信息知识的辨认、重组、再现和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与多变,学会题目中出现的新物质能在课本中能找到它的影子。如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这个实验题,以通过影响醋酸电离平衡的移动,一定浓度醋酸溶液的pH值计算,醋酸钠的水解,以及和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等原理可以寻找出多种解题方法。带有图像的计算题既可以用化学方面的知识逐步分析推理,又可以用数学函数的含义来求解。再如许多物质和水反应的性质其实和盐类的水解、卤代烃的水解一样,从化学方程式看都是互相交换成分,共同的特点是带正电荷的结合-OH或OH-,带负电荷的结合-H或H 。这样对氢化钠、氮化镁、碳化铝、四氯化硅等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就容易理解书写,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六、思维定势化,提高解题的有序性。
世上万物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学习中也是如此,对每个知识点的考查可以从不同角度考查。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搞题海战术,虽然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但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个别学生越学越糊涂,成绩下滑,其原因是没有抓住解题的有效方法。实际上同一类题型有一定的思维模式。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首先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判断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然后分析是否有介质(酸、碱、水)参与反应,再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电荷守恒配平。综合实验题解题的基本步骤是:先搞清楚实验目的,根据题意分析实验原理的科学性,逐步探讨操作的可行性、简便性,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环保性,明白或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过程,最后解答题中提出的问题。再如,化学计算解题的基本思维模式:题示信息 基本知识 逻辑思维。其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步骤:(1)认真阅读,挖掘题示信息;(2)灵活运用,运用基础知识;(3)充分思考,形成解题思路。解答具体问题时,强化数学意思、转化意思、分类讨论意思,从而寻找出关系式法、守恒法、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假设法、极限法、图像分析法等解题方法和技巧。在此强调:定勢思维不能一味去追求,否则会带来解题的局限性。
七、感受STS,提高解题的创新性。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因此STS教育既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也融入了STS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创新性。所以在复习中不能离开STS教育。例如复习氮族元素时,教师可以从氮气的性质和用途入手分析:氮气对人类,对整个生物圈,从古代到现代有哪些贡献和危害?这些是如何引起的,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什么联系?在复习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形式与科学水平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通过题目出现燃料的种类、性能、发热量,以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从化学角度探究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这些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大有好处。
总的原则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的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三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了解。化学新课程也体现了这三个方面。所以我们应仍以中学化学知识为载体,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搞好高三化学的复习。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研读考纲,细化标准,把握高考的方向性。
精心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与江苏省高中化学教学要求,把握高考方向十分重要,必考内容能力要求不封顶,选择题重在基础,覆盖面广,新颖灵活,难度不能太大;非选择题侧重基础,有一定难度,注意深广度。选考内容能力要求不能太高,重点突出,不偏不难,基础灵活。
二、知识习题化,夯实知识的基础性。
化学虽属于理科,但知识之琐碎是其他理科不可比拟的,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很多。在第一轮复习中学生往往不能达到完全掌握,如果单纯从知识点去复习,一是时间上不允许,二是效率不高。因此第一轮复习后,教师要精选习题,重点抓专题训练与精讲,使学生在练习中记忆。教师精讲也尤其重要。教师应通过精讲,在提高学生审题、分析思维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归纳记忆、比较记忆。学生要加强错题反馈,在错题反馈中理解记忆知识,提高自己的审题、分析思维能力。
三、归纳类比化,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对于易懂难记,易错易混淆的知识,教师通过归纳类比、抽象化和具体化相结合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专题复习中,像钠、镁、铝等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可以列表对比;具有连续氧化的性质的物质有:单质钠、碳、氮气、硫,化合物氨气、乙烯、乙醇等。对于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元素、原子、核素,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等重要概念,学生都可以通过归纳类比掌握概念和重要规律。
四、知识网络化,提高思维的全局性。
无论是元素及其化合物,还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甚至是化学实验,很多的知识点学生都有易混难记,抽象难理解,孤立难联系的感觉。若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将其纵向、横向统摄整理,使之网络化、系统化,就有利于学生有序储存,全局掌握,从而正确辨认、再现、复述,及时调用和重组。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反应式可以从化学反应类型上使之系统化;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可以从物质的分类入手,以原子结构,物质结构作为指导,以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化学实验为线索使知识网络化形成一个框架,纵横统摄起来,这样知识点就不显得琐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解推断题的能力。
五、一题多解多变化,知识迁移化,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在二轮的训练和评讲中,对于一些开放性试题和信息试题师生要引起重视,这是每年高考的必考试题,因为它们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信息知识的辨认、重组、再现和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与多变,学会题目中出现的新物质能在课本中能找到它的影子。如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这个实验题,以通过影响醋酸电离平衡的移动,一定浓度醋酸溶液的pH值计算,醋酸钠的水解,以及和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等原理可以寻找出多种解题方法。带有图像的计算题既可以用化学方面的知识逐步分析推理,又可以用数学函数的含义来求解。再如许多物质和水反应的性质其实和盐类的水解、卤代烃的水解一样,从化学方程式看都是互相交换成分,共同的特点是带正电荷的结合-OH或OH-,带负电荷的结合-H或H 。这样对氢化钠、氮化镁、碳化铝、四氯化硅等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就容易理解书写,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六、思维定势化,提高解题的有序性。
世上万物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学习中也是如此,对每个知识点的考查可以从不同角度考查。目前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搞题海战术,虽然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但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个别学生越学越糊涂,成绩下滑,其原因是没有抓住解题的有效方法。实际上同一类题型有一定的思维模式。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首先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判断出还原产物、氧化产物,然后分析是否有介质(酸、碱、水)参与反应,再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电荷守恒配平。综合实验题解题的基本步骤是:先搞清楚实验目的,根据题意分析实验原理的科学性,逐步探讨操作的可行性、简便性,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环保性,明白或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过程,最后解答题中提出的问题。再如,化学计算解题的基本思维模式:题示信息 基本知识 逻辑思维。其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步骤:(1)认真阅读,挖掘题示信息;(2)灵活运用,运用基础知识;(3)充分思考,形成解题思路。解答具体问题时,强化数学意思、转化意思、分类讨论意思,从而寻找出关系式法、守恒法、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假设法、极限法、图像分析法等解题方法和技巧。在此强调:定勢思维不能一味去追求,否则会带来解题的局限性。
七、感受STS,提高解题的创新性。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因此STS教育既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也融入了STS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创新性。所以在复习中不能离开STS教育。例如复习氮族元素时,教师可以从氮气的性质和用途入手分析:氮气对人类,对整个生物圈,从古代到现代有哪些贡献和危害?这些是如何引起的,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什么联系?在复习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形式与科学水平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通过题目出现燃料的种类、性能、发热量,以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从化学角度探究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这些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大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