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化的读写结合
新课标倡导“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因此新课标下的读写结合也应体现多样化、个性化两个方面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时,采取不同的“读”与“写”的整合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读写教学,开拓他们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得以体现,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比如,在执教《巨人的花园》这篇经典童话时,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把握年段目标,抓住童话这一文体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一个“当村子里阳光明媚时,花园内如何”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感受花园景色的前后变化,让学生体会到“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从而感悟到快乐是要分享的,最后再让学生动笔,“选择一个季节写写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里如何幸福生活”,写作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先前有了朗读积淀与情感感悟,再通过对比学习,不仅感受到了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所蕴涵的道理,更有一个创编童话的机会。教学中我们还可从优美的词句或典型的段落入手,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学习描写的方法;也可以从全篇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布局谋篇;还可从故事的结局入手,循着原文的思路,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在结合课文布置学生练笔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实践中实现作文个性化的发展。
自主性的读写结合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与此相适应的,读写结合也要从学生“自主表达”的角度来设计安排,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习”转为“我要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教材选文,从中学习基本的观察与表达策略,用这些策略来启发学生,指导写作。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尽可能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的读写方式来引起学生读与写的兴趣,唤起读与写的欲望,获得读与写的感悟,提高读与写的能力。比如,学习《海上日出》,教师可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指导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让想象力强的学生具体描述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让擅长书画的学生题诗作画,再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题诗作画等形式丰富文本内容,师生练习背诵,积累文本语言。在此基础上,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月全食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月亮的形状、色彩的变化。紧接着,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日出过程中习得的语言形式,练习写月食过程。这样会极大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从文中习得的表达形式写自己观察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创新性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蕴藏着丰富的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资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把握时机,巧用教材,选准读写的结合点,经常鼓励和指导学生,采用一题多写、仿写、改写、扩写、续写、想象写、拓展写、插补写、切换写、思路变向写、观点批判写等不同形式,进行具有创新性的写作练习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进而在读写结合中达到创新教育之目的。比如,王崧舟老师在教《望月》时,重视“读写结合”的实践,把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学习定位在“景事交融”上。首先,研读“江中月”,感受“望月还是月”的写法。老师先轻轻、柔柔地读课文写“江中月”的文字,启发学生发现作家写月的顺序。然后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贾平凹的《月迹》和斯妤的《小窗日记》中的精彩语段,从朗读、摘录等不同角度进行学习,适当拓展。接下来进行情境写话,让学生仿照课文和其他作家的写法,写自己的一次“望月”。其次,研读“诗中月”“心中月”,明确“月下背诗”“月下交谈”都是写事,知道“望月不是月”的写法。再次,开展讨论,提出“月下背诗、交谈”是写事,题目写“望月”,是否偏题?了解这是“望月又是月”的写法。王老师的教学,对学生“读与写”的指导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写作与文本阅读水乳交融,与语言运用紧密结合,与交流互动相映成趣,带着学生一起过一种笃实的语文学习生活,使学生读有收获,写有激情,彰显出独特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责任编辑 魏文琦
新课标倡导“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因此新课标下的读写结合也应体现多样化、个性化两个方面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时,采取不同的“读”与“写”的整合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读写教学,开拓他们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得以体现,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比如,在执教《巨人的花园》这篇经典童话时,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把握年段目标,抓住童话这一文体的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一个“当村子里阳光明媚时,花园内如何”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感受花园景色的前后变化,让学生体会到“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从而感悟到快乐是要分享的,最后再让学生动笔,“选择一个季节写写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里如何幸福生活”,写作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先前有了朗读积淀与情感感悟,再通过对比学习,不仅感受到了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所蕴涵的道理,更有一个创编童话的机会。教学中我们还可从优美的词句或典型的段落入手,引导学生积累词汇、学习描写的方法;也可以从全篇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布局谋篇;还可从故事的结局入手,循着原文的思路,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在结合课文布置学生练笔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实践中实现作文个性化的发展。
自主性的读写结合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与此相适应的,读写结合也要从学生“自主表达”的角度来设计安排,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习”转为“我要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教材选文,从中学习基本的观察与表达策略,用这些策略来启发学生,指导写作。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尽可能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的读写方式来引起学生读与写的兴趣,唤起读与写的欲望,获得读与写的感悟,提高读与写的能力。比如,学习《海上日出》,教师可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指导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让想象力强的学生具体描述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让擅长书画的学生题诗作画,再现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题诗作画等形式丰富文本内容,师生练习背诵,积累文本语言。在此基础上,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月全食的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月亮的形状、色彩的变化。紧接着,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日出过程中习得的语言形式,练习写月食过程。这样会极大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从文中习得的表达形式写自己观察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创新性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蕴藏着丰富的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资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把握时机,巧用教材,选准读写的结合点,经常鼓励和指导学生,采用一题多写、仿写、改写、扩写、续写、想象写、拓展写、插补写、切换写、思路变向写、观点批判写等不同形式,进行具有创新性的写作练习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中得到培养和锻炼,进而在读写结合中达到创新教育之目的。比如,王崧舟老师在教《望月》时,重视“读写结合”的实践,把对文本表达形式的学习定位在“景事交融”上。首先,研读“江中月”,感受“望月还是月”的写法。老师先轻轻、柔柔地读课文写“江中月”的文字,启发学生发现作家写月的顺序。然后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贾平凹的《月迹》和斯妤的《小窗日记》中的精彩语段,从朗读、摘录等不同角度进行学习,适当拓展。接下来进行情境写话,让学生仿照课文和其他作家的写法,写自己的一次“望月”。其次,研读“诗中月”“心中月”,明确“月下背诗”“月下交谈”都是写事,知道“望月不是月”的写法。再次,开展讨论,提出“月下背诗、交谈”是写事,题目写“望月”,是否偏题?了解这是“望月又是月”的写法。王老师的教学,对学生“读与写”的指导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写作与文本阅读水乳交融,与语言运用紧密结合,与交流互动相映成趣,带着学生一起过一种笃实的语文学习生活,使学生读有收获,写有激情,彰显出独特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责任编辑 魏文琦